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大家谈④:信任与理解,如何增进

2013年07月02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群众心悦诚服,才能把实事办好

把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近日下乡听到一件事:电信公司架设线路时,踩踏到农户的几行玉米苗,被要求赔偿5000元。一开始乡村干部去协商调解,农户分毫不让。僵持之中,有位副乡长听说后主动去做工作,结果不出一支烟工夫,户主不仅不要赔偿,还主动笑脸相送,搞得其他人一头雾水。细问究竟,农户只讲了一句话,我相信他。原来就在半年前,该农户因家里办养殖场到处受阻,没办法找到这位副乡长,结果人家一竿子插到底,从报批盖章到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全部包揽全程帮忙从不推诿,直到养殖场开业。

常听说基层干部工作不好干,为群众办事吃力不讨好。比如修公路办公益,接自来水打机井,甚至村里修水泥路等,本来都是为民造福的好事,可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时常遭到反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之间信任的流失。

没有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事办得再多,心里还是会有怨气。正如前面那件事,虽然架线是好事,可你连招呼都不打,踩了人家的庄稼,找你索赔也在情理之中。只有心里装着群众,让大家心悦诚服,实事才能真正办好。

当然,凡事让所有人信任很难做到,但秉持公心,让大多数人信任,应该成为基层干部追求的目标。不要动不动抱着“我是给你办事,你就得心存感激”的态度。俯下身子,把每件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信任逐渐积聚,就能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云南姚安  董家成  

从习惯性的警惕到半信半疑,一番交流之后顾虑全消

当干部来敲门

作为一个民企的上班族,我平日与机关干部没有什么交往,前不久一位刘姓干部敲开了我家的门,让我对基层干部有了直观的认识。

对于陌生人的敲门,我的习惯性反应是警惕,好在这位同志非常有耐心地回答我的盘问,礼貌地亮明身份、讲明情况,我半信半疑地把他请进门,结果一谈就是1个多小时,从家长里短到人生规划,从社区发展到城市建设,一番交流让我逐渐消除了顾虑。他告诉我,今年区里开展了一项叫做“个十百千万”的活动,要求全区干部入户访遍全区居民,他便是我所在社区的干部。他带着一本民情手册,向我介绍区情和惠民政策,问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我向他提出想了解孩子入学的政策,他认真做了记录,第二天上午电话向我作了细致的反馈,也让我感到有些许意外,原来这真的不是做秀!

当干部来敲门,打开的不仅是房门,更是心门。干部需要这种与百姓面对面的,或者是类似的“田间炕头”式的交往,来消除在百姓心中的“神秘感”,变得“通俗易懂”。通过与这位刘姓同志的接触,我感觉基层干部和我之前认为的“一杯茶、一份报”的状态是迥然不同的。这也让我感到,干群关系就像朋友之间,要常走动,常来往,不然就会生分,感情就会疏远。如果干部和群众之间能够坚持定期串串门、交交心,久而久之大家亲如一家,那么信任是必然的,理解和支持是必须的,而且都是出自真心、发自肺腑的。

山东青岛 张  霄  

读者感言

换位思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面对群众,其实不需要讲更多的大道理,需要的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更好地赢得群众的信任与理解。

——河南郑州  申国华  

对于群众的“牢骚”,基层干部一方面要冷静分析,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深刻反思、认真梳理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搞好整改,为群众尽心竭力解难题。

——江苏南通  华晓球  

情况不了解,事实不公开,群众就会产生质疑,就会对干部戴上“有色眼镜”。基层干部应当主动“晒”工作,主动打消群众疑虑,在干群间架起“连心桥”,“信任危机”就会不攻自破。

——浙江建德  徐旭桃  

多与群众打交道,帮助群众的事多了,群众自然就会信任你,他们有什么掏心窝子的话才会跟你说,也才会理解支持你的工作,甚至在你有什么难事时他还会帮你出主意想办法。

——湖北宜都  冉德强  

获得群众的信任与理解,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从小事、实事、难事做起,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你的心中惦记着他们、你的工作为了他们。

——江苏宿城  高  明  

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并不是非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经常与群众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广大基层群众的所需所盼,通过面对面沟通,与群众打成一片,最终让群众对你心里“不设防”、不对立,真正把你当亲人。

——浙江宁波  卢文华  

基层干部要取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就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不仅听占多数的普遍性意见,也要重视少数人的意见,善于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汲取和采纳他们意见、建议中的合理部分,这样才能妥善应对各方面群众的需求,赢得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上海普陀  童伟忠

下期预告

基层干部工作辛苦但往往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如何让基层干部看到倾情服务的干头与奔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下期本版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欢迎参与。

电子信箱:rmrbdylx@126.com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2日 17 版)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