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丁文廣
丁文廣,男,回族,1963年12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
面對仍處於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丁文廣毅然放棄優越海外生活,回到條件艱苦的家鄉,借助公益力量,發揮專業所學,積極扶貧濟困,支持鄉村建設,努力踐行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人生理念。
自加拿大留學歸國后,丁文廣便長期關注甘肅省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立志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貧困地區公益項目服務。他先后帶領項目團隊,對傳統沼氣池的重大缺陷進行了改造,並把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的改造成果無償提供出來,手把手指導3000多位農戶如何使用這些新型專利技術,為提高農村能源使用效率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為了使更多人從中受益,他還將這項技術的成功經驗推廣到發展中國家,在利比裡亞等非洲國家使用后,效果非常顯著,獲得當地農民和政府的高度評價,為我國的氣候外交贏得聲譽。針對農村易發多發的泥石流、沙塵暴等災害,他還創新性地在我國首次提出“災害風險管理—生態恢復—生計改善耦合模式”,在預防農村災害氣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年來,他累計從各個基金會申請資金2820萬元,用於貧困地區公益項目。
丁文廣榮獲2013中國民間救災貢獻獎、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創新公眾參與項目個人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102 卜佳青
卜佳青,男,漢族,1987年6月生,中共黨員,上海青艾健康促進中心總干事。
當別人談艾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卜佳青憑著一腔熱忱投身防治艾滋病公益事業,成為上海民間防艾組織的先行者。
卜佳青起初只是防艾公益活動的普通志願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幾乎每個周末都從郊區趕到市區參與舉辦防艾宣傳活動。2009年年底,為全身心投入這項事業,卜佳青毅然向單位提出辭職。 2010年3月,在團組織幫助下,他創建的“上海靜安區青年預防艾滋病服務中心”(原名)注冊成功,成為國內首家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艾滋病防治領域民間公益組織。
隨后,在卜佳青的帶領下,從街頭募捐、防艾公益騎行,到組織社區防艾喜劇巡演、反歧視艾滋病話劇《11號病區》的全市展演,“上海青艾”開展了多項活動。他們還在暑假組織大學防艾志願者看望艾滋孤兒,並為他們帶去學習用品。
7年來,卜佳青帶領他的團隊累計動員艾滋病易感染人群20000多人進行檢測﹔新發現艾滋病人1000多例﹔直接關懷、服務艾滋病人800多人、2000多人次﹔舉辦了各類活動1000余場。卜佳青堅持向感染者公開自己的私人手機號碼,保証手機每天24小時暢通,很多時候半夜接聽新發感染艾滋病人的熱線電話,多年來累計接聽艾滋病人咨詢超過14000分鐘。每年他都帶領團隊在“國際艾滋病燭光紀念日”和“世界艾滋病日”兩個重要時間開展主題活動,還推動“上海青艾”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靜安區分會聯合建立“青艾微基金”,籌款20多萬元人民幣。
卜佳青榮獲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願者、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103 馬明全
馬明全,男,撒拉族,1969年7月生,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路軍紅軍小學校長。
馬明全成立“馬明全愛心小組”,捐贈近4萬元學習用品,資助24名貧困學生,進行“紅色”宣講近300場次,義務接待300多批次、1.7萬余人次參觀,學生稱他“校長爸爸”,鄉親稱他“我們的校長”。
馬明全利用4年多時間,走訪80余名西路軍歷史的見証者和親歷者,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他積極聯系社會愛心人士,為學校和孩子們爭取支持和捐助400余萬元。為了挖掘紅色文化,他個人為學校墊資近10萬元,擔當起紅光村的紅軍精神義務傳承人。4年來,他接待了300多批次、1.7萬多人次的群眾參觀,義務講解宣講296場次。
2014年,馬明全成立“西路軍紅軍小學馬明全愛心小組”, 樹立了“發揚紅軍精神、爭做時代雷鋒、促進民族團結”的宗旨,通過紅軍小學的平台,促進循化縣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積極為更多的貧困家庭和孤兒送去溫暖。同年,他又組建愛心文藝宣傳隊,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送歌舞到鄉鎮學校巡演,開展“手拉手、結對子、獻愛心”活動,並為兄弟學校捐贈價值38800多元的書包、文具及體育器材等,以個人名義先后幫助和資助了24名貧困學生。他的呼吁成功為尿毒症大學生患者馬衛莉和“非霍奇性淋巴瘤”患者蘇海蓮籌集近百萬元善款,解決了患者的手術費和醫藥費。
馬明全榮獲青海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等榮譽稱號。
104 馬寶祥
馬寶祥,男,回族,1967年12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大才鄉前溝村黨支部書記。
馬寶祥建立“寶祥獎學基金”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用自己的工程機械和家人組成“民族應急救援隊”,赴青海玉樹、四川蘆山、雲南魯甸災區抗震救災,被譽為抗震英雄。
1996年以來,馬寶祥在汽車運輸、路橋施工中,為鄉親們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2011年3月,他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積極為村民辦好事、解難事,先后墊資近萬元,對村“兩委”辦公室進行改造,從有關部門爭取面粉40噸,為50戶村民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實施了80萬元的村庄排水設施項目,解決了許多群眾的困難。從2006年起,他先后為大才鄉小學捐款3.3萬元,為前溝小學維修學校大門、圍牆和食堂。在他的帶動下,很多富裕起來的鄉親們也都紛紛加入捐資助學行列。2009年11月,“寶祥獎學基金”成立,他自己捐出2.3萬元,之后每年出資2萬多元,用於獎勵湟中縣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工作突出的教師,以及高考、中考“狀元”。
青海玉樹地震、四川蘆山地震和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后,馬寶祥第一時間帶上兒子、女婿等家人,組成“馬寶祥志願者小分隊”和“民族應急救援隊”,購買了礦泉水、方便面、帳篷、鐵鍬等救災物資,連夜開車趕赴災區開展救援。
馬寶祥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首屆青海好人等榮譽稱號。
105 王英杰
王英杰,男,漢族,1953年12月生,河南省開封市敦復書院院長。
他存善心、行善事,常年捐資助人﹔拿出經商30年來積蓄的1000多萬元,開辦敦復書院,弘揚先進文化、傳播中華美德,免費讓30多萬人接受道德教育,為人們建起一座省心修身的“精神殿堂”。
王英杰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長年耳濡目染父母積德行善的他,從小就明白做人要學會幫助、知道感恩。致富后的王英杰不忘感恩社會,先后資助12名貧困女孩從小學直至大學畢業﹔出資70余萬元重修開封西關北街道路﹔為汶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近10萬元。
1996年,王英杰購買的60噸玉米被利欲熏心的商人摻了水,導致玉米運到目的地后發生自燃,損失慘重。這讓王英杰深深感到,現在人們有錢了、生活富裕了,但如果道德滑坡了、誠信喪失了,賺再多錢又有什麼用?2008年8月,王英杰毅然放棄家族企業開辦敦復書院,走上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之路,用道德力量凝聚人心,以精神力量回報社會。
為辦好敦復書院,王英杰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購置1060平方米的房屋,建成教室、宿舍、餐廳,為學員創造了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保証后續資金,他不僅將自己每年收回的130多萬元房租全部投入,還鼓勵全家十幾人致力辦書院、做教育。為擴大書院影響,他親自奔赴各地聘請道德模范、文化學者200多人做書院的兼職教師,並主動將敦復書院打造成開封市道德講堂總堂。
王英杰家庭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6 王福昌
王福昌,男,漢族,1915年12月生,中共黨員,總參軍訓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離休干部。
在東北“三下江南”戰役的一次殲滅戰中,王福昌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裡潛伏一晝夜,左踝關節被嚴重凍傷,截去了左下肢,被定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離職休養后,他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和軍隊建設,熱心公益事業,以支援西部建設、資助希望工程、交納特殊黨費等方式,先后累計捐款69萬余元。
百歲抗戰老兵王福昌出生在窮苦人家,參加過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戰爭,經歷了百團大戰、延安保衛戰、四平攻堅戰、“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離職休養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吃的是粗茶淡飯,常年穿的是上世紀70年代老伴裁剪的滌卡上裝,家具都是80年代退休時買的,有的還是子女家裡淘汰的。
