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虽然此时外交学院院长的工作蓝图才刚刚铺开,头绪繁多,但对东亚地区的发展早有研究的吴建民意识到,这个第二轨道外交的活动平台,会对改变外交学院长期以来科研与外交实践的脱节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便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任命。吴建民大度的职业外交家风范,使他立刻赢得了12个国家协调员组织的认可。以外交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吴建民起草了东亚思想库网络构建的执导性文件,阐明宗旨、功能、规则、成员义务及资金来源等,并制订了课题,由各国认领。中国认领的两个课题是东亚的金融合作和东亚投资合作。
课题有了,吴建民提议并在外交学院组建了东亚研究中心,亲自出任中心主任。他细化了大课题下的分支课题,把学院的老师和科研队伍带到整个思想库网络的实际课题之中,使外交学院相关的科研力量和东亚地区发展的外交运作直接挂钩。参加研究组的每个人,都要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交部、发改委、中国银行等部门接触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就这样锻炼出了一批能在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上拿出见解的科研教学人员。
作为课题的延伸,吴建民又在国内设立了东亚投资论坛和东亚金融论坛,吸引国际、国内的知名经济学家和行业管理者参会。而论坛上吴建民最在意的是,课题组的数十名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到会,既参加讨论又参与会务运作,让师生们身临一线了解东亚合作的前景、现状和问题,磨练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这样的活动是过去没有的,师生们虽然累得要命,会议期间难得睡个整觉,但都非常兴奋,大有收获。由于出色的工作,东亚思想库网络现已被东亚13国领导人会议承认是东亚各国第二轨道活动中最有成就的领头羊。
做学院腾飞的基石
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吴建民把谋求变革的思路,具体化为一年一小步,两年一中步,五年一大步的设想。
一年一小步主要是提高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当时国家拨发的经费已经难以支撑高校发展的需求,各高校都在自筹资金。外交学院虽然也有公司,也有100多人的董事会,但教职员工的工资和津贴只有同类大学教师的一半。这样的待遇怎么能留得住好教师呢?吴建民直接带上一个副院长到浙江募集教育经费,企业家见了好几位,但都没有结果。吴建民拿出外交家的耐心,用一些事实来说明一个好的外交官和一个差的外交官的差异,让企业家们了解好外交官为国家和企业争取到的利益和尊严,说明企业支持外交学院是很值得做的事情。
终于,有企业家被感动了,一下子拿出200万元。这回被感动的是吴建民,他感到许多企业家是有远见卓识的,他和他们成了朋友,也为学校争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一年后,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角色转变后,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出现很大转变,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变化,是我这大半辈子也没有伸手向别人要过钱,因为搞外交经费是有保障的;可来到外交学院,迎面第一个问题就是办学经费紧张,我的要务之一就是到外面四处‘化缘’。可同时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神圣的,‘化缘’不能不择手段、取之无道,这确是个有难度的课题,但我们走过来了。”
两年一中步和五年一大步,指的是学院新校区的立项、进入国家“211”序列及新校区的建设。“文革”期间,外交学院曾关校10年,1980年学院复校时,学院周边都被占了,只剩下家属院和外交部的两栋楼,全部教学用地也就80亩。参照后来教育部的文件,大学的地域概念是至少500亩。空间狭小使外交学院的留学生、研究生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可当时高校基础性建设的立项非常艰难,要设新校区就要把旧校区让出来,申请就这样被搁置下来。吴建民为此亲自找到前发改委主任陈锦华,讲外交资源和外交人才培养的关系和意义。长期筹划发展改革战略布局的陈锦华,对吴建民的思路表示理解和支持。吴建民又通过外交部的官方渠道积极推动此事,最终经过半年的努力,外交学院获准在北京昌平区建一个500亩的新校园。校区有了着落,吴建民又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努力,在完成国家交予的评估工作中,抓住了进入“211”的最后机会,融入了中国高校的主流方阵。
新校园工程于2006年12月26日奠基,2007年秋季破土打地基,2008年主体建筑封顶。“这一大步意味着什么呢?”吴建民说,“意味着外交学院从此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循环,完成我这一任的使命。”如今,外交学院一期工程已完工,低年级的本科学生全部入驻新校区,学院下设的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文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已经搭好了教学科研的新平台,外交学院真正腾飞了。
在2003年至2008年吴建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5年间,每次开学对新生讲话的时候,吴建民都强调学生要有梦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就是做点事嘛。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点事,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一个外交官崇高的梦想。”
2006年春天,吴建民又联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他指出了“中国梦”鲜明的特点。第一,规模大,这是13亿人民史无前例的发展之梦;第二,领域广。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众多领域造就一批又一批成功人士;第三,中国梦是与世界分享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的因素,使得不仅中国人可以做中国梦,而且使得海外华人和各国人民都可以分享中国梦。
看着学生们和与会者若有所思的神情,吴建民彻底喜欢上了“吴老师”这个职业,因为,它可以帮助他在更多人的心中种下“中国梦”的种子。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