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青春 无悔的选择
2013年05月17日15: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
真情服务,
只为扶贫扶志并行
魏华伟说: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得到的不单单是信任与拥护,那种因为自己的努力帮村民解决困难的满足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但在文楼,不吃群众的饭,就是歧视的表现。了解到艾滋病患者的这一敏感心理,魏华伟总是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
文楼村6组村民马大娘,身患艾滋病,还经常上访。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城市落户,感觉母亲丢了自己的脸,要与她划清界限。备感孤独的她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几次想服毒自杀。魏华伟得知后,一次又一次登门看望谈心,与她同吃一锅饭,帮她解开思想疙瘩。同时积极与其子女沟通,消除了亲人之间的隔阂,一家人又过起了和和美美的日子。如今,马大娘种植蔬菜之余,常到村委大院健身、跳舞。她逢人便夸:“华伟就像我的亲生儿子一样。”
有一件事,让魏华伟成了村民“可以掏心窝子的亲人。”他刚到文楼,正赶上村里木耳大丰收,但10万多斤木耳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看着村民们愁眉不展的样子,魏华伟坐不住了。他找领导、同学、朋友帮忙,又自掏腰包在郑州的超市和批发市场推销。因为连续奔波,饥一顿饱一顿的,他突发急性阑尾炎,倒在了郑州街头。住院做完手术,第二天,虚弱的他就拖着病体继续为木耳找买家。平煤集团和义煤集团看他“用命工作”,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全部收购了这批木耳。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文楼人,村民程广华说:“华伟,这次你为俺文楼立的功真不小啊!”
魏华伟注意到,由于社会各界的支持,文楼村的物质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村民们稍不如意就上访,遇事等靠要的思想并没有根本改变。“脱贫致富不能光靠物质上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扶志。”于是,他在带领村民鼓钱包的同时,又在文化建设上动起了脑筋。因为他深知,健康活跃的文化生活,是精神疗伤的一剂良药,能有效唤起人们的自信和创造力。
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10多次跑到上级文化部门、图书发行单位协调,“磨”来了一批健康有益的图书。村委会新建了“农村书屋”,藏书达到3000多册。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读书学习成了村民的新习惯;针对村民的健康需求,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健身器材,群众健身有了很好的去处。
文楼有个腰鼓队,30名队员中不少是艾滋病患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腰鼓队的作用,魏华伟乐于“跑龙套”。他们想提高打腰鼓的技术,魏华伟就去县里找来老师;他们想组成一个军鼓队,魏华伟就去文化部门争取军鼓、衣服等等。每逢春秋季节,腰鼓队晚上就在村委会门口的小广场上演出,吸引不少群众观看。激情的鼓点,不仅活跃了村里的气氛,也让不少艾滋病患者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现在腰鼓队已能自编自演30多个文艺节目,每年县里举办文艺汇演,他们都会参加并多次获奖。
文楼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热切的渴望。村里部分会唱戏的村民,自发组成了一个小剧团。魏华伟不时上网下载小品、秧歌等资料帮他们排练,还经常帮忙张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剧团除了传统剧目,还把孝顺父母、自立自强,以及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村”的救助等现实内容编排进去,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剧团虽小,但是意义重大。”魏华伟介绍说,小剧团是村里开展宣传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对村民可以寓教于乐,对外可以展示文楼的精神面貌,增进社会对“艾滋病村”的了解。“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文楼村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
相关专题 |
· 大学生村官园地--十万大学生村官的网上家园 |
我要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