王福昌對自己要求“苛刻”,但對國家和軍隊建設卻十分“慷慨”,先后6次為中國航天基金會捐款達40萬元﹔2013年“七一”前夕,在生病住院時,他還委托女兒交納特殊黨費10萬元﹔前些年,當他得知老家旱情嚴重,就千方百計與當地政府聯系,把5萬元錢捐給了河南省太康縣馬頭鎮﹔王福昌還先后捐款6萬元用於家鄉希望小學建設﹔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后,他又捐出2萬余元……去年,他又滿懷深情地說:“如果我能活到建軍90周年和建黨100周年,還要將余下來的生活費全部捐獻給黨和軍隊。”
王福昌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百團大戰中榮立二等功1次。
107 王德林
王德林,男,漢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常州市一加愛心社負責人、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長。
16年來,重度癱瘓的王德林趴在床上接聽了10萬多個求助電話,個人志願服務時間達到65700小時,凝聚起一支800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
王德林每天趴在床頭,守候在電話旁,誰需要幫助,打個電話,就有志願者上門,包括對病、弱、孤寡老人進行探訪、陪伴、照顧生活起居,對“三無”孤老長期結對服務,為身體嚴重殘疾不能上學的兒童提供輔導,幫助殘疾人提高生活工作能力,消除孤獨感和不平衡感。0519—85331870,這個電話平均每天打進20個左右。有的盲人深夜打來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有時王德林一邊打著點滴,一邊撐起一隻手聽電話。通過這個電話,已有230多位孤寡老人受到照顧、593戶重病貧困家庭得到長期幫助。由於經常支撐身體,王德林的雙臂已經變形,手肘上的老繭異常粗大。他的床頭,整齊排列著一排櫃子,那是志願者手寫的服務日志,密密麻麻逾萬字,被稱為“愛的萬言書”。在王德林的帶動下,一加愛心社在常州有8000多人的注冊志願者隊伍,涵蓋助老、助殘、高校分隊、專業分隊,輻射到河南、廣西、海南、陝西、安徽等多個省區。
王德林榮獲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個人、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江蘇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08 毛豐美
毛豐美,男,漢族,1949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他擔任村干部的30多年裡,始終把為民解憂、為民造福作為不懈追求,滿腔熱忱地為村民做好事、辦實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毛豐美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無私關心幫助村民。十幾年前,村民車某因醉酒打架過失致人死亡,被判刑14年。入獄后,車某心灰意冷,甚至想過自殺。毛豐美聽說后,趕去監獄看望並鼓勵他。車某出獄后,為讓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毛豐美又四處咨詢、調查,幫他尋找活計。車某經過自食其力,在鄉親們幫助下,燒烤生意紅紅火火,不但娶了媳婦、有了兒子,還多次被評為村裡的致富能手、獲得嘉獎。
有一次,村民盧某想搞食用菌栽培,建大棚把全部家底3萬多元都投了進去,卻沒有錢買菌種,就去找毛書記想辦法。毛豐美二話沒說,將1萬元工資借給盧某。但是第一年菇價不好,沒掙錢。毛豐美說,“欠我的錢不用著急,把食用菌項目做好就行,我會繼續支持你們。”為了解決村裡老百姓的實際困難,他這家幫一百,那家幫五十,跑鎮裡、縣裡,村民們說,老毛書記這樣幫助鄉親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毛豐美把有限的生命幾乎全都用到事業上,用到為群眾排憂解難上。歷經30多年發展,大梨樹現人均收入2萬元、集體資產4億元,村集體每年為村民提供154.2萬元福利待遇,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獲“中國幸福村庄”稱號。大梨樹人富了以后,毛豐美又全身心發展村裡的公益事業。大梨樹村建設了高標准的村史館、文體宮,組建了村民文體隊伍,創辦了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和影視基地。
毛豐美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第八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109 毛秉華
毛秉華,男,漢族,1929年1月生,中共黨員,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離休干部。
作為一位離休老干部,毛秉華堅持義務宣講井岡山精神,常年捐款救災、愛心助學,成為遠近知名的井岡山上“活雷鋒”。
自1968年調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他始終重視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收集井岡山斗爭史料。離休后,更是一門心思扑在收集史料上,隻身一人跑遍了湘贛兩省邊界各縣的農村,還到贛南、閩西、廣州、北京、長沙等地拜訪了32位老紅軍和紅軍后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毛秉華的心臟做過搭橋手術,但為將井岡山精神發揚光大,不顧家人的擔心和反對,走上了四十七年如一日的義務宣講之路。他義務作井岡山精神宣講報告1.5萬余場,每年講課300多場,聽眾累計達220萬人次。從不收取講課費用和任何禮品。
毛秉華的離休工資大部分用於義務宣傳所需的開支,並先后向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捐款8000余元,上交特殊黨費和設立公益事業基金共5.1萬元,累計捐款11萬余元﹔先后為井岡山市畔田、龍市等15所中、小學籌資1100多萬元,解決學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擴建、道路暢通和安全飲水等問題﹔個人捐款和籌款,幫助180多位家庭貧困的大、中、小學生上學讀書。
毛秉華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宣部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個人等260多項榮譽稱號。
110 文兵
文兵,男,漢族,1972年6月生,海南子豪酒業公司三亞事業部業務員。
文兵熱衷公益事業,投身地中海貧血症防治公益活動近10年,兒子不幸夭折,他毅然決定捐獻兒子遺體,自己也申請遺體捐獻,流傳大愛。
2005年,文兵的兒子文藝博被查出身患重型地中海貧血病,每個月都要花費5000元醫療費。為了給兒子治病,文兵輾轉各地打工賺錢,但入不敷出,借債10余萬元。他深深地體會到地中海貧血症對家庭及社會所帶來的不幸和沉重負擔。他加入三亞市快樂志願服務隊,並以兒子的名字“文藝博”注冊了天涯社區賬號,希望能以兒子的名義幫助不幸的患者。2014年6月,兒子文藝博因突發腦膿腫引發腦干腦炎去世,文兵忍住悲痛毅然將兒子的器官和遺體捐獻給了紅十字會。
多年來,文兵一直致力於地中海貧血症宣傳公益活動。2010年5月至12月,他自籌資金1.5萬余元,印制宣傳單5萬份,印制易拉寶和展架50幅、宣傳條幅50條,歷時210天,行程3000公裡,走遍全省18個市縣,宣傳地中海貧血症防治知識,普及防治常識。
近年來,他累計發起和參與公益活動100多場次。2008年3月,他為身患雙腎衰竭和肺部糜爛病的貧困大學生麥婷婷募集了30多萬元治療費。2010年7月,他為地中海貧血症患兒周慧菊募集36萬元的治療費。2006年至2010年,他和志願者們為海南偏遠地區農村學校建立16間愛心圖書室,為3500名學生送去大批圖書和文體用品。
文兵榮獲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海南省紅十字會年度優秀志願者、海南省杰出志願者等榮譽稱號。
111 孔勝東
孔勝東,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杭州公交集團駕駛員。
行車近20年,孔勝東熱情為乘客提供周到服務,成為群眾眼中的“雷鋒車”﹔利用周末為市民義務修車3萬多輛,發起成立學雷鋒團隊,收到表揚信(電)4000余件。
身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全車乘客的安危都系在自己的方向盤上。孔勝東深感責任重大,每次出車前,總是提前上班,認真檢查,確保車況良好。他嚴格遵守交通法規,保持中速行駛,不開賭氣車、霸王車、冒險車,始終把安全放在心上,至今已安全行駛65萬多公裡,每天載客1000多人次。
孔勝東一直堅持在車廂裡為乘客提供導游圖、藥箱、雨披等常備物品。2006年7月1日起,他又在車廂內推出免費閱報活動,每天自費購買各大報紙,如人民日報、浙江日報、杭州日報、錢江晚報等,將他們放置在醒目位置,供乘客乘車時閱讀。
工作之余,孔勝東不忘服務群眾。從1986年開始,他在中山北路豎起“共青團員義務修理自行車”的醒目招牌。每個星期六晚上7點到10點,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他都會准時出現在路邊,為來往行人免費修車,不收一分錢。孔勝東用自己的“服務”感染了身邊無數人,帶動了很多熱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車,並組建了一個志願者修車團隊。2012年初,孔勝東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孔勝東志願服務隊”,全公司有200多人自願報名參加。“公交車有終點和起點,為人民服務卻沒有終點。”孔勝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孔勝東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浙江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
112 田工
田工,男,漢族,1947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府坪街道體育東路社區居民。
退伍34年,田工拖著高位截肢的傷殘身軀,義務清掃小區垃圾,掃爛200多把掃帚﹔滿懷感恩社會之心,為災區人民、貧困對象捐款7萬多元,自己卻始終過著清貧節儉的生活,展現了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1971年4月28日晚,河北省懷來縣官廳火車站一輛油罐列車起火,田工在搶險中不幸被卷倒在鐵軌上,右大腿被車輪碾過,被高位截去了整條右腿及部分右臀,構成一等傷殘。
1981年,他退伍回到常德。為了不給政府添麻煩,他放棄將13年軍齡算作工齡的機會,成了一名普通居民。看到臟亂的居住環境,他自費修整小區道路、栽種花草,義務清掃小區垃圾。他雙腋夾著兩隻拐杖,用一隻手扶握住拐杖架,用另一隻手揮動竹掃帚打掃衛生,堅持每天早晚打掃住房旁邊幾百平方米的公共場地,其他時間則隨臟隨掃,使之成為小區內最潔淨的地段,30多年來從未間斷。
