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基层党建新闻”候选文章

解读“‘一把手’依赖症”

(七一社区基层党建论坛版主推荐)
2013年01月03日16: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策划导言

近年来,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权力制衡、实行科学决策等政治体制改革关键词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那些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与政治体制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情形,必然为社会公众所诟病。人们常说的“‘一把手’依赖症”就是一个典型现象。

“‘一把手’依赖症”是人们对因权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诸多弊端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那篇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他还进一步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这段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论断在时隔32年后依然是那么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谈及党内监督问题时再次强调:“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搞‘一言堂’,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而应该搞‘群言堂’,依靠集体智慧和严格程序来决定。”

有舆论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讲话极具现实针对性。

“独角戏”的三个不同视角

□ 尹明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一把手’依赖症”严重,其中75.5%的人认为“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有“‘一把手’依赖症”。调查中,26.2%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果不找“一把手”几乎不能解决问题;31.1%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不找“一把手”很少能解决问题;32.7%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不找“一把手”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仅有8.0%的受访者认为,即便不找“一把手”也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看到这组数字,笔者不禁联想到一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在这幅长达500多厘米的画卷上,画家张择端从汴京的近郊一直画到闹市,把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对后人研究当年的经济、文化、生活、服饰、建筑、风俗、礼仪等诸多方面极具史料价值。受这幅画的启发,笔者不禁突发奇想——如果把上述这组数字复原为职场、坊间人物场景的话,展现的则是一幅当今《职场生态图》。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一把手”“独唱”、下属“陪侍”、民众“蜂拥”的一幕幕场景,对研究职场文化、下属心态以及民情民意,可能同样具有史料价值。

这幅《职场生态图》有哪些看点呢?根据“‘一把手’依赖症”中相关方面的不同站位,可以呈现为三个视角。

一是上层领导的“‘一把手’依赖症”,突出表现为一个“抓”字。打开百度网站,点击“一把手”、“‘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挂帅”、“‘一把手’亲自”等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信息少则几万条,多则近百万条!

上级领导在“抓”什么?“独角戏”都在唱什么?这里信手复制几则新闻标题,即可略见一二——《长春市450个部门和单位“一把手”大接访》、《广汉市42名“一把手”上电视述年初打算、年底成效》、《西安市临潼区“一把手”亲自抓143个重点建设项目》、《德清县请群众对部门“一把手”品头论足》、《南京10区“一把手”推荐年度汉字》、《青岛市57个部门“一把手”迎大考,万名市民当考官》、《金华市委书记十问部门“一把手”》、《大竹县20名“一把手”电视上公开“晒”承诺》、《襄阳市部门执行不力,先问责“一把手”》……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由上级领导部门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的工作,合起来看是“‘一把手’集体操”,分开来看则是清一色的“‘一把手’独角戏”。

“‘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这是多年来几乎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工作方法,也被视为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于是,“一把手”成了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对外的唯一“把手”,无论“条条”还是“块块”的上级领导,都盯着“一把手”,都来抓“一把手”。现实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有时因为多方领导在同时抓“一把手”,又在时间上“撞车”,而“一把手”们苦于分身无术,只好找“替身”分头参会,领受任务,汇报工作。

二是左右助手的“‘一把手’依赖症”,突出表现为一个“等”字。在相当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每当“一把手”外出回来,尤其是外出很多天刚回来,在办公室门外等候请示、汇报、签批、盖章的人几乎成帮结队,着急者笑脸作揖请求加塞儿,另有急事者先奔别处转身再来,走廊里人气不断。

有人这样打比方——“‘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总开关”,从正面肯定了“一把手”的关键性作用。不过,也有人从反面咀嚼出这句话的另一番含义——如果“一把手”“掉闸”,各部门的许多工作都会“停摆”。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到一些单位、部门办事,只要有一定难度,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回头再来吧,‘一把手’不在,我们没法定。”

显然,许多“一把手”之所以焦头烂额地独自忙于“前台”,是因为左右副职都悄悄地退到“后台”,袖手当了观众。在一些单位,中层干部找分管领导请示工作,分管领导常常微笑着说:“这事我不好定,你还是直接去找‘老大’吧……”在一些单位内部,有的中层干部经常越过分管领导,直接向“一把手”汇报工作。对此,分管领导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有人用“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来形容某些单位“一把手”与副职的忙闲状态,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基本属实。

“围着‘一把手’转,跟着‘一把手’干,做给‘一把手’看。”这套顺口溜成为一些助手及下属铭记在心的座右铭。

有这样一幅漫画颇耐人寻味——有人在水中疾呼救命,情况危急万分,而岸边手持救生圈的人却在等身后的大领导发话。细细品读,这幅漫画既有“热闹”,更有“门道”,实看则虚,虚看则实,虚实之间描绘出当今官场上难以言传的微妙情形。

三是上访群众的“‘一把手’依赖症”,突出表现为一个“找”字。在一些单位,一些群众遇到比较棘手的实际问题,在找相关部门(包括主管副职)一次次被挡、被拒、被拖、被吃“软钉子”之后,他们发现,找其他人白耽误工夫,只有找“一把手”才能尽快解决问题——因为“一把手”握有最多资源调配权、最大话语权、最高决策权、最终处理权,还有当场“拍板”权。于是,“无论大事小情,你就找‘一把手’,绝对好使!”在经过屡试不爽的一次次验证之后,“一把手”越发成了被追逐的“星”。

这种情况在各地的信访接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广州曾开展一次市领导大接访活动,闻讯而来的大批上访群众自带干粮、打地铺通宵排队,只为能向“一把手”当面反映问题,以尽快结束被相关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之苦。“一把手”一露面,上访群众便蜂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

目前正在热销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1995年10月的一次讲话,题目是《信访工作是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他在上海担任市长期间,有一次带区委书记、区长到八仙桥菜市场参观,“群众一听我们去了,一会儿就把菜市场包围了。很多人都拿着一封信,要求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有一个老太太,瞧见我过来了,就往我这里跑。警卫人员把她拦住了,她说,今天非找朱市长不行,不找朱市长解决不了她的问题。我就朝她走过去说,你不要着急,慢慢讲。她说,家里厨房旁边的下水道堵塞已经一个礼拜没清理了,粪水快要冒出盖板了,怎么做饭啊?我说,你放心回去,下午就会有人去清理。如果没人去,你再打电话找我。这件事,我至今忘不了。”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这是社会各阶层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广泛传播反过来又唤醒更多的人绕开正常渠道,直接围追堵截“一把手”。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一些单位办事,在没有相应的关系打招呼时,门难进、脸难看;而一旦有“一把手”打了招呼,事情往往办得出奇地顺利,有些工作人员甚至不顾程序要求,一味地为你“开小灶”、帮你走捷径。所以,现在许多人到某些机关办事,首先想的是找熟人协调,最好是找“一把手”。正所谓,“上面一句话,下面一溜烟”。

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一把手”对此也是深感疲惫,无可奈何。酒逢知己时,有人常常感叹:没办法,什么都得亲自抓、亲自问,甚至亲自到场。如果没有“亲自”,上面的人轻则说你对这项工作不重视、没拿领导当回事儿,重则实行“一票否决”,让你这一年白忙活;如果没有“亲自”,下面的人说你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不体恤群众疾苦,缺乏公仆情怀,直接危及你的领导威信和社会形象。因为里里外外、大事小情都等着你出头露面、表态拍板,结果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有学者指出,在相当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一把手’依赖症”已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与发扬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基层党建新闻”评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