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基层党建新闻”候选文章

解读“‘一把手’依赖症”

(七一社区基层党建论坛版主推荐)
2013年01月03日16: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依赖”多半是畏权

□ 夏维诺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如果把每个决策过程、执行过程都看做是对副职和下属从政心态的一次“体检”,那么体检报告通常会显示,很多人不同程度地患有“‘一把手’依赖症”。

某地一位中层干部曾对笔者说,现在只要是“一把手”提出的主张,基本上没人敢站出来大声说“不”,不跟着喝彩忽悠、保持沉默就算是胆儿大的;只要是“一把手”坚持要干的事,就没有人敢站出来挡驾。干好了,一切成绩、荣誉归功于“一把手”的正确领导;干坏了,大家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许多下属对“一把手”的依赖、顺从,不是源于对他能力的信任,而是对他手中权力的畏惧。

原因何在?

从体制机制看。按照现行领导体制,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也就是行政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应当说,作为权力设计的基本框架,这种制度本身不存在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显得线条粗糙。譬如:哪些事情应该由集体领导、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哪些事情应该由分管领导个人拍板、个人负责,因为各行各业情况复杂,无法做出统一规定,这就给“一把手”的自由用权提供了空间,为“一权独大”的权力配置提供了便利。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权力边界,往往随着不同“一把手”的个人意愿、工作作风、领导方式的差异而伸缩。在很多单位,往往是“一把手”想管的就直接管,不想管的就分给其他班子成员管,或者有些工作名义上是由分管领导管,但实际上大权仍由“一把手”掌控。由于“一把手”的权力可以在下属的职权范围内自由出入,下属们的决断权和执行权随时可能受到“一把手”的干预,所谓职责分工往往有其名无其实。

从外部环境看。应当说,对于“一把手”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也会经常听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兴衰关键在‘一把手’”,“关键是选好‘一把手’、用好‘一把手’”,“‘一把手’可以把‘死’单位弄‘活’,也可以把‘活’单位弄‘死’”等类似观点。但是,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常常把“一把手”的重要性强化到不适当的程度。为了确保某项工作强力推进,上级业务部门动辄把条条块块的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推行“一把手”负责制。为了与上面对上“口径”,也为了取悦“一把手”,下属不管在实际工作中作出多大贡献,在对上汇报工作时,都要把一切成绩归功于“一把手”,总结经验的第一条基本上都是“领导高度重视”、“这些成绩都是在某某领导的亲自领导、指挥下取得的”。这种工作方法和舆论氛围,自觉不自觉地把下属们推向了责权利的边缘。

从“一把手”心态看。当前,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各方利益博弈,对许多复杂问题众说纷纭不足为怪,见仁见智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一把手”能够切实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在决策过程中真正让班子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有效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降低风险,少走弯路。尽管许多“一把手”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一把手”都会这么做。有些“一把手”本来就有唯我独尊的自负心理和“一锤定音”的工作方式,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剪掉了集思广益的民主过程,或者使其“空转”,形成了事实上的“一言堂”局面。譬如用人问题,近年来尽管注入了许多民意元素,给选人的人戴上了“金箍”。但实事求是地说,除非“一把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善于采纳逆耳忠言,否则,“一把手”的选择就是无可争议的“风向标”,周围的人必须“顺”风而动,不配合的“另类”会有什么结局可想而知。

从下属心态看。在“一把手”人权、事权、财权“一权独大”的体制框架和社会氛围中,很多下属会产生“臣服”心理,工作中看“一把手”脸色行事,唯“一把手”意志是瞻,事事早请示晚汇报,不愿多言多语,更不敢擅做主张。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或许能折射出许多副职的真实心态:“领导说啥就是啥,千万别再补充啥;领导夸啥就夸啥,千万别再多嘴啥;领导批啥就批啥,千万别再反驳啥;领导干啥就干啥,千万别问为了啥……”为了不受排挤、不被孤立、不被早早“挂起来”,“理智”的副职不愿意因与“一把手”的意见相左而发生分歧,于是主动“顺从”、“知趣”。喝茶翻报纸,无事一身轻。如此这般,副职虽然没有“一把手”的无限风光,但也不必承担主要责任及风险,还享有领导层的滋润。于是,有知足者编出顺口溜:“当官当副的、吃菜吃素的、穿衣穿布的、用人用雇的。”可见其优哉游哉之情。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积淀下来的腐朽文化、庸俗哲学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绝迹。至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言多必失”、“见机行事”、“功高盖主,必惹杀身之祸”等处世哲学还在左右着职场中一些人的言行。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产生“‘一把手’依赖症”还有另外两种病因。其一,“一把手”一心工作,无心揽权,只是不善于“弹钢琴”,自己眼里有工作,交给别人又不放心,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下属只好袖手旁观。其二,下属中不乏勇于建言献策、承担重任者,但在遭受一次次碰壁之后,有些人转为沉默或后退。一旦职场生态环境改善,这些人还会出于职责和良知,一如既往,敢言敢当。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职场上颇为普遍的“‘一把手’依赖症”现象就一概否定“一把手”和下属的官德和人品。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基层党建新闻”评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