1989年,田工得知孤寡老黨員王秀蘭無人照料后,開始長達10年對她的照顧。1999年10月,王秀蘭病逝之后,田工又拿出積攢的1000元撫恤金,張羅了王秀蘭的后事。現在,68歲的田工仍有固定資助對象。每年春節,他給兩戶盲人家庭共慰問1000元,給一些智障患者慰問1000元,還拿出1000元慰問社區特困戶。
田工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者、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13 田洪武
田洪武,男,漢族,1966年5月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洪武馬鈴薯種薯有限公司董事長。
田洪武生在農民家庭,幼時家境貧困,經常得到左鄰右舍幫助。長大創業成功后,他謹記父母知恩圖報的教導,真情回饋社會,建福利院撫育30名孤困留守兒童,是孩子們的“貼心田爸爸”﹔建義務消防隊,被稱為“民間119”。
從1996年起,他每年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生活費,現已資助30名貧困學生。2006年,他投資64萬元治理縣火車站的主排水溝,徹底解決了車站的雨季排水阻塞問題及周邊居民雨季污水倒灌問題……
2010年,有一對2歲半的雙胞胎,父親因農藥中毒去世,母親改嫁不知去向,由多病的爺爺奶奶照顧。田洪武知道后,把孩子接到家裡,悉心照料、疼愛有加。看到兩個孩子一天天健康長大,田洪武心中涌起從未有過的欣慰和充實。這件事讓田洪武下定決心辦一所孤困兒童福利院,把全縣的孤困兒童都接過來撫養,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2011年,他投資520萬元在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建起全省首家民助公辦孤困兒童福利院。孤困兒童從最初的6人增加到30人,年齡從3歲半到18歲不等。為了養育這些孤兒,他每年要花費30多萬元。2013年,他與克山縣婦聯成立洪武留守兒童之家。每到周末,夫婦倆會開車把80多個留守兒童接來。孩子們都叫他“田爸爸”。
田洪武把企業辦到哪裡,就把愛傳遞到哪裡。黑河市愛輝區罕達氣鎮距離最近的消防隊有120公裡,當地發生火情,消防隊趕不及來救火。了解這個情況后,他於2010年5月,投資650萬元在罕達氣鎮建立了全國首家民辦義務消防隊,試運行期間出現場12次,保護國家和個人財產近百萬元。
田洪武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114 付江錄
付江錄,男,漢族,1974年6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火箭農場個體經營者。
付江錄在困難時期得到維吾爾族大叔玉素甫的無私幫助,這份民族情他記了一輩子。20年間,他用自己賺來的200多萬元資金幫助40多人脫貧致富,10名少數民族兄弟從一無所有踏上小康之路,是民族兄弟的“好大哥”。
2004年的冬天,賽買提從火箭農場水利工程隊下崗。付江錄二話不說,把賽買提吸納進自己的司機團隊,不僅教他駕駛技術,還掏出2萬元錢為他一手操辦了婚事。賽買提的親哥哥艾賽提·莫合買提幾年前因修繕房子欠朋友1萬元錢長期無法歸還,付江錄毫不猶豫地把1萬塊錢塞在他的手裡。
受到資助的遠不止艾賽提兄弟,許多維漢同胞都忘不了付江錄待人的那份真情摯感。依瑪爾·米吉提的父親去世很早,家裡的日子一直過得很拮據,付江錄主動給他13萬元啟動資金,讓他買車跑運輸,如今依瑪爾·米吉提年收入達12萬元﹔當年終日賦閑的阿不都·列寧阿不尼茲,被付江錄引導到運輸行業中,又幫他買車,又為他聯系工程,現在年收入達11萬元﹔買買提·尼牙孜、克然木·買買提這些維吾爾族兄弟都在付江錄的幫助下,做起了生意。
現在,付江錄和幾位少數民族兄弟一起成立了愛心救助團隊,他們還共同籌資,建起哈密鼎舜工貿有限公司和哈密天牧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兩個小微企業,又吸納了更多生活困難的少數民族同胞就業。
付江錄榮獲兵團道德模范、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115 付宏偉
付宏偉,男,漢族,1980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威縣方營鄉孫家寨村黨支部副書記。
5年前,付宏偉放棄每年百萬的收入,回到故鄉,創立孝心餃子宴,舉辦孝道講習班,讓孝老愛老成風氣,已推廣到24個村庄。
大學畢業后,付宏偉在省城經商,收入頗豐,但老父親的一次生病住院,讓他萌生給全村老人當孝子的想法。2010年,付宏偉在陪老父親住院期間,體會到老人的孤獨,許多兒女出外打工,農村成了空巢,老人們的孤獨沒有人理會,甚至有不少子女不孝的現象。付宏偉做出一個重大抉擇:放棄百萬年薪,回村給全村老人當孝子。方營鄉黨委支持他,任命他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一開始,付宏偉每月初一、十五在村委會的大院裡請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們聚餐,后來發現,老人們更樂於參與包餃子,因為更有節日的氣氛,孝心餃子宴的模式初步形成。
每次餃子宴,附近的民間劇團、廣場舞隊、秧歌隊都來義演,理發師們來給老人們義務理發,還要將這一時段過生日的老人請上台,給他們戴生日帽、點蠟燭、分蛋糕,兒女代表獻歌。付宏偉推動村兩委評選村裡的孝子、慈母(父)模范,讓整個村子都認同孝敬老人的傳統,老人在家庭裡的地位大大提高。利用農閑、孩子們的假期,付宏偉還在村委會舉辦“孝道講習班”,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目前,在付宏偉的指導下,威縣的17個鄉鎮成功復制了24個孝道示范村。
付宏偉獲得河北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6 代瓊蘭
代瓊蘭,女,漢族,1953年8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下沖社區山沖村小組黨支部書記。
代瓊蘭先富不忘鄉親們,修橋筑路,帶動后富﹔自建老年公寓,無私贍養身殘寡居的老人,照顧無依無靠的孩子,是一位心懷善良的“好支書”。
1973年,代瓊蘭嫁到村裡時,一家人可謂“一窮二白”。經過多年努力,到了90年代,代瓊蘭終於走上致富路。但她沒有隻顧自家過上好日子,而是想辦法帶動鄉裡鄉親富起來。她組織上沖村的村民來學種植新技術,還免費為村民提供午餐和花菜種子。2002年,代瓊蘭的家鄉祿勸縣河東庄修橋,她捐資1萬元。團結鎮上沖村位於半山腰,村裡有一條800多米長的羊腸小道,是孩子們上學和村民去田地勞作的必經之路。大雨過后泥濘不堪,人們走在上面十分吃力。2002年6月,團結鄉政府出資1萬元,代瓊蘭捐資5000元,在她帶動下,全村村民一起出力,把這條800多米長的坎坷小路修成水泥路。
2004年,代瓊蘭租了29畝荒山,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佔地面積19513平方米、擁有144個床位的“喜福樂”老年公寓。代瓊蘭不但把本村和鄰村的孤寡老人都接到老年公寓,還將一些無依無靠、孤立無援的孩子也接來住下。在這個特殊的大家庭裡,最多的時候有38位老人。“喜福樂”建成至今,代瓊蘭每天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老年公寓看望住在那裡的老人。
代瓊蘭榮獲雲南省“三八”紅旗手、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
117 蘭毓雲
蘭毓雲,女,漢族,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45中離休教師。
她堅持“真心、真情、真愛”, 樂當紅娘60余年、分文不取,成就了1380對良緣,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婚戀觀、擇偶觀、生活觀,被譽為“超級紅娘”。
蘭毓雲第一次當紅娘是把一位同事介紹給哥哥,看到兩人幸福的生活,她體會到了成人之美的快樂。1990年離休前,共有200多對男女青年在她的熱心撮合下步入婚姻的殿堂,過上幸福的生活。
離休那天,蘭毓雲按照與老伴商定的計劃,利用自家住房,以夫婦二人的姓氏為名,開辦“陳蘭工作室”,免費當婚介。25年來,他們風雨無阻,每周二、周四、周六到工作室接待相親者,周一、周三、周五在家整理相關信息,來工作室托她和老伴介紹對象的人絡繹不絕,兩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工作室的牆上挂滿了資料冊,分為小女、小男、大女、大男、男再、女再、外地、外國等類別,7萬多份資料中寫滿了各種信息。為了對每個征婚者負責,老兩口注重個人資料的准確性,對首次填寫資料的,堅持要求本人攜帶戶口本、最高學歷原件和近照前來,兩人不辭辛勞、逐一核對。
在蘭毓雲看來,為單身男女牽線搭橋,是個人的愛好,也是甜蜜的事業﹔成就良緣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傳播理解、包容、默契的生活理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擇偶觀、婚戀觀、價值觀。她經常花費大量時間,用自己與老伴相知相守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做教材,苦口婆心地告誡征婚者珍惜感情、真誠待人。
蘭毓雲榮獲全國文明家庭標兵戶、全國和諧家庭幸福榜樣,感動湖北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8 邢少侖
邢少侖,男,漢族,1960年2月生,國家電網河北省電力公司石家庄供電分公司職工。
邢少侖是遠近聞名的獻血“達人”,16年無償獻血166次,獻血總量達到236400毫升,長期開展扶危濟困志願服務活動,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
邢少侖的無償獻血義舉自1999年開始以來從未停止,僅在河北省血液中心獻的成分血就達168800毫升。近5年,他年均獻血20次,合計40個治療量,相當於每年獻血3.2萬毫升。除此之外,隻要外出到別的省市,邢少侖就一定會到當地血站獻血,全國10余個省市的血站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2007年8月,一條AB型血血量告急的短信讓邢少侖倍感焦急。那天,邢少侖正在血液中心做志願者服務,一個剛剛遭遇車禍的孩子被推進了省二院手術室,需要大量AB型血,但是血庫來不及調配,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伸出滿是針眼的胳膊。2013年底,一位同事的父親患尿毒症晚期,身體早已失去了造血功能,由於臨床用血緊張,家屬又不能提供合格的血源,醫院停止了對病人的供血。危急時刻,又是邢少侖挺身而出,通過血庫置換,及時把救命的血液供到病人體內,盡最大可能延續病人的生命。他說,隻要身體和時間允許,獻血會一直堅持。等自己百年之后,還要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來,幫助更多的人。
目前,一支以邢少侖的名字命名的“邢少侖愛心聯盟”在國網石家庄供電公司宣告成立,已有2700余名成員。在他的帶動下,整個公司參與獻血2000人次,獻血總量近60萬毫升。
邢少侖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119 畢臘英
