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群众动动嘴儿 干部跑断腿儿

□ 本刊记者 谢中  特约记者 李政
2013年04月03日16: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民服务全方位、全“承包”。群众过去办事到处“折腾”,如今到镇上村里甚至在自家,就什么都能办妥了。

雷锋式的服务窗口,雷锋式的服务

 在铁岭市采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时常会听到“群众动动嘴儿,干部跑断腿儿”这样暖心窝的话,从中不难感受到各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新气象。

心和心近了

事就办到家了

2012年12月27日,是一个冷得嘎吱嘎吱的天儿。昌图县泉头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比平时办事的人少了许多,但大苇子村便民服务代办员洪海军还是早早就赶来了。他说,村里5个村干部每天都会把群众要办的事收集到一起,按照轻重缓急,派他到镇里办理。

两年前,这个一站式服务大厅刚建好时,洪海军就被村民推举为代办员,因为他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一开始,他办事也是找不到头绪,那咋办?还必须得办好。他就对着县里编印的便民服务流程,一步一步地反复实践,没多久就轻车熟路了。如今,什么低保审批啊,房照变更啊,家电下乡手续啊,“新农合”报销标准啊,没有啥事能难倒他的。

村里有个叫石凤晶的村民,是个聋哑人,丈夫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可谁都没想到不幸偏偏降临到这样一个家庭,他们蹒跚学步的孩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本来就不富裕的一家人为了给孩子治病,欠了一屁股外债,总算把手术做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在“新农合”中报销。一套手续不是缺这,就是少那。洪海军把这事揽了过来,没几天就把报销的款项如数打到石凤晶家的粮食支补存折里。不会说话的石凤晶每当见到洪海军,总会竖起大拇指以示感谢。

心和心近了,事就办到家了。两年多来,洪海军已经帮大苇子村村民办事四五百件,腿都跑细了,却没有吃过一顿村民的感谢饭。

像洪海军这样的代办员,泉头镇10个村、1个社区至少都各有1名,他们的服务是无偿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泉头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除14个服务窗口外,还有一个专门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留言簿。翻开看,没见几条意见和建议,上面写的都是群众的称赞。联合村村民刘立刚这样写道:“自从有了服务大厅,老百姓办事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跑昌图、跑铁岭了,过去那种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的情况,真的找不到影子了。”

二道村76岁的尹承焕留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接着他又把自己家里的困难事儿罗列到留言簿上。泉头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石看到这则留言后,赶紧把情况反馈给窗口的镇民政助理李鹏雁。李鹏雁迅速登门回访,得知老人反映的是“新农合”报销后,剩下的1200元医药费没地方报销的问题。李鹏雁知道,尹承焕老两口同时享受低保,虽然每月都有228元的生活补助,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可是,民政口没有医药费支出这一项。李鹏雁查看了老人手里的医药费票据后,告诉老人,“新农合”报销后剩余部分的50%,可以申请大病救助。最终,老人又报销了600元的医药费。

打那以后,李鹏雁就与尹承焕一家建立了联系。去年,李鹏雁了解到尹承焕家的房子需要修缮,就与相关部门联系,解决了老人眼前的困难。

服务好坏

与村民的钱袋子有关

2012年12月27日,昌图县天气虽然晴好,气温却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昌图镇东张家村几位党支部成员却没有闲着。他们正在商量来年服务群众、发展生产的思路。整整一个上午,得出了基本思路,还是继续发展榛子产业和“寒富”苹果产业。

“现在的东张家村就一个字——富。”正如村民赵刚所说:“这些年,东张家村的老百姓已经尝到发展榛子产业的甜头。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光榛子一项就让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你说谁看着手里大把的票子,不偷着乐啊!”

村民在数着票子的时候,当然忘不了村里有个把百姓装在心里的好党支部,更忘不了党支部的领头人周国栋。周国栋对班子其他成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村干部就是服务,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你的服务就到家了。”2009年,周国栋考上昌图镇副镇长的消息一传出,村民们就坐不住了,他们“组团”到镇党委去说情,说这样的好干部可不能调走。考虑到东张家村百姓的需要和镇里工作的需要,周国栋至今身兼数职,最主要的岗位还是东张家村党支部书记。

七年前,周国栋当选东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的第一思路,就是靠山吃山,利用山区资源致富,发展榛子产业。当时,村民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对种植榛子并不理解,认为跟耗子剜窟窿盗洞似的种几棵榛子,能收入几大毛钱呢。周国栋认为,改变农业模式和农民观念是当务之急。

不看你干啥,也不听你说啥,你要成功了,群众就信了。

知道饺子好吃,不知道怎么包可不行。周国栋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村里贷款1万元,组织党员和有发展榛子产业愿望的村民到有榛子种植经验的铁岭县大甸子镇参观学习,再到北京、沈阳等大城市考察榛子市场,使党员群众眼界大开。

2006年初,一颗颗充满希望的毛榛种子被植入山间。春风吹过,遍野翠绿,那是榛子叶随风摇曳。第二年,丛生的榛林就有的挂了果。钱是最好的说服力,没用村干部再去做工作,开始种植榛子的农户越来越多。

可是,有些村民认为,榛子是山上的植物,种下去就不用管了,不想多投一分钱。于是,村里就组建了党员服务队,进行全程服务指导。

春天,晚霜将至,党员干部挨门逐户地通知,做好防冻准备;到了榛林除杂的季节,党员干部手把手地指导村民铲除低产劣株,培养高产株群;遇到榛林肥力不足的时候,党员干部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药、统一防虫灭病、协助收购,每个环节都有党员干部传、帮、带的身影。榛子防虫季节,是党员干部最忙的时候。为了确保榛子纯绿色生产,党员陈万兵,入党积极分子崔佳凯、郭丽不分昼夜,免费为农户发放药物,指导配兑比例。党员陈贺自费购置的一台打药车,成了公用的,谁家的榛林需要打药,只要言语一声,他都会及时赶到,从来不计较成本。

去年,东张家村的榛子普遍到了盛产期,平均亩产已经超过100公斤。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心气儿也足了,小轿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民马平家有五口人,去年光卖榛子就赚了30多万元。她说:“现在家里一台轿子、俩‘四轮’,想去铁岭、沈阳,嗖的一下就到了。”

如今,东张家村的榛子产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民一体化。榛子合作社社员达400多户,带动种植农民3000户,社员辐射黑龙江、吉林和昌图县东部山区三乡一场。

2012年,村党支部确定了发展2400亩“寒富”苹果的思路,村民没有一个打奔儿的。因为他们知道,听党员干部的话,与自家的钱袋子有关。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