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学术“潮头”,为地质研究劈波斩浪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然而,在相当长时期里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形成年代、岩石特性等知之甚少,当地质学成为一门科学进入学术视野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才加快脚步。这100多年来,摸清地球的“家底”,一直都是地质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殷鸿福的学术研究,主要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化的奥秘。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就在贵州开始从事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发表,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
在殷鸿福取得的众多科研成果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将“金钉子”定址中国。“金钉子”名称来源于美国修铁路的历史。1869年5月10日,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时,为表示永久性的纪念,就在最后两根铁轨的连接处钉上了一个金铆钉。地质学借用这一典故,把全球界线层型形象地称为“金钉子”,体现了全球界线层型在年代地层划分中的重要地位和永久性。
每个“金钉子”都是国际地质专家历时多年、在考察世界各地的候选剖面后决定的。每个候选剖面,都必须经过由所在国家专家为主的国际地层工作组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金钉子”一旦钉下,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标准,即使对这里岩石的“岁数”测算结果发生改变,它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国家建立“金钉子”,不仅体现了领先国际的综合科研实力,更是一种国家荣誉。
殷鸿福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他认为:古生物学不能光盯着大型古生物,而忽略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生物。大规模的微生物活动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地球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没有氧气,正是因为微生物的活动,才使空气中的氧气逐渐增多,使高级生命的形成成为可能。煤、油、气资源,碳循环,海洋赤潮和湖泊污染都与微生物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生物成矿的研究。
基于生命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认识,殷鸿福主张把传统古生物学与地球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把生物和其所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1994年,他明确提出要“走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学科交叉的道路”,以地球环境与生物的协同演化为主攻方向。同一时期,国际上兴起了地球生物学,把它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学科。它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一起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三大物质运动(生命、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体系。殷鸿福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近同步。
2008年,生物地质学项目启动26年后,终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殷鸿福常常说:“只要觉得是对的,就应该不计时间长短,不计成本地去做,即便这一辈子看不到最终结果。这是搞科学应该坚守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