畢臘英,女,漢族,1963年1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高平市臘英養豬場場長。
靠養豬走上捐資助學之路,近30年來,她省吃儉用,累計捐資助學40萬元,資助獎勵學生近千名,譜寫了當代農民愛心助學的動人贊歌。
上世紀80年代起,畢臘英就開始資助當地貧困學生。以父親名字設立“畢生才教育獎勵基金”之后,又陸續設立“畢臘英教育基金”“臘英助學基金”,幫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甚至將父親車禍遇難后的事故補償費10000元,全部捐給了本村學校。
畢臘英捐資助學從不含糊,可到了自己的事情上,卻非常“摳門”。2000年,畢臘英決定改建全封閉豬舍。可手頭沒攢下多少錢,新年剛過,她和家人起早貪黑到河灘挖沙。當時天寒地凍,全家深一腳淺一腳地不停勞作,用了20多天才把所需的土沙拉到工地。濾石灰時,畢臘英舍不得買手套,兩手被石灰燥得崩出一道道血口子。為了省錢,她跑遍了長治、高平的廢舊品收購市場,低價買回廢舊的大梁、門窗、鋼材使用。修豬舍的時候,她隻雇幾個大工,家人貼小工,白天提泥搬磚,晚上抽空上料,沒錢購料就停工,借到了錢再開工。就這樣停停修修,反復了好幾次才完工。
曾有一段時期,生豬價格下跌。養一年豬,不但掙不上錢,還得賠進去幾千塊錢。到了冬天連豬舍取暖、烘烤粉面的煤都沒錢購買,畢臘英就到公路上撿拉煤車洒落下來的煤。
畢臘英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120 朱敏才、孫麗娜
朱敏才,男,漢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商務部退休干部﹔孫麗娜,女,漢族,1954年7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退休教師,朱敏才妻子。
夫妻二人放棄安逸的退休生活,到偏遠山區支教9年,省吃儉用為學校募集教學物資,改善教學條件。
朱敏才夫婦支教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鄉等地。尖山苗寨小學,是他們支教生涯中最難忘的學校,尖山有貴州的“小西藏”之稱,海拔1300多米,全村70多戶人家。在這所靠村民背石頭蓋起來的袖珍小學裡,隻有一位代課老師。兩間教室隻有窗戶洞,連窗框都沒有。學校原來隻開設有語文和數學課,朱敏才夫婦到來后,重新給苗寨的孩子們排了課,加上了英語、體育和音樂。因為師資不足,兩位老人便成了學校教學活動的“頂梁柱”,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課程表都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他們卻說:“看著孩子們一天天成長是我們最高興的事。”
2010年,夫妻倆來到遵義縣龍坪鎮,住在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裡。兩位老人在生活上依舊省吃儉用,把省下的錢都用在了支教上。同時,二人為當地的孩子募集了各種文具和書籍,並籌集資金220余萬元,不但建好了學生食堂,還修建了教師宿舍樓和學生宿舍樓。
由於支教地方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加上年事漸高,孫麗娜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隻剩下0.04。2014年,朱敏才突發腦溢血,因搶救及時得以脫離生命危險。
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21 任明德
任明德,男,漢族,1925年10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東郊街道居民。
他從軍30年,身經百戰、功勛卓著。復員后甘當社區志願者,義務清掃、熱心助人,幾十年如一日,用點滴真情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任明德早年入伍,參加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戰役戰斗,5次榮立戰功。1977年,因為在部隊巡查國防工事時出了車禍,造成腰椎間盤斷裂,兩條大腿肌肉萎縮,半身癱瘓,任明德擔心留在部隊給組織添麻煩,毅然領著家人回到了故鄉通遼。安頓下來后,他馬上開始為群眾服務,還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社區志願者。任明德勤勉負責,義務打掃環境衛生37年。他總忍著腰傷疼痛,拄著拐棍去清理公共廁所,跪在地上一鎬一鎬刨,幾次累得暈倒在廁所。看到社區公共衛生區的垃圾池壞了,他就拉來沙子、水泥和磚,把垃圾池修好。
任明德是社區學生愛黨愛國的校外輔導員,又擔任著街道的義務網吧管理員,有的孩子痴迷網吧、有的孩子淘氣打架,他總是耐心教導,孩子們都聽他的。
在任明德住了近40年的平房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組織上曾要給他分配樓房,可他拒絕了。多年來,任明德資助貧困學生、幫助社區困難家庭申請低保、給沒有工作的青年找到崗位,慷慨解囊幫助了很多困難群眾,可是他從沒因自己家裡的事向組織張過一次口。他的女兒下崗后打零工﹔二兒媳一直沒有工作﹔小兒子媳婦下崗后賣過冷飲、給超市打過工,現在自己承包小區車棚經營。這些困難,他都坦然面對,不給組織添麻煩。
任明德榮獲全國首批五星級志願者、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北疆楷模等榮譽稱號。
122 劉勇
劉勇,男,漢族,197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深圳市殘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新疆喀什市殘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童年時的一次意外,造成劉勇脊椎粉碎性骨折,從此隻能靠鋼筋支撐起柔弱的身體。2010年從深圳來到喀什,身殘志堅、扎根邊疆、熱心助人,先后幫助1200多名維吾爾族殘疾人實現就業夢想。
1999年,他與4名志同道合的殘疾人開辦起“中華殘疾人服務網”,同年8月,劉勇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國際網頁設計大賽,取得第五名的成績。如今,劉勇的互聯網站已發展到擁有一個慈善基金、32家分公司,吸納3000名殘疾人就業的殘友集團。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設立經濟特區,劉勇作了一個重大決定:跟隨深圳市對口援疆的步伐,在喀什市創辦殘友科技有限公司,開設網站設計制作、影視制作、平面廣告設計等業務課程,搭建就業發展服務平台,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自立自強的夢想。在劉勇的幫助下,維吾爾族殘疾姑娘克比努爾·阿布都克力木完成學業后,做起了電子客服。26歲的殘疾小伙子艾買提江·阿不都外力通過培訓學習掌握了本領,現在做網頁前端設計,事業有成,還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劉勇和他的團隊還先后成立了喀什殘友就業發展中心、喀什殘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喀什市殘友科技有限公司、喀什殘友制衣有限公司等, 5年來,已幫助1200多名喀什地區殘疾人實現就業。
劉勇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中華慈善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23 劉源
劉源,男,漢族,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家電網四川電力成都市高新供電公司副總經理。
劉源和隊友堅持不懈照顧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在抗洪救災、抗震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沖鋒在前,為人們送去光明與溫暖。
2005年6月,劉源加入成都高新共產黨員服務隊。當劉源發現他所工作的社區有不少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和殘疾人需要幫助后,就和隊友一道,與社區的困難群眾結成對子,開始了助人為樂的奉獻歷程。十年來,劉源先后照顧幫助所在轄區46戶孤寡老人和困難群眾。杜老因高位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劉源像兒子一樣,從買藥送醫,到端屎端尿、洗腳擦身,耐心照顧著她的日常生活。后來,杜老搬出劉源所服務的社區后,劉源依舊風雨無阻地為杜老服務。
劉源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明了一種能夠發光提醒的電動門鈴,安裝在老人們的家中,並根據老人們的使用情況多次對門鈴進行改進。如今,第三代“愛心閃燈門鈴”已安裝到成都237戶老人的家中。成都武侯區孤寡、困難老人家裡,都放著劉源的名片。“有困難,找劉隊長!”在老人們眼裡,劉源就是一位“電力110”。除了幫助轄區內的困難群眾,劉源每年都要帶著隊友們在邛崍、大邑等20多所川電留守兒童之家開展志願服務。他自己則長期資助貧困地區的三位留守兒童。
在他的帶領感召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員工,加入到志願服務行列中。據統計,劉源和他的隊友們累計提供上門服務66.01萬次,參加志願服務1.49萬次,聯系困難戶1.94萬戶,捐資助學1.04萬人。
劉源榮獲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124 劉仁平
劉仁平,男,漢族,1965年8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九江鄉地安村村民。
10年來,劉仁平自辦敬老院義務贍養13位殘疾、孤寡老人,無微不至照顧3名殘疾青少年,傾盡所有,無怨無悔。
劉仁平自幼家貧,后靠自己努力成了當地有名的屠夫,每年殺豬收入5萬多元。從2005年起,他開始將遇到的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贍養,幾年后集中供養的老人已達7位。漸漸地,他萌生了一個心願:自辦敬老院,給老人們一個家。
2008年春,劉仁平開始籌建敬老院,他挨家挨戶個把月才說通征地戶,花了兩萬元征地1008平方米。為修建這所敬老院,劉仁平拿出了自己多年攢下的10萬元,每天除了殺豬掙錢外,還要留出時間和愛人及兩個兒子一起修建敬老院,全家起早貪黑,無怨無悔。2010年,這所佔地1008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平方米的敬老院終於建成了。敬老院建起來了,劉仁平卻欠了一大筆債。為了攢錢還債,他不得不將大兒子的婚期推遲了3年,而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劉仁平聘請了3名管理員精心照料老人們的起居飲食。敬老院要維持正常運轉,一年各類開支在10萬元以上,劉仁平將自己的殺豬所得全都投進去。他常說,“隻要老人們過得好,自己苦點累點花點錢都不算什麼!”
