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嚴三實”的內涵和意義【2】

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 周文彰

2015年07月30日11:00   來源:《黨委中心組學習》

原標題:“三嚴三實”的內涵和意義

四、嚴以律己

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於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

——習近平

對嚴以律己的要求,應主要抓住四個方面:敬畏、慎獨、慎微、自省。

(一)敬畏

我們贊頌“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尤其是在困難面前毫不畏懼的精神狀態,但不是說不要敬畏之心。人人都應當有敬畏之心。對領導干部來說,要敬畏什麼呢?

1.敬畏群眾。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始終信賴群眾、依靠群眾,拜群眾為師﹔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敬畏法紀。奉公守法、公正廉明、潔身自好,絕不觸犯黨紀國法的“高壓線”。

3.敬畏權力。權力這把“雙刃劍”,用之於民善莫大焉,用之於己貽害無窮。始終對權力心存敬畏,秉公用權、為民用權。

4.敬畏歷史。首先要尊重歷史事實,不搞歷史虛無主義。其次要用好歷史,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歷史昭示未來,我們要以史為鑒。第三歷史是人民書寫的,我們在任想什麼做什麼,在歷史上都會在不同范圍以不同方式留下一筆,因此我們要對得起歷史,胸懷歷史責任感。

5.敬畏自然。自然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不敬畏自然就是毀滅我們自己。自然是一個有機體,開發建設要以保護這個有機體為前提。自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規律,違背規律干蠢事傻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辯証法》一書中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教訓深刻,我們要永遠銘記。

其他如敬畏生命、敬畏父母等,總之,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做到言有所規,行有所止。

(二)慎獨

慎獨,簡言之,就是謹慎獨處。如果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謹慎從事,嚴於律己,這就是慎獨。

什麼是獨呢?獨,通常是指一種特殊的空間環境,在一種環境裡,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沒有約束,沒有監督。

獨,今天還應當包括一種特殊的權力地位。這種權力地位,可以使自己自主決定、自由裁量,而無需同別人商量,或無需讓別人知道,或無需報告行為結果。黨政一把手,往往可以獲得這種權力地位。企業領導人,特別是企業一把手,具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處於這種權力地位,比如一定額度內的資金自主支配權,一定范圍裡的人員自主“組閣”權,一定時期內的項目自主管理權,等等。

為什麼要慎獨呢?一般說來,當處在有人盯著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為。沒有監督時往往容易放鬆要求,隨心所欲,甚至忘乎所以。因此,此時特別需要謹慎。人一旦處在特殊的權力地位時也是如此,容易自我膨脹,容易產生一言堂、專斷獨行、專橫跋扈等不正確的做法,因此,此時特別需要謹慎。

要慎獨的道理還在於,獨者不獨。所謂獨處,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感覺。很多時候,獨者不獨。証明這個道理的一個著名事例,是《楊震暮夜卻金》,此文記述:楊震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做了昌邑縣令,王密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說:“這麼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這個故事主要說明的道理是,獨者不獨。我國還有很多其他俗語都是說明這個道理,例如,“隔牆有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因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現代技術,把人的私密空間擠壓得越來越小,使獨處更加不獨了。很多時候,盡管我們看似在獨處,但我們一定要把自己設想成處在監控的眼皮下,從而做到慎獨。

(三)慎微

我很小就聽人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古語說,“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它與“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可算是異曲同工,雖然要更加深刻。此類名言警句還有很多,比如,“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等等。

所有這些,均在提醒人們兩個字——“慎微”。慎微是說,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節、小處,要謹慎,要慎重,要高度重視,要妥帖處置,否則,小事會釀成大麻煩,小節會變成大問題,小過會化為大錯誤,后果十分嚴重。

這是古人總結無數人生經歷而得出的至理,也是被今人一再驗証了的天則。

慎微本身所固有的顛扑不破的真理性,使它很快被引申用於處理人際關系和日常事務的原則。它提醒人們:不拘小節,可能影響大局﹔不把問題處理在苗頭,可能釀成大亂。例如,我們不止一次地聽說,外商來洽談旅游合作,因當地合作伙伴以野生動物招待而興趣全無﹔外國同行來考察藥品生產項目,由於當地陪同官員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而打道回府﹔政府官員隨口一句話引來媒體圍攻……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做工作,都不要忽視不起眼的小事或細節。小事可以壞大事,細節可能毀全盤。

每遇朋友戒煙,我都提醒,無論戒了多久,哪怕已戒十年,一支也不要抽。抽了一支,就有可能死灰復燃。因為,他抽的不是一支香煙,而是破了一道防線。

腐敗,有可能從收一個“紅包”開始,因為,一收“紅包”,就破了防線。一些領導干部最后淪落為貪官,就是從這個“第一次”開始的。慎微,就是要永遠嚴防這可怕的“第一次”。

分別講了慎獨和慎微之后,我想總起來說三句話:首先要把它們作為一種自我道德修養方法來使用。要想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慎獨、慎微吧!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也能獨善其身﹔小事情也能把控住自己,道德修煉就到家了。第二要把它們作為一個道德原則來遵循。時時處處提醒自己。於是,慎獨和慎微就具有自警和自勵的雙重意義。第三要把它們作為一個道德目標去追求。這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獲得這種境界,就能自覺做到有監督和沒監督時一個樣,小節和大節一樣重視,在任何時候都能嚴於律己,潔身自好!

