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群众动动嘴儿 干部跑断腿儿

□ 本刊记者 谢中  特约记者 李政
2013年04月03日16: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天大地大

不如老百姓的事大

这些年,铁岭市清河区红旗街道育才社区的荣誉墙上多了几块儿与“功能性”党支部相关的奖牌,奖牌是上级的肯定,更是社区居民的满意度。2010年3月,中央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回检查组来到育才社区,认为这种做法符合社区党建特点,值得推广。

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罡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渐变为“社会人”,过去单一的家属区、居民区被日益多元化的社区所取代。以前,社区党支部基本上都是按楼栋、片区划分的。从运行效果看,这种方法在客观上考虑了党组织设置的地域性,却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党员的服务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6年前,社区里几个老党员凑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情趣相投,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社区党总支的思考。于是,一个根据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文化层次、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组织“再造”开始了。他们分类设置了爱心、宣传、文体、环保、综治、育苗、妇保、盈利8个党支部。分工不分家,它们还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功能性”党支部,涵盖了社区日常服务的方方面面。

67岁的李淑梅是宣传党支部的书记,2004年从清河区第三小学校长位置上退休后,一直没闲着。平时,她要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送戏到群众家门口;寒假、暑假,她要把社区的孩子组织起来,集中辅导作业。红旗街道党委组织委员关丽说:“其实,李老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干才到社区服务的,她的老伴身体不好,大半年卧床不起,她既要照顾老伴儿,还要关心下一代,不容易啊!”

不仅给孩子上课,李淑梅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们的家长上课。她有一个专题讲座,题目叫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虽然是拿来的教材,却让很多家长受益。关丽告诉记者,她本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李老师讲到的很多教育原则让人耳目一新。以前,关丽管孩子就一个字——严,听了李老师的课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多时候都做错了。她从中懂得了要尊重孩子,对孩子管制或干涉太多,就会打乱孩子的正常成长秩序,使之变得无所适从。就是这样一课,李淑梅讲了十几场,听讲的家长达400多人次。

社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居民排忧解难,对工作细心耐心”。这是老丁头老两口和小张夫妇和好如初的见证。老丁头家住四楼,小张家住五楼。小张家的孩子顽皮好动,不分白天晚上,总是踏得楼板咚咚直响。而楼下的老丁头喜欢安静,还有个睡午觉的习惯。老丁头上楼劝说了好几回,可是没一点儿效果。老丁头耐不住了,只要楼上的孩子一跑动,他就用木棒敲击直通楼上楼下的暖气管道,表示抗议。为此,两家都弄了个大红脸儿。

社区综治党支部书记齐凤伟知道这事儿后,多次带着耐心叩开两家的门。他对小张夫妇说:“家家有孩子,人人有父母。眼看着自己孩子活泼玩耍的时候,也得想想楼下老人的感受。当然,勺子没有碰不着锅沿儿的时候,关键是不要闹出那么大动静来。”他对老丁头说:“牙齿碰见舌头,舌头应该体谅。您二老也是当父母的,何必为一个孩子生那么大气呢。远亲还不如近邻,可不能把关系搞僵了,这楼上楼下的住着,相互体谅才是和谐的邻里关系。”

在齐凤伟的劝说下,老丁头收起了那根敲击管道的大木棒,小张夫妇在自家地板上铺上了一层泡沫隔音板,没花几个钱却解决了大问题。现在,小张夫妇见到老丁头老两口也没那么尴尬了,一口一个“大爷”,一口一个“大娘”,叫得可亲了。逢年过节,小张夫妇还会买些水果去看望两位老人。为了感谢齐凤伟的良苦用心,两家一合计,就为社区送去了那面锦旗。

服务中心不大,却啥事都能办

服务到位

何须“驴年马月”

铁岭县腰堡镇石山子村位于沈铁工业走廊的“腰眼儿”上。走进那里,没有人会想起农村这个概念。笔直的柏油路两边,气派的楼房连成了片。似城市,却少有都市喧嚣;像农村,却不见炊烟袅袅。然而,这里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新村。

2008年,石山子村整体动迁,上了楼的农民,名义上变成了“市民”。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事实上,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都没有一技之长,闲在家没事儿干,打麻将、喝小酒就成了许多人的“营生”。虽然每年每亩地有1200元的补偿款,但坐吃山空的危险就在眼前,村党支部一班人着急了。

无数次党支部会,无数次的反思,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发展思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为失地村民谋出路;提供科技培训服务,提升村民就业能力;提供代理服务,为村民解决难题;提供保障性服务,让村民活得幸福。

按照这样的思路,石山子村迈出了第一步,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那阵儿,村党支部书记陈迪国、村委会主任赵忠良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满脑子想的都是村民的工作。党支部成员分头行动,通过走访周边企业、参加现场招聘会等形式,一面大量收集招工信息,及时向村民公布,一面积极向企业推荐本村适用人才。

在石山子村村委会,至今还保存着一封村民姚玉鹏写给村党支部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今天,我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收入翻番了不说,还给家庭带来了和睦。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最该感谢的是村党支部,如果不是村党支部为我指明了这条路,就没有我姚玉鹏的今天……”说起这封信,不能不说说三年前的那个春天。村党支部书记陈迪国听说园区内企业辽宁经纬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缺少刨工、镗工等技术工人,而且工资待遇不错,就主动“粘”了上去,把村里懂得相关技术的村民一个一个地推荐过去。经过考核,有16人被聘用,现在都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每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

人有一技,吃天吃地。然而,长期土里刨食的农民,有一技之长的毕竟是少数。为了改变就业能力低的现状,村党支部聘请技术人员授课,两年举办了10期技能培训班,800多名接受培训的村民分别掌握了水暖、电焊、车工、家政服务等技能。先后有450名各类人才被输送到企业工作。党员刘英军,有一手水暖安装技术,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并组成了一个承包工程队,常年活跃在各大建筑工地上。

在石山子村,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在家待着的。1500多名劳动力有1010人在当地企业务工,260名在周边城市务工,还有30名技术工人走出国门去挣外国人的钱。

这几年,石山子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就剩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给村党支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服务有起点,满意路还远。在位的党员干部必须成为村民的主心骨,所有事务全程代办。80岁的刘兴邦,腿脚不便,脑筋却有点死,常常为一件事自己往镇上和县里跑上好几趟,却总是因为弄不清路数而跑空。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他相信了全程代办。低保手续、失地补偿款领取、新区落户等事宜,哪一样都没用他操心,全让村里的代办员办妥了。他说:“你看我都快赶上皇上了,一分钱不花,啥事都有人管。要是等我自己去办,不知要跑到驴年马月啊!”

(2013年第2期)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