如今,劉仁平的敬老院生活著13位孤寡殘疾老人和3名殘障兒童。他還幫扶困難群眾300多人,投入資金30多萬元。
劉仁平榮獲貴州省敬老愛老助老楷模、貴州省十佳敬老好兒女、貴州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25 劉興順
劉興順,男,漢族,1941年9月生,中共黨員,貴州鋁廠退休職工。
七旬老人熱心公益,堅持5年義務為社區閱覽室送報,開展百余場義務黨課宣講。
每天清晨6點,劉興順都要小跑兩公裡趕到郵局,扛起30多斤報刊送至社區閱覽室,快速分門別類。這一切均在9點前做完,為的是保証閱覽室一開放居民就能讀到最新報刊。至今,劉興順已堅持為社區義務取報送報近5年。2012年1月,天下凍雨路結冰,劉興順腳一滑,后腦勺著地,足足昏迷2分鐘。后來,有人勸他不要送報了。劉興順卻說:“承諾的事,就要說到做到,幫人的事多干一點,人不白活。”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這麼多年,劉興順往來郵局取報送報,共走了5700多公裡,肩扛報紙重量累計超過20噸,投入義工超過5000小時。
劉興順熱心社區公益。井蓋被盜了,要管﹔電杆倒了,要管﹔水閘門壞了,要管﹔污水外溢,要管……而且一旦管起來,他就很較真、一管到底。2005年夏天,他在晨跑時發現金陽大道路燈早晨關燈太晚,幾千盞路燈浪費電力嚴重。為此,他幾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最終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由於“愛管閑事”,2009年,劉興順被業主選為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此后,他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先后為小區改造消防設施,新建報刊欄,更新照明設施,綠化小區,修繕雨棚,安放公園椅子等等。2014年,劉興順自願擔當義務宣講員,在全省各高校、機關團體陸續開展了100多場義務宣講。
劉興順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126 劉盛蘭
劉盛蘭,男,漢族,1923年9月生,山東省招遠市蠶庄鎮柳杭村村民。
自1996年起,靠拾荒資助各地貧困學生近百名,資助金額超過10萬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學,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
1996年,劉盛蘭無意中從一張廢舊報紙上看到:鄒城市王村鄉一位13歲的中學生,因家庭發生變故,面臨輟學危險。經過仔細考慮,老人給這位中學生寫了一封信,一邊鼓勵他安心上學,一邊隨信寄去了50元錢。第一次幫助別人,讓劉盛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從那以后,他一面從撿來的廢舊報紙上獲得失學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撿破爛掙來的錢寄給那些孩子。劉盛蘭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這樣開始了。此后,隻要從電視或報紙上看到有人需要幫助,老人就往外寄錢,幫助最多的是失學的孩子。
劉盛蘭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最醒目的就是一摞摞折疊得整整齊齊的報紙和匯款單,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樣寶貝是幾個放著許多照片的鏡框,裡面既有大學生,也有中小學生,都是他資助過的學生。劉盛蘭是五保戶,鎮上每月給他200元養老金,他又把大多數養老金都拿去資助困難學生。隨著劉盛蘭的事跡在各大媒體相繼報道,來看望老人的人越來越多,有不少人資助他錢物﹔收到的錢他又一分不留地全部捐了出去。
18年來,他把自己10萬多元的積蓄一點點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資助近百個孩子。
劉盛蘭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提名獎、2013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127 閆桂珍
閆桂珍,女,滿族,1962年3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教師。
從教32年,淡泊名利,一心育苗,悉心幫助困難學生,累計捐資助學達30余萬元,募集大量善款,為了孩子們成長成才付出全部心血,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
對於閆桂珍來說,2012年教師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她被授予“推動嘉峪關市教育事業特殊貢獻獎”並獲得20萬元獎金。此時,兒子大學畢業尚未成家,因公致殘的弟弟也一直離不開她的照顧,家中急需用錢。家境並不富足的她卻萌生了捐出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一個愛心助學協會的想法,但如何湊齊200萬元注冊資金,就成為她課余之外的主要工作。每天一下課,她就騎著一輛破舊褪色的自行車,四處奔走,募集善款。經過一年的努力,“嘉峪關市閆桂珍公益教育愛心助學協會”於2013年8月28日注冊並開始發展會員、吸納社會捐助。該協會是甘肅省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教育愛心助學組織。
32年裡,她光資助困難學生的資金就累計達到30萬元。僅去年一年,閆桂珍就拿出1.4萬元工資資助了5名考上大學的學生。
閆桂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中青年十杰教師金獎、全國“語文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128 麥瓊方
麥瓊方,女,漢族,1960年3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醫院退休職工。
36年來,麥瓊方用一根根扁擔將籌集來的米、油、衣服等物資挑進深山村寨資助27位孤寡老人﹔在86平方米的住房裡,先后養育86名孤貧孩子,大愛情懷備受贊譽。
麥瓊方助人為樂的善舉始於1979年,那一年,她是百色市人民醫院洗衣房的一名勤雜工。當時,一名瑤族婦女到醫院看病,沒人照顧,麥瓊方知道后,就每天給她送飯,堅持了一個多月。后來,麥瓊方到平洋屯探望這名婦女,當看到山裡困難村民缺衣少糧的情形,她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從此以后,她就經常收集一些舊衣物,購買一些食物,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困難鄉親。
36年來,麥瓊方基本上每隔一個月就下一次鄉,隨著收集到的捐助物品越來越多,她的足跡從田林縣平洋屯延伸到右江區、凌雲、隆林等縣(區)的數十個偏遠村屯。因為交通閉塞,她常常隻能搭車到半路,接著用扁擔挑捐助物品進村。長年累月,她就這樣走了過來,從青春少女一直走到中年。
1985年,麥瓊方在下鄉送捐助衣物的途中,因意外失去平衡摔下懸崖,在醒來后忍著劇痛四處搜尋兩袋捐助的衣物,她不是趕快返回市區醫院治療,而是簡單包扎后,繼續前行把捐助衣物送到了目的地。
2004年,麥瓊方的丈夫因故去世。麥瓊方不得不打好幾份工來維持生計,生活條件相當拮據,當時一些人都認為她扶貧濟困的“事業”走到了盡頭,但她依然愛心不改初衷,堅持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
麥瓊方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道德模范、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志願者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9 李廣佳
李廣佳,男,漢族,1946年8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宜昌市殘聯退休干部。
李廣佳50余年堅持學雷鋒,資助800余人﹔發起成立學雷鋒協會,帶動志願者13萬人﹔創辦殘疾人生活園和救助中心,救助殘疾人近4000人次,被譽為 “當代活雷鋒”。
1964年,18歲的李廣佳參軍入伍,進入“愛民模范”謝臣生前部隊。受模范精神的熏陶感召,從1965年向河北受旱災區寄去30元起,李廣佳長年化名“謝臣”捐款助人,即便1985年從“謝臣營”營長職位上轉業回家,也不間斷。直至1996年初,宜昌市委應群眾強烈要求,歷經1年多尋找,終於找到“謝臣”——市機電設備公司保衛科長李廣佳,此時他已隱姓埋名捐款31年。此后,李廣佳愛心善舉更勝從前。他51年捐款累計30多萬元,資助300多名貧困孩子圓了讀書夢,幫扶500多個貧困戶擺脫了貧困。
1989年,李廣佳將位於市區繁華地段的三室一廳住房出租,自己和家人租住更便宜的房子,用租金的差價助人。自此他不斷“搬家助人”,直到2006年,他已先后搬家達32次。兩年后,他又租下郊區一座閑置的樓房,興辦全國首個民辦救助站——“南泥灣”殘疾人生活園。
2003年9月,他發動10名勞模、道德典型成立了學雷鋒協會。如今,協會已擁有1100個服務組織、13余萬名志願者,為困難群體募集扶助資金1200多萬元。
李廣佳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優秀共產黨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0 李拴州
李拴州,男,漢族,1960年2月生,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吾元鎮嶺村鄉村醫生。
38年來,隻有一條腿的李拴州不辭勞苦,義務出診2.7萬多人次,行醫路程達6.5萬多公裡,雖然家境困難,還先后為病人墊付醫藥費用近兩萬元,用一根鐵拐撐起了山鄉的“120”。
李拴州16歲那年因為骨肉瘤,左腿做了截肢手術,后來通過自學,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認証,開始了自己不平凡的行醫助人之路。
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風霜雪雨,隻要有人找,李拴州從來不說二話,背上藥箱就出發,而且每次出診,他從來不收出診費,遇到家裡困難的,針劑、藥費他也墊付。村裡有幾個老病號,李拴州總會定期去家裡給他們免費做檢查。
由於長年奔波,李拴州的拐杖斷了一根又一根,究竟換過多少根拐杖,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后來他索性做了一根鐵拐杖,雖然沉重,也不如木頭的順手,但是結實耐用,李拴州說鐵的更適合他。1996年,李拴州買了第一輛摩托三輪車,平時村民們有什麼需要,李拴州把藥箱和拐杖往三輪車裡一放,就開著三輪車過去了……十幾年下來,車也用壞了三輛。
2014年年底,李拴州被查出肝臟上長了個腫瘤﹔手術后三個月,他又回到了鄉村診所。
李拴州獲得山西道德模范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1 李舉峰
