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吴建民 从大使到院长的中国梦

王凡 骆瀚
2013年05月13日15: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举手投足”中的交流学

吴建民到任后着力推出并亲自讲授的另一门课程是交流学。这不仅是因为吴建民在任外交学院院长前专门了解了法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设立的交流学和90年代开设的危机处理交流学,吴建民自己也意识到,中国人需要交流学。

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曾多次给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周总理“客随主便、主随客便”的外交思想,在一点一滴的交往中赢得非洲国家信任的种种细节,吴建民终身难忘;法国人几十年后仍对吴建民说“他(周总理)的眼睛真的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的敬重之情,更让吴建民震撼。在做法国大使的过程中,吴建民就常常想,法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习惯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来看中国,还有些人对中国怀有偏见,对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这除了受媒体的误导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另外,要想让他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中国,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怎样用法国人能接受、能听懂的语言介绍中国?吴建民认为,这就必须要了解对方,了解从来都是双方的。你要别人了解你,你也要了解别人,起码要让对方用习惯的思维、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了解你,而这正是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创建交流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吴建民在9年大使任期内接待了许多代表团,他在陪同的过程中对每个代表团都做了仔细的观察,他的结论是,很多做外事工作的人不太懂交流学。他给外交学院的学生们举例说,当时有的代表团这样介绍国内的情况:“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用的都是国内约定俗成的语言,却把外国人说得云里雾里。因为他们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也不知道何为小康社会,何为热土,商机又怎样无限?这种没有信息量的交流是无效的交流。

交流学在当时的国内也没有先例,吴建民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可是,在他下定决心后,很快就搭起了教学的班子。40多年的积累一朝爆发,仅仅一年后,由吴建民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就出版了,中国的交流学有了最初的课本,又一门高教课程的空白就这样被填补了。

为国家外交实践提供思想支撑

究竟怎样把外交学院的科研同中国的外交实践拉近,是吴建民院长任期内经常考虑的另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吴建民需要一个契机。

还在法国担任大使期间,吴建民就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特别是后者,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的,需要有一个地区为依托。进一步观察后,吴建民发现东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而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增加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有了1997年12月,东盟国家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建立了“10+3”机制,即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磋商机制。2003年9月,“10+3”机制下的“东亚思想库网络”成立,但在北京开了第一次会议后就没了什么后续活动。为使思想库网络真正成为第二轨道(非官方)外交的重要平台,外交部属意由吴建民出任总协调员。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