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龍梅下鄉記

2016年07月12日16: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今年春節,東蘭供電公司的青年志願者們跟隨龍梅,到永模村開展新春慰問。羅海濤 攝

龍梅把售豬款交到村民羅春花手中。羅海濤 攝

永模村的孩子們和龍梅“媽媽”玩自拍。龍梅 供圖

編者按:2014年3月28日,龍梅被廣西電網公司河池供電局派駐到廣西東蘭縣坡豪鄉永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駐村的兩年裡,她成功幫助永模村摘下了“貧困帽”。

近日,有著8年黨務工作經驗的龍梅,成為了10名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標兵中的一員,是全網唯一獲此殊榮的員工。在龍梅赴京領獎之前,本報記者前往紅水河畔的永模村,聽村民講述龍梅下鄉的那些故事。

2016年2月17日下午,龍梅接到坡切隊隊長覃精貴要她務必到村裡一趟的電話后,急急忙忙就從縣城驅車趕往永模村。到達坡切隊新建的籃球場時,龍梅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

龍梅看到的,是一場主題為“感恩”的晚會。這是坡切隊全隊66戶人家瞞著龍梅自編自導自演,用心准備的擁有25個節目的晚會。見龍梅下了車,從各村隊趕來的好幾百名村民,紛紛上前,簇擁著龍梅,一位村民激動地說:“龍書記,我們感恩你為永模做的一切,請你留下來吧!”

是什麼讓全體村民用如此淳朴的方式挽留一名外來的駐村書記?駐村這兩年,龍梅與永模村村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紅水河畔的“上訪村”

蜿蜒曲折的紅水河穿過永模村,河岸百裡綠意蔥蔥。這條母親河,哺育著河岸兩旁世代生活的永模人。

1992年,岩灘水電站攔河蓄水,永模村17個村隊中的12個成為了庫區,土地被淹沒,1450多名村民隻得往山上搬遷。由於歷史原因,雖然有了可居住的搬遷房,但耕地面積僅剩人均不足0.23畝,村民們除了種點包谷,其余隻能靠國家發的每戶每月24.5斤大米和120元補助金生活。“一個成年男子一個月都得吃30斤,何況是一大家子。”村支書陳亮搖搖頭。

耕地減少,物產不豐,經濟效益低,青壯年勞力出外務工一年比一年增多,日子越過越難,永模陷入了貧困的窘境。永模村不斷有村民到上級有關單位反映情況,這讓永模成了遠近聞名的“上訪村”。

這座幾乎被遺忘的庫區移民村,重新受到了關注。2007年,時任東蘭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的龍梅來到永模,為提升永模村的用電服務奔走。那時候的龍梅沒想到,7年后,自己會與永模結下一段不解之緣。

“好奇寶寶”遇上“蠶寶寶”

2014年春,龍梅隻身來到永模村,身份由東蘭供電公司黨群部主任變為駐村第一書記。她的主要任務,是在兩年內幫助永模村脫去“貧困村”的帽子。

“一頭霧水,兩手空空。”面對貧窮落后的小村庄,龍梅不知道從何下手,再加上當時沒有針對永模村的專項扶貧基金,龍梅覺得“沒有底氣”。

既然不知道從何下手,那就隻能先“瞎轉悠”。一個半月的時間,龍梅走訪了永模村的每戶人家,用自學的流利壯語跟老鄉們聊天。“她像個‘好奇寶寶’,什麼都問,什麼都記。”和龍梅搭檔的陳亮評價道。

下鄉“瞎轉悠”時,村裡隨處可見的桑樹引起了龍梅的注意。村裡沒有加工廠,800畝的桑樹果實無法加工成桑酒或果干,但桑葉不是可以用來喂養蠶寶寶嗎?這些蠶吐出的蠶絲可是上等的原材料啊!

龍梅興奮地向陳亮說了自己的想法。不料陳亮搖搖頭:村民不懂養蠶技術,養出來的蠶絲質量不高,收購價格低,且如果養殖不當,一整批的蠶就會染病全軍覆沒,目前隻有少量的人家養蠶。

脫貧需要突破口,剛看到一點曙光的龍梅不願退縮。一宿未眠,龍梅暗自下了決心:要脫貧,困難肯定不小,但是資金可以想辦法募集,技術還需引進專家,人才就得自己培養。這些事都得有人去做。

說干就干。龍梅聯系上了廣西桑蠶技術推廣總站的服務隊,說明了永模村的情況,希望專家能來給村民講授養殖桑蠶的技術。很快,推廣站的一位教授答應前來義務授課。龍梅高興地到各個村裡動員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學習養蠶技術,另一方面又積極和縣政府扶“十二五”期間,公司系統派駐了799名干部到南方五省區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助各村開展脫貧工作。今年,公司新一輪的駐村第一書記正陸續派往各貧困村,更多像龍梅一樣的南網駐村第一書記,以實際行動踐行央企的社會責任,以干事為民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貧辦溝通,爭取到了部分資金,購買了一批蠶卵分發給村民養殖。

因為有了專家的指導,永模村的蠶絲質量有了保障,東蘭縣一家蠶絲廠定點採購永模村的蠶絲,解決了銷路問題……

小小的桑蠶撬動了永模脫貧的齒輪,燃起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龍梅前后請來了專家為村民開展了25期技術培訓,永模村500多戶幾乎都參與到養蠶的熱潮中。村民覃勝武把家裡最好的房間騰出來養上了桑蠶,“這些桑蠶就是家裡的寶,一個月保底能有1000元的收入。”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