李舉峰,男,漢族,1955年4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汽修配件廠退休職工。
35年來,李舉峰盡管自己家境貧寒,卻始終如一地照顧著一個與自己沒有一點親緣關系的精神病工友,用真誠和愛心,給了工友親人般的呵護,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情之歌。
1972年,李舉峰與來自浙江的知青嚴允干一同在青銅峽市汽車配件廠工作,並住在同一宿舍。1980年,嚴允干因情感問題受了刺激,患上精神疾病,病發時發狂發怒、亂砸亂摔、屎尿不知。嚴允干在當地無親無故,遠在浙江的哥哥也顧不上他。時任廠工會主席的李舉峰,看著這個工友孤苦無依,說:“我管你!”從此毫不猶豫地擔起了照顧工友的責任。除買米買面,照顧一日三餐,還為他換洗衣服、陪他看病。
2002年,李舉峰和妻子雙雙下崗了。李舉峰靠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屋漏偏逢連夜雨。2009年,李舉峰的妻子又被診斷患上輸卵管癌,長年在家休養。這年,李舉峰要照顧妻子和三級智力殘疾的兒子,女兒還要上大學。李舉峰找到當地政府,打算將嚴允干送到鎮敬老院。可就在當天,嚴允干又發病了,像孩子般的在地上打滾哭嚎。李舉峰心頭一陣酸痛,便把他又接回了家。從此以后,李舉峰再也沒有想過送走嚴允干。
現在,嚴允干的精神疾病已有7年沒發作了,自己可以動手刷牙洗臉、疊被子。李舉峰一有時間就會帶老嚴出去轉轉。嚴允干逢人就說:“要是沒有老李,或許我早就死了。”
李舉峰榮獲感動寧夏人物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2 李銀江
李銀江,男,漢族,1957年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院長。
李銀江創建鎮敬老院,30年贍養105位五保老人,64次為離世老人披麻戴孝,盡孝超越血緣和職責。
建院30年來,桂五敬老院供養了105名老人,年齡最大的100歲,其中64位老人先后離世。每位老人離世,李銀江都會做“孝子”,為老人守靈、辦喪事,送老人走完人世間的最后一程。3年前的一個深夜,張樹仁老人突發胃穿孔去世。這件事對李銀江觸動很大,回到敬老院,李銀江就聯系醫院為老人進行身體檢查,並建立定期檢查機制,對於每一位患病老人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並教給老人應對流行疾病的知識。
幾十年來,他走鄉串戶探望全鎮老人,屋頂越低、條件越差的地方他去得最多。“全鎮有5752位老人,41位是五保戶,21位在鄉村。”李銀江對桂五鎮老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在他的帶動下,桂五鎮尊老愛老已然成風。
李銀江不僅是空巢老人的“親兒子”,還是鄉村孤兒的“好爸爸”,是流浪人員的“家裡人”。被父母遺棄的唇腭裂患兒,2011年滅門案唯一幸存的15歲小姑娘,父母車禍離世留下的孤兒三姐妹,如今都成了李銀江的“好閨女”。30年來,在李銀江的幫助下,有64 名流浪乞討人員踏上歸途,回到親人身邊。
李銀江榮獲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133 李新宇
李新宇,男,漢族,1982年9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國稅局副局長。
借助網絡力量進行募捐,李新宇搭起全國各地愛心人士與西藏困難人群之間的橋梁,平均每月接收物資都在10萬件以上,墊付“愛心包裹”運費約2萬元,被網友稱為“愛心哥”。
李新宇來藏工作已有8個年頭了,7年前他開始投身公益活動,無論工作多繁忙,總會抽出時間把愛心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截至目前,他已經通過各種捐助渠道募集到衣物約900萬件、價值300多萬元的棉被和毛毯,還有價值上千萬元的文具、桌椅、圖書等物品。募捐初期,他主要靠同事、同學和朋友。“開始的時候,一個月收不到幾包衣物。”當他在百度上發帖並建立了接收舊衣物的地址后,立即得到全國各地網友的支持,接收的物資越來越多,目前,平均每月接收物資都在10萬件以上,自己還墊付“愛心包裹”運費每年2萬元左右。
李新宇先后資助過2名大學生,還利用QQ群,發布貧困學生信息,尋求幫助。經多方聯系,多方溝通,20余名貧困學生得到幫助,順利完成學業。他與浙江省的志願者取得聯系,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打動了浙江一家生產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的企業,捐贈了一台價值25萬余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2011年12月,這台設備在仲巴縣仁多鄉小學安裝成功。
西藏自治區“4·25”地震發生后,他迅速通過QQ群、微信朋友圈發起倡議,得到愛心人士支持,價值數十萬元的衣物、價值4萬余元的毛毯和日用品迅速運抵災區,及時發到受災群眾手中。
李新宇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雪域高原好稅官等榮譽稱號。
134 何方禮
何方禮,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 武警廣西總隊來賓市支隊政委。
在柳州,與戰友們幫助貧困縣發展經濟、傾心扶貧助學,改變了紅瑤同胞“女不讀書”的傳統習俗,資助300多名學生上學、50多人走出山寨﹔調任來賓后,繼續資助貧困兒童100多人次。
1993年初春剛剛入伍,曾有過輟學痛苦經歷的何方禮看到貧窮的大瑤山裡一個個輟學女童渴望的眼神,深受觸動,在當戰士的3年中,何方禮靠微薄的津貼費,積攢500多元,資助6名紅瑤女童讀完了小學。
何方禮認識到,隻有幫助瑤族群眾發展經濟,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大瑤山世世代代“女不讀書”的信條。他和戰友們指導瑤山農民種柑果、修茶園、養牛蛙,使紅瑤群眾的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100多元增加到2010年的2200多元。許多脫貧群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女孩重新送進學堂。
2010年,調到來賓市支隊工作以后,何方禮帶領支隊官兵先后12次到中小學看望慰問留守兒童,送去近5萬元的生活用品。2014年,何方禮第一時間資助“背”著癱瘓父親上學的女學生錢運星,在他的帶頭號召和民政部門關注下,錢雲星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和幫助。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支隊先后為“希望工程”籌措善款20多萬元,資助貧困適齡兒童返校100多人次。
何方禮榮獲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榮登“中國好人榜”。
135 張杰
張杰,男,漢族,1929年9月生,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
36年,張杰克勤克儉,為家鄉捐資助學1500余萬元,建立21所學校,“張杰精神”譽滿浙江。
幼年時由於家境貧困,張杰小學尚未畢業就外出謀生,后輾轉來到香港“淘金”,從剛開始的做幫工,到成為一家南貨店的伙計,一干就是20年。1978年,他在九龍一帶的街上租了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樓道口,開設了零售鋪,做起了賣蟹、賣粽子、賣茶葉蛋的小本生意,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終於有一點積蓄。
歷經磨難、飽經風霜的張杰非常明白知識的重要,他說:“落后就要挨打。國家要富強,關鍵在教育,我們海外游子總要盡點心、出點力。”1979年起,他連年不斷地為家鄉上虞捐資助學,30多年來,共捐資1500余萬元,建立起21所學校,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受惠學生達2萬多名。上世紀70年代后,他還先后向上虞中學捐獻彩電、冰櫃、汽車,設立獎學基金,並捐建兩幢教學大樓和圖書館。
梁湖鎮江山中學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水資源缺乏,影響了當地人才的培養。1995年暑假期間,張杰從香港回鄉,冒雨察看了江山中學,次年就慷慨出資65萬元,新建2000平方米的梁湖鎮中教學大樓。張杰常說:“自己好,不算好﹔家鄉好,國家好,才算好。”
張杰榮獲浙江省愛鄉楷模、浙江省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136 張寶
張寶,男,漢族,1981年3月生,民建黨員,江蘇九鼎環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經理。
作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庫志願者,張寶不顧車禍后身體虛弱,依然為配型成功的韓國患者捐獻骨髓,大愛無疆的捐獻義舉成就中韓友誼一段佳話。
2001年,上大學的張寶在街頭獻血,順便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樣本。2008年5月,張寶突然接到通知,他和一名韓國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后來因為患者個人原因,張寶捐獻的事卻被擱置了近一年時間。2009年3月,張寶遭遇車禍,挨過了傷筋動骨的100多天后,一邊療養一邊工作。
2009年11月,正在休養期間的張寶再次接到通知,竟然還是上次那位韓國患者。家人擔心他車禍后的身體吃不消,建議他延遲捐獻或者放棄捐獻。張寶認為病情不等人,說服家人后立即放下手頭生意趕到北京為捐獻做准備。2010年1月11日,取自張寶的120毫升造血干細胞被送到韓國,輸入那位患者體內。張寶也成為當年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首例涉外捐獻者。
作為淮南市紅十字會的志願者,張寶除了自己獻血捐髓外,他還動員60多位親友成立了淮南市紅十字會張寶獻血志願服務小分隊。得知格桑花西部助學網長期資助西部貧困學生,他立即聯系網站負責人尋找結對幫扶對象,累計資助16名西部貧困學生。2011年夏天,張寶聽說淮南羅山烈士陵園需要修繕,個人出資15萬元,將陳舊的烈士陵園修繕一新。
張寶榮獲安徽省“心動安徽·最美人物”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7 張全收
張全收,男,漢族,1969年8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朱裡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秉承守望相助、有難必幫的高尚情懷,創造幫助農民工就業、維權的“全順模式”,先后安排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創收100多億元,被大家親切稱為“農民工司令”。
