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员干部形象大家谈”系列访谈之三

本网专访:王乐义忆“老大哥”吴仁宝 谈基层干部标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杨媚
2013年04月12日08: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记者:您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您担任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做的最难忘的是什么事?

王乐义:乡里乡亲都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成功。现在,三元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支部威信高,决定的事一呼百应。我觉得这是我做的最成功的事情。

最难忘的还是传播技术的几件事。1990年,我们县里成立冬暖式大棚推广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我在技术上负总责,在27个乡镇巡回指导。最紧张的时候,一天跑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晚上回到家,经常累得上床都费劲,早晨起来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家属一边帮我穿鞋,一边落泪。这一年,全县建起了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仅种大棚蔬菜这一项就增收6000多万元。1995年7月,我去革命圣地延安讲课。按照日程安排,到达后的第二天,要为全地区一千多名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讲课。由于长途跋涉,非常劳累,夜里我发起了高烧。延安地委的领导叫来医生,给我挂上了吊瓶。为不耽误讲课,我恳请医生加大退烧药的剂量。吊瓶从晚上10点半一直挂到凌晨1点半,针打完了,汗出了一身,衣服都湿透了。当地的同志担心我吃不消,劝我改天再讲。我觉得,那么多人翻山越岭来了,不能让他们白来。第二天早上,饭也没吃,喝上解热止痛片,我按时到会场。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半,硬撑着讲了四个半小时。报告结束后,人家哗哗地鼓掌,我想站起来鞠个躬,却一下子晕倒了。对革命老区延安,我一直从心里很崇敬,再苦再难,能为红色圣地、老区群众做一点事,我也心甘情愿。

记者:您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开始,连续四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请谈谈感想。16年来,您认为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让您感触最深的有什么?

王乐义:每一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心情都非常激动,都感觉非常光荣,非常神圣。作为一名农民党员代表,我能连续四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关怀,也表明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能参加会议,既感觉兴奋,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每一次参加,我都认认真真准备,争取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基层农村的意见,争取不辜负基层党员和各级领导的重托,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距离1997年第一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已经16年了,这些年,感触最深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6年前,我们还在爬坡,最大的目标就是致富奔小康;现在,在三元朱村,家家户户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上下有电梯,冬天有暖气。健身在小广场,购物有超市,70多位老人住进敬老院。除市里统一发放的养老金外,村里还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每月100元的养老补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生活幸福愉悦。农民兄弟都能得到实惠,过上好日子,我这个老党员,觉得这辈子的奋斗,很值。

(责编:杨媚、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