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龍梅下鄉記【3】

2016年07月12日16: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記者手記

積跬步至千裡

吳思

與龍梅相處雖然隻有短短兩天,我卻已經感受到了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不遺余力為永模村謀發展的一腔熱血。是什麼讓龍梅在永模村堅持了兩年,並且還願繼續堅持下去?

龍梅告訴我,是上一輩的精神影響了她。龍梅父母都是有著近6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們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優秀共產黨員的職責,耳濡目染下,龍梅對黨務工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認知,正如父親對龍梅常說的:要盡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為黨和國家做貢獻。

駐村兩年,龍梅始終堅持基層工作要依靠群眾來開展。走村串寨,龍梅對自己的身份體會很深:在群眾心裡,“駐村第一書記”就是黨派來的代表,能不能為鄉親們做點實事,就是群眾衡量書記當得好不好的標准。龍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的韌性一點點推動著永模村向前發展:她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走,不放棄一絲希望,積極清理了脫貧道路上的絆腳石,深諳扶貧就是要改變村庄活力不足的現狀,改變觀念,培養出帶頭人,帶動青年人返鄉創業。

這些看似普通卻又踏實的每一小步,恰是以星星之火燃起了脫貧的希望。沒有等靠要,沒有大而全,龍梅帶頭做力所能及的改變,推動永模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

■故事

一個垃圾箱帶來的巨變

初到永模村時,龍梅對村裡的衛生環境狀況很是上心。她發現野狗經常扑倒矮小的垃圾桶覓食,垃圾拖得一地都是,加上缺乏清掃管理,村道變得臟亂。

龍梅找到村支書陳亮,商量整治村裡的環境衛生,“習近平總書記說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永模的青山綠水,我們要保護好。”

雖然心裡覺得龍梅“想得有點遠”,但陳亮還是跟著她到縣城考察垃圾收集設施。當得知光一個垃圾箱就得要1.2萬元時,囊中羞澀的兩位書記悻悻地回了家。

正當陳亮以為這事不會有下文時,一個月后,龍梅卻突然領著陳亮來到村道邊,那裡杵著幾個外觀大方的垃圾箱。龍梅自豪地告訴他,這是她根據永模村實際情況進行改良的垃圾箱,造價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而經費是從“娘家”河池供電局申請到的。

隨后,龍梅和村干部們挨家挨戶宣傳“建設美麗鄉村工程”,將每月9日定為勞動日,號召全村村民一起清潔村道,保護環境。村民們熱情高漲,還自制了“河池供電局贈”的大貼紙,貼在了垃圾箱上。2014年底,永模村出乎意料地捧回了“廣西自治區生態村”稱號,是東蘭縣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村。

因為整潔干淨的村貌和迤邐的山水風景,在自治區、市裡、縣裡組織的多次招商引資考察中,永模村逐漸成了外界關注的對象。2015年1月,一家香港集團在考察后,決定注資7億元將永模村巴社山打造成養生旅游區,預計可為永模村解決600人的用工問題,還可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最近光是修建景區的棧道,當地村民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該項目現場負責人陳申乾說。

“如果不是龍書記當初帶著大家從清理垃圾這一件小小的事情做起,永模就難以抓住這樣的發展機遇。”陳亮認為,這件小事讓大家的觀念開始轉變了,主動地去做力所能及的改變。

去年6月,巴社隊籃球場因修繕資金不足,前期挖山平地之事未能動工。村民們自發地組織了一次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硬是把半壁石山一點點砸碎,平整成一整塊籃球場大小的平地,節約了前期3萬余元費用,項目得以順利完成。

陳亮感嘆,脫貧絕不僅僅是單純的資金投入,最重要是大家團結起來,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才不會返貧。

80歲老人存下了第一筆錢

“阿奶,我來咯!”

6月9日上午,記者跟隨龍梅來到永模村。爬上一個小山坡后,龍梅老遠地就朝在門口張望的“阿奶”羅春花老人揮手招呼。

走近了,80歲的羅春花認清來人是自己的“女兒”,高興地笑著,用壯語說著:“中午一定留下來吃飯,我煮了米飯。”

在兩年前的一次摸底調研時,龍梅來到羅春花家。這位孤寡老人住在危房裡,靠政府兜底政策和自己門前的一分地種的包谷維持生活。從那以后,龍梅每個月都來羅春花家,給她帶來一些糧食和生活用品。膝下無子孫的羅春花,逢人便說“這個書記是我的女兒”。

去年,龍梅自掏腰包買了兩頭豬崽讓阿奶好生養著。今年春節時,她幫阿奶把兩頭肥豬賣了,拿回4150元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從沒見過這麼多錢,又驚又喜不知道把錢往哪兒藏好。最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阿奶到農村信用社存入了自己80年來的第一筆存款。

這一次,龍梅照例帶了些糧食給阿奶。當揭開米缸時,記者詫異地發現,這些原本有些“奢侈”的食物在老人家中有些“滯銷”:過年時龍梅送來的20斤大米還剩一半,上個月送來的20個雞蛋和10斤面條都還剩一半。

“不是不喜歡吃,是不舍得吃。”羅春花用壯語說著,“女兒”說了,現在黨和國家搞扶貧,再遠的窮人家一戶都不會落下,“共產黨好,給了我很多照顧,我要節儉一點,不能給你們添負擔。”

永模村雖然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但在新一輪的精准扶貧識別中,仍有65戶為貧困戶,其中因病、因殘致貧和缺勞力的佔了75%。作為駐村干部,龍梅是其中13戶貧困戶的指定幫扶人。

每個月龍梅都爭取去這13戶人家走一趟。“不是說我每次去能給他們帶去多少物資,有時候陪陪他們,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慰藉。”龍梅說,自己想讓生活在大山裡的群眾知道,全面小康,誰也不會被落下。(記者 吳思 通訊員 程華鈴 廖柳伶 黃炎翮 陸婕)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