張全收自幼家境貧寒,十幾歲就外出務工。多年打工經歷,使他遍嘗人間冷暖,對農民工打工難、維權難有著切身體會,萌生了幫助農民工兄弟的強烈意願。1997年,張全收在深圳開了一家小吃店,看到農民工活難找、錢難要,他就熱心提供幫助。兩年后,有了一定經濟實力的張全收創辦了深圳全順玩具加工廠,專門安排家鄉農民工就業。為使更多的農民工有活干,2002年,張全收創辦了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把“守望相助、有難必幫”作為公司的服務宗旨,首創包培訓、包上崗、包薪金,大病和意外傷害實行全面負責的“全順模式”,切實保障和維護農民工兄弟合法權益。10多年來,公司累計安排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為農民工創收100多億元,幫助農民工義務維權300多次,墊付農民工工資約1000萬元。
張全收把所有農民工當兄弟姐妹,甘作他們的代言人、維權人,“有事找全收”也成為許多河南農民工的生命之托。除了幫助農民工群體,張全收還熱衷公益慈善事業,多方面回報家鄉和社會。10多年來,累計向社會捐獻資金多達2000多萬元。
張全收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是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138 張興儒
張興儒,男,漢族,1962年9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副院長,普陀區利群醫院院長。
張興儒從醫31年,始終把奉獻社會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張興儒生於祖國的大西北,對邊遠貧困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深有體會。作為一名眼科醫生,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這些地區的群眾做點什麼,一直是他的夢。2006年,在張興儒的呼吁下,一支完全由志願者出錢、出力、出技術的“慈善光明行”醫療隊成立了。首次出征,目的地是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甘孜。志願團隊共義診108位患者,完成手術18台,全部成功。
從此,張興儒踏上了“慈善光明行”的漫漫征程。他帶領上海25家醫院的眼科專家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利用休假時間,自籌經費,深入邊遠貧困地區,克服交通閉塞、高原反應、設施簡陋等一系列困難,為當地眼病患者提供免費診療服務。10年來,他們共義診13400多人,實施手術1454台,手術成功率高達100%。2006年,張興儒又組織了一個白內障俱樂部,旨在關心白內障患者術后的康復生活,如今俱樂部的會員已經由當初的300多人發展到7000多人。
張興儒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39 張紅娟
張紅娟,女,漢族,1972年1月生,中共黨員,解放軍第一五三醫院婦產科主任。
張紅娟入伍從醫20多年來,始終牢記軍人職責,踐行人民軍醫為人民的宗旨,先后參加汶川、玉樹抗震救災,贏得“仁心仁術好軍醫”美譽。
汶川地震后,她第一個遞交請戰書,5月18日抵達青川后,不顧余震頻發、險情不斷,迅速搶救傷病員。接診的第一位孕婦傷勢嚴重,胎兒胎音微弱,張紅娟臨危不亂,順利迎來了震后災區第一個小生命。玉樹抗震救災,張紅娟克服嚴重高原反應,連續奮戰62個日夜,接診患者2000余例,創下了接生73個“玉樹寶寶”無一死亡、做婦科手術27例無一感染的奇跡,被災區群眾譽為“高原格桑花”。
5年來,張紅娟始終牽挂她親手接生的“玉樹寶寶”。早產兒小桑周出生后體質較弱,張紅娟經常給小桑周媽媽打電話,傳授護理知識。2011年7月得知小桑周病重的消息,她當即趕到玉樹將其帶回鄭州治療。2012年她回訪玉樹時,發現許多藏族兒童聰明伶俐,但學前教育幾乎為零,張紅娟主動與玉樹州人民醫院聯系,與他們一起幫助藏族兒童建立健康成長計劃表和心理健康檔案。返回鄭州,張紅娟又為每人購買郵寄了印有漢藏文字的識圖挂圖、智力開發玩具等幼兒啟蒙教育資料。為了能找到更多孩子的下落,張紅娟自學了藏語,趕到玉樹州電視台,播發了“尋親”廣告。
張紅娟從醫17年,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沒收過一個紅包,沒接到一起投訴。河南一位婦女手術后化療痛苦加上貧困,打算放棄治療,張紅娟在電話裡反復開導,患者就是不聽,最后她親自趕到患者家中勸導,患者感動地失聲痛哭。
張紅娟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全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
140 張紀清
張紀清,男,漢族,1941年6月生,江蘇省江陰市祝塘鎮景陽村村民。
雖然清貧,張紀清卻27年以“炎黃”的名義捐款、捐物,累計捐贈近3萬元,直到有一天向災區匯款突發腦梗暈倒,人們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1987年6月,張紀清利用出差的機會,把自己養殖地鱉虫的1000元收入作為捐助款,從無錫市漢昌路“1439號”匯到了祝塘鎮黨委,附言“轉交正在籌建中的祝塘鎮敬老院,以此表示孝敬老人之心。”這是他第一次以“炎黃”的名字匯款。在當時,1000元錢相當於一個普通職工2年的工資收入。此后27年,“炎黃”或“黃炎民”多次以虛構地址,從無錫、張家港、上海等地郵局向祝塘鎮敬老院、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革命老區、自然災害地區和中西部貧困地區捐錢捐物。直到2014年11月,一位老人在銀行向雲南魯甸災區匯出1000元捐款后突發腦梗暈倒在地,醫護人員和民警在他身上發現3張落款為“炎黃”的匯款單。這位隱姓埋名27年的好心人的真實身份終於得以公開,“炎黃”就是張紀清。
張紀清並不富裕,退休后的他月收入不足千元,包括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農民補貼。受“炎黃”精神影響,樂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黃”層出不窮,江陰市為此專門成立“炎黃陳列館”。
張紀清榮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41 張敬民
張敬民,女,漢族,194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負責人。
張敬民全心致力於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免費開展健康咨詢、義診檢查、贈送藥品、扶貧助困,為白內障患者實施手術,被稱為“光明使者”。
7年前,剛退休的張敬民,啟動了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專列,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裝有國際一流的進口眼科檢查設備,配備了專門的醫護人員,可以篩查眼底病、青光眼、白內障、弱視、近視、遠視等疾病。直通車從當初一年的幾十台手術,發展到如今的年均200台手術,已解除了2000余例貧困白內障患者的痛苦,並且保持著無一例手術事故、無一例術后復發的紀錄。截至目前,張敬民和她的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服務覆蓋京、津、冀、晉、陝、豫等地﹔累計出車800多次,行程12萬余公裡,服務時間超過4萬余小時﹔免費清洗、修理眼鏡3萬余副,為患者免費義診檢查服務12萬余人次﹔為貧困病患捐錢、捐物,贈送藥品6500余支,發放各類宣傳材料達28萬多份。
張敬民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全國老區婦女創業創新標兵等榮譽稱號。
142 張景蘭
張景蘭,女,漢族,1948年10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人大辦公廳退休干部。
在任期間自己捐助、動員機關同事資助了250名皖南貧困山區女童﹔退休后拾荒資助700余名貧困學子,並感召眾多愛心人士加入助學隊伍,被人們親切稱作“拾荒主席”。
1998年,張景蘭參加了省人大對口幫扶績溪縣的活動。皖南經濟不發達,許多家庭隻能讓男孩念書。張景蘭決定幫助當地貧困女童走進學堂、走出大山。回到合肥后,張景蘭在安徽省人大機關倡議開展“心系績溪困難學童幫扶行動”,短短兩年時間就讓250名皖南山區貧困女童圓了上學夢。
2008年,張景蘭從省人大機關工會主席崗位上退休,省吃儉用,資助貧困女童。張景蘭了解到去街頭撿拾廢品,一天的收入可以解決四五個孩子一天的生活費。從此合肥的大街小巷、社區商場多了一位四處“拾荒”的工會主席。靠著結余工資和拾荒收入,退休后的張景蘭又資助了171名貧困學生。
張景蘭有高血糖的老毛病,隨著年紀漸長,腿腳有時也不太聽使喚。周邊居民商戶主動把家裡廢品留著送給張景蘭,許多愛心企業家受她感染也紛紛伸出援手結對幫扶貧困學生,並協助張景蘭成立了專門資助貧困女童的“愛心基金”,為700多名貧困學生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2015年,張景蘭的愛心計劃是幫助150個貧困地區孩子上得起學、上得好學。
張景蘭榮登“中國好人榜”。
143 虎蕊
虎蕊,女,回族,1977年4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康源肛腸醫院護理部主任。
1997年從事護理工作以來,虎蕊時刻牢記著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職業道德,把病人當親人,組建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免費義診、健康講座,默默無聞獻愛心,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
2006年7月,虎蕊所在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的科室裡收治了一位65歲、沒人陪同的漢族腦梗塞患者。虎蕊得知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家境不好的情況后,就主動承擔起義務照顧老人的責任,陪著說話、負責一日三餐。這一照看,就是50多天。老人出院后,她每天都抽出時間,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洗衣做飯、拆換被褥,讓老人體會到了家的感覺。
2008年的冬天,虎蕊怕老人凍著,作出了一個決定:把這名漢族老人接到了自己家裡住。原本隻有50平方米的家,顯得更擁擠了。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裡,每到冬季,虎蕊都把老人接到家裡住,照顧得無微不至。
2014年2月,虎蕊調到寧夏康源醫院工作。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兩個月后,她組織成立了“寧夏康源醫院志願者服務隊”。截至2014年年底,她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志願者走遍周邊30個村庄和社區,開展免費義診、健康講座服務,受益群眾達2600多人次。