(四)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目的是看看自己的言和行如何,特別是有什麼閃失或過錯沒有,以便適時調整或校正。這裡的“自”,既可以指個人自身,也可以指一個組織,一個民族自身,但主要是講個人。

自省,是孔子提出來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孔子的學生曾子說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可算是運用自省方法最早的名人了。從此之后,自省為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等所推崇,並予以應用,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自省的故事最為著名。他說:“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意思是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

從認識過程來看,自省至少包括三個環節:自我回顧、自我評價、自我檢查。

自我回顧。我們要自省什麼?在我看來,一是回顧所說,二是回顧所為,三是回顧所思,有人稱之為“過電影”。事事回顧,是一事一反省,天天回顧,是一天一反省。這兩種回顧是最基本、也是最大量的自省。月月回顧、年年回顧,是一種階段性的回顧。“日計有余,歲計不足”,是年終回顧的發現。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就是回顧之后,自己對自己所說、所為、所想作出自我判斷,即明辨是對還是錯,是妥還是不妥,是該還是不該,是有價值還是沒價值,盡責了沒有,效果如何,各方滿意與否等等。自我評價是自省的重要環節,隻自我回顧,不作自我評價,達不到自省的目的。

自我評價是自己評價自己,但不是以自我為標准,而是以言行效果為標准,效果標准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標准。例如,評價對還是錯,以言行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為標准﹔評價妥還是不妥,以言行是否適合當時的時間場合為標准﹔評價該還是不該,以言行是否合乎一定的行為規范為標准﹔評價有價值還是無價值是以言行是否產生實際意義為標准。評價上項目的決策、發布政策的決策、修改規劃的決策、處理群體性事件的決策等,以是否有利於科學發展、城鄉一體化、和諧社會構建為標准﹔執政用權,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為標准。

在自我評價環節,最怕把問題評價為成績,把缺點評價為優點。對此要特別注意。

自我檢查。這是自省的最后環節,其目的是把自我評價中感覺或認識到的自己不對、不妥、不該的言行查出來,醞釀補救、調整、改正的思路。

自我檢查是自省中最需要有勇氣,也是最反映一個人修養高低的環節。前兩個環節自我回顧、自我評價,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障礙,自我檢查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的遮遮掩掩,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有的對自己過於寬容,對問題滿不在乎﹔有的攬功諉過,把問題推給外部,推到他人身上。如果是這樣,就根本沒有自省。

領導干部應當把自省運用於道德修養、政治修養、工作反思。

五、謀事要實

謀事要實,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

——習近平

謀事,是指謀求發展、謀劃改革、研究制定方針政策。策劃具體項目、出點子等等,都是謀事。古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出了謀事的重要性。領導干部的職責之一就是謀事。毛澤東同志說過,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

謀事要實,是說“實”是謀事的原則要求。“實”的要求包括:

首先,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摸清實際情況,並把客觀實際作為謀事的出發點。不能從書本出發,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不能從過去的或別人的經驗出發。

第二,要尊重客觀規律。規律是事物必然的本質的聯系,不可違背,也不可抗拒。我們隻能順應規律,利用規律。不按照客觀規律謀事,隻能事與願違。不尊重客觀規律,任何事情也辦不成。

第三,要符合科學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謀改革謀發展,還是為人民謀福祉,都要不倦探求,反復論証,尊重事實,服從真理,實事求是,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

很多年前,一些城市謀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國際金融中心,謀劃建設幾十平方公裡的圖書城等等,至今不見蹤影,問題就出在謀事不實。

怎麼才能做到謀事要實呢?我建議首先要以責任感謀事,端正謀事的動機和目的。做事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不是為了謀求一己利益,不是為了迎合獻媚,甚至也不是為了政績﹔做事是為了履行責任。為沽名釣譽謀事,必然會有花架子、表面文章、形式主義﹔為了迎合獻媚謀事,必然會隻琢磨上情,不研究下情,隻考慮上級喜好,不考慮群眾意願﹔為了政績謀事,必然會什麼能顯示政績就做什麼,什麼能快出政績就做什麼,忽視許多有關群眾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事。

以責任感謀事,謀事是否就能達到“實”的要求呢?不一定!因為謀事要實不僅涉及態度,還涉及認識,即涉及對所謀之事的狀況、規律、條件、過程、方法等等要素的認識是否正確。一些事情,我們常懷實事求是之心,卻無實事求是之效,就在於我們的認識沒有到位,甚至犯了錯誤。

所以,為了做到謀事要實,我們一方面要端正謀事的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認識能力。

責任編輯:王志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