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地球科学高峰的攀登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

2013年04月09日13: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殷鸿福是我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地质科学的沃土上“精耕细作”,他把所有的青春、才华、智慧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与地质教育事业。在专业领域,他备受同行推崇,受人尊重。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他总是默默无闻,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家庭、教室、实验室三者之间。虽然他已近耄耋之年,但是他并不服老,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地球科学的无数高峰等待自己攀登……

奋战地学领域,在科学的高峰不懈攀登

1935年3月15日,殷鸿福出生于浙江舟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进入上海著名的育才中学。在读中学时,他认识了一位叫黄杰民的地理老师。这位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用火热的爱国之情,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解祖国的地理知识。从此,殷鸿福对祖国山河大地产生了科学兴趣,激发了他探索地球奥秘的求知欲。

1952年,殷鸿福以高分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青年报》于1953年5月26日登载了他撰写的《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心得文章。文中写道:之所以以高分选报属于“冷门”专业的地质学,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而矿业是工业的先行,祖国急需地质人才,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应急国家之所急,这是很自然的。

这是殷鸿福在人生路上的第一次选择。

1961年,殷鸿福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地质教学与科研的旅程。在那特殊年代里,多少人荒废了专业,而殷鸿福却坚持在逆境中奋斗。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硬是从自己每月4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一张35毫米的胶片,他要拍4页材料,每周他数次到离学校很远的地质部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去查资料,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复习和初步学习了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做了几千张学术卡片,记下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的研究资料,撰写了近十篇当时无法发表的研究论文。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再次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此时43岁的殷鸿福晋升为武汉地质学院讲师。社会大环境稳定了,地质研究才可能有序开展。时间不等人,他一头扎进科学的海洋里,从事古生物与地质研究。由于他专业扎实,1980年便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3月至1982年3月,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访问。他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到发达国家访问交流的学者之一。

在美国进修期间,殷鸿福先后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斯逊研究院工作,并先后在纽约科学院、耶鲁大学等25所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当时,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多人为能出国而不惜一切代价。在美国进修期满的殷鸿福要留在美国易如反掌,他的一些科研合作者极力挽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

1985年,年过半百的殷鸿福带队赴秦岭山区工作。一天,他带病爬海拔4000米以上的岷山,其目的是探求古生物学中难点问题。上山时,他爬了4个多小时,在山顶又未进餐。下午,当他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子下山时,终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丛中,一条腿粉碎性骨折。但是依靠顽强的毅力,两年后,他又重新活跃在野外工作中。2009年,他获得科技部野外工作突出贡献奖。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