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党的十八大理论创新与突出亮点

□ 李海青 吕玮
2013年01月07日09: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首次写入党的报告中,它是由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次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定义为制度、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

建设美丽中国的诗意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这一词汇并不是在十八大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将其系统化、完整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它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相互联系的维度。经济维度上,生态文明建立在工业文明所强调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不过它更加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协调性。脱离经济发展谈论生态文明,其结果只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流于空谈,因此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政治维度上,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如何处理和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上。它在本质上是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的问题,做到环境资源的公平占有、使用和分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同以生产关系为重心的政治建设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了政治建设的内容。这也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文化维度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本质上讲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发展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本质上就是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在文化建设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确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从而保证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社会维度上,能否建立合理的生态资源利益分配机制和生态法律制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生态文明是否得到确立的根本标志,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坚定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这将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以及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了现实又充满诗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

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实现同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O一O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同时翻番,在GDP翻一番的同时要保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翻一番,两个翻番结合在一起要求更高,这是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突出亮点。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这是经济总量上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这是人民生活上的指标。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党将更加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的提高,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情怀,这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实在的要求。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收入的倍增。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保障倍增目标的实现。

培育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一个全新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也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这一表述反映出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愿望与追求。正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样,上述三个层面的价值规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表述,兼顾了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目标、传统文化积淀和民间行为规范的融汇与共通;这个论述所采取的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的一致性,也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

中国共产党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