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冲锋在前,是我一生的荣耀

——记江苏省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沈谨
2013年05月13日15: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第一线,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做好本职工作。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和抗震救灾与抗洪救灾卫生防病等过程中,不负重托,勇挑重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组织和同志们的肯定。他,就是江苏省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沈谨。

业务精湛,勇于创新

医生之本,德术并举。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劝学解》中讲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者,沈谨同志的理解是勤奋、勤劳和勤勉。

从事预防医学以来,沈谨同志始终集中精力钻研业务,一直保持良好的继续学习习惯,广泛阅读专业医学杂志,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自学专业英语与电脑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新进展与新动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近年来他多次参加了由省卫生厅举办国家继续医学培训项目如“现场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培训班系统学习,多次参加省级业务学术交流。他积极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活动,亲自参加授课,提高了基层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接参与处理了我市多起重大传染病疫情以及氯气泄漏、毒鼠强中毒、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都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工作,为政府领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000年沈谨同志被市委知识分子工作组确定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市“1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近年他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近20篇,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主持和参加省级课题三项,先后获得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尽我责任,为民解忧

1980年,25岁的沈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淮阴地区防疫站寄防科工作,1983年调到了当时的宿迁县卫生防疫站。那时候,贫穷的宿迁卫生条件差,由于缺乏防蚊设备,疟疾发病率高达50%。为了消灭这种地方性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让乡亲们不再被疟疾折磨,年轻的沈谨点灯熬油,对宿迁此前10年疟疾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细致到每村每户每人的疫情病史,这给随后开展的疟疾防治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让防疫人员有迹可循,不走弯路,不留死角。

沈谨的资料并非纸上谈兵,那一年,他的足迹遍布宿迁县31个乡镇。为了给农村社员查病送药,单位没有车辆,也不通公交车,沈谨常常只身骑上自行车,车架后驮着药品,车把左右各挂一个盛放衣物和干粮的包裹,前往偏僻的农村,每次下乡都要一周以上才能回城。

他常行在路上,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个透心凉;他常一检查就是一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因为别人的不理解,他在走村串户中遭到数不清的拒绝和冷眼。平日里吃在农民家,从一个乡镇赶到另一个乡镇的路上,就在路边吃张煎饼,喝口凉水,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紧张的工作中,沈谨落下了慢性胃病。

人们因为文化程度低,对卫生防疫知之甚少,畏惧抽血和打针,最荒谬的是农村谣传孩子打了预防针会绝育,乡亲们常把孩子藏在草垛中、米缸里来躲避接种疫苗。他和农民进行了拉锯战,每天都苦口婆心地上门解释劝说。

血丝虫是当时防治的常见传染病,这种病一般在11月开始查治,由于血丝虫在晚上9时后才出现在末梢血中,沈谨和他的同事只能在晚上开展检查。深秋时节,夜寒袭人,有些农民听信谣传,说抽血是送去卖的,任凭沈谨如何敲门就是不开。下霜了,田间一片白花花的,在一户人家外劝说了一个多小时,又找着当地生产队长一起做工作,门才开,沈谨已被冻得全身冰凉,搓了搓手,就开始工作了。

1985年1月,回宿仅2年,沈谨就被任命为防疫站副站长,当时员工不足30人,却承担着宿迁县80万人的血丝虫、疟疾、霍乱、伤寒等多种常见传染病防治重任。1996年,沈谨和卫生防疫站迎来了地级宿迁市的成立,随着卫生防疫站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嬗变,沈谨成为市政府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首席参谋,他的意见和准确判断成为最终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责编:李晨阳、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