虎蕊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團結十大人物、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學雷鋒標兵、第七屆感動寧夏人物等榮譽稱號。
144 金九皋
金九皋,男,漢族,1941年3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道花家地西裡三區居民。
民間節水“發明家”,金九皋堅持義務研制、推廣節水器,已有6000多戶家庭使用他發明的“久節”節水器,年節水超過40萬噸。
1965年,金九皋在河北省灤平縣的一次工作中深切體會到缺水的痛楚,讓金九皋產生了強烈的願望——節水。1996年,金九皋被確診為癌症,闖過生死關,他更加堅定了做好事的信念。退休后,他開始“專職”研究如何改造馬桶來節水。經過反復實驗,金九皋終於發明了“久節”節水器,每年可為三口之家節水70余噸,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發明雖好,推廣卻是難題。但他不顧曾患過癌症的身體,親自為居民上門講解原理、安裝、示范。2007年5月16日,望京街道建起“金九皋節水工作室”,並投資5萬元設立專項活動經費,推廣馬桶節水器。一批社區志願者加入工作室,為居民義務改造馬桶。挪威國家電視台格瑞芙女士得知消息后,不遠萬裡來到老金家中制作節目,介紹給市民大眾。而此前,還有一家京外企業,願出高價買下節水器專利,未曾謀面,就在電話中開價5萬元,被金九皋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就是在做公益,還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節水行動中來。
金九皋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北京榜樣等榮譽稱號。
145 周麗娜
周麗娜,女,漢族,1966年2月生,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亞維勒克雙語幼兒園園長。
身為卡依拉克村中唯一的漢族人,周麗娜有幸成為這個維吾爾族鄉的一名漢族鄉村教師。為了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學會“用知識改變命運”,她自創“興趣教學法”,被譽為“最美鄉村教師”。
1997年,從小生活在沈陽的周麗娜與賣烤羊肉串的新疆小伙兒乃斯如拉·吾買爾相愛並結婚。2006年,周麗娜跟隨丈夫從沈陽來到新疆克州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定居,被該鎮卡依拉克小學聘為臨時漢語教師。
為了使孩子們盡快掌握漢語,周麗娜自創了一套興趣教學法:一節課隻上15分鐘,其余時間讓孩子們輪流到講台上表演,並將漢字寫在玩具上,讓孩子們帶上玩具做游戲,在游戲中認識漢字。她常常把孩子們帶到鄉村田園,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漢語詞匯。周麗娜意識到,孩子們是她學習維吾爾語的最好老師。於是,她說漢語,讓孩子們教她維吾爾語。幾年下來,周麗娜和孩子們能流利地用維漢雙語交流了。
2010年9月,周麗娜成為一名正式編制的教師, 2014年4月,又到亞維勒克村雙語幼兒園當了園長。雖然工資不高,但周麗娜每月都拿出100元資助貧困孩子。
周麗娜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感動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
146 房澤秋
房澤秋,女,漢族,1960年9月生,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貢院牆根社區居民。
36年前,她將毫無血緣關系的癱瘓老人接回家中照顧,直至55歲華發已生,用自己的華美時光扮靚一位97歲老人的人生。
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鄰居,一生未婚。1979年,李玉柱突發腦血栓,半身不遂。見老人沒人照料,房澤秋主動跑去照顧。當時她的同事於海也被她熱心助人的精神所感動,時常到醫院同她一起照顧老人。后來老人病情好轉即將出院時,當時隻有19歲的房澤秋就與母親商量,在住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把老人接回家。1982年,房澤秋與於海結婚后,小兩口就將老人接到自己家裡,更加無微不至地照顧起來。
1998年4月,老人住院期間,做牽引手術引發胃出血,非常危險,必須一直吸氧,吊瓶一打就是五六瓶。當時房澤秋兩口子每個月的工資加起來還不到200元,可面對醫生的病危通知,房澤秋沒有絲毫猶豫,“打最好的針!”一針600元,連打兩天終於把老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2012年,丈夫突發疾病去世,兒子於霄寧接過父親的班,每周背老人去醫院換尿管為老人排便洗澡等。於霄寧結婚后,小兩口又一起分擔照顧老人的責任。2014年12月24日凌晨,老人到了彌留之際,他叫著房澤秋的小名說:“謝謝你,多虧了你!”
房澤秋榮獲山東好人之星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47 孟繁英
孟繁英,女,漢族,1958年4月生,民盟盟員,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廖家灣社區居民。
孟繁英創辦湖南省首個社區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15年組織大量公益活動,親情走訪上千戶,熱線、網站和心靈家園接訪上萬人次,幫助2000多名青少年。
小新因為交友不慎,先后多次伙同他人販毒,后來被判處8年徒刑。孟繁英作為人民陪審員參加了庭審,她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入小新的內心,溫暖他,感化他。小新到管教所后,孟繁英經常看望他,一直以書信、探視、幫教會等形式對其進行幫助,時間長達3年,最終小新受到感化,積極改過自新,減刑釋放。孟繁英把他接到了“青護園”做義工。如今,小新快樂地工作和生活著。
她的義行感動無數人,一起加入到她的善行裡面來。文花枝、任菲莉等近2000名社會愛心人士成為“青護園”愛心園丁,“孟媽媽”和她的愛心團隊先后幫扶弱勢群體3000多人,舉辦普法、禁毒、教育演講320場,參與受益者達10萬人次。她哥哥在彌留之際將治病余下的5000元錢交給她,希望幫助妹妹濟困行善,並囑咐去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后來讓兩位農民工的孩子重見光明。
孟繁英榮獲中華慈善人物、全國十大民間禁毒人士、全國優秀盟員、全國最美志願者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48 趙喜昌
趙喜昌,男,滿族,1955年4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惠州市志願者救撈隊隊長。
趙喜昌不顧自身5級傷殘,脊梁骨成S型,率領救撈隊風雨無阻,救活32人,打撈244具遺體,發起成立惠州志願者救撈隊,帶領大家無怨無悔開展義務救撈活動。
對於趙喜昌來說,救撈的困難不僅是身體的殘疾,更要和死神打交道——被水下鋒利的石頭割傷腳板和腿,踩到光滑的石頭摔傷手、碰傷頭,潛入水底拉網腳被網纏住被溺……有一次打撈作業時逢8月,整整5天,趙喜昌每天凌晨4時就起床趕去紅花湖現場,直到晚上12時才回家。由於家屬記錯了溺水地點,他在第六天才把尸體打撈上來,脊背晒掉了一層皮。
為了防止溺水事故發生,2014年5月,趙喜昌參與拍攝制作了2萬多張防溺水宣教片(DVD),免費發放到全市中小學各班級,取得良好效果。為更好傳播雷鋒精神,趙喜昌還經常走進道德講堂,用親身故事教育身邊人。近兩年趙喜昌累計開講30多場“學雷鋒”道德講堂,以學雷鋒精神為魂,傳承雷鋒精神。
今年3月21日,在趙喜昌的倡議下,由惠州3家出租車公司12名出租車司機組成的“雷鋒車隊”正式成立。隊員們除了在工作中及時對有需要的乘客給予幫助外,還積極參加相關的志願服務活動。
趙喜昌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廣東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49 胡啟初
胡啟初,男,漢族,1974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啟初關愛志願者協會會長。
26年來,他一面與病魔抗爭,一面堅持文學創作、關愛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貧困學生、殘障學生提供志願服務2萬人次,把愛心播撒到孩子們心中。
胡啟初13歲時因病幾乎全身癱瘓,隻有左手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但他堅持自學繪畫和寫作,1996年開始在全國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約100多篇(首)。20多年來,胡啟初在跟病魔作斗爭的同時,自強不息,堅持寫作,累計創作發表近300萬字的文學作品。在共青團蘆溪縣委的幫助下,2012年4月,胡啟初在南坑鎮窯下小學建立起了“杜鵑花小屋”。每個周末,胡啟初坐著輪椅與志願者一起,風雨無阻地義務輔導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2014年4月,在胡啟初的倡議下,“杜鵑花小屋”志願服務隊正式注冊成為萍鄉市啟初關愛志願者協會。協會以關愛留守兒童、貧困學生、殘障學生為服務對象,開展形式各樣的愛心服務170多次,為將近2萬人次提供了愛心服務。
啟初志願者協會從當初的1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800多人,並建有4個固定愛心活動中心,更好地為孩子們服務。
胡啟初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江西青年五四獎章、江西省“雷鋒哥”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0 修保
修保,男,漢族,1955年11月生,民進會員,吉林保民律師事務所主任。
他堅持“為人以善、德濟天下”的人生信條,用法律知識和大愛情懷伸張正義,義無反顧、敢做敢沖,甘做群眾依法維權的守護者。
從業27年來,修保把困苦無助的法律求助者當成親人,運用法律知識,堅定地走在為老百姓提供司法援助的道路上,主動接過一個個別人不願或不敢觸碰的“燙手山芋”。為一名女工維權,官司一打就是7年。修保對女工說:“沒錢我給你出。相信我,咱們佔理的事,哪怕10年我也要替你一打到底!”
他知難而進、依法息訪,甘當社會和諧穩定的“穩壓器”。2011年,他拿出20多萬元,組織律師和法律專家開辦吉林市信訪法律事務服務中心,首開律師依法參與信訪工作先河。4年來,服務中心共受理各類涉法信訪案件374件,接受咨詢和為涉法信訪人提供法律服務4200多人次,結案285件,息訪人數達2800多人。
多年來,修保義務代理經濟案件和勞動糾紛案件400余起,累計為3萬名下崗職工困難居民討回賠償、補償款和社保退休金近2億元,為國家、個人挽回經濟損失10億多元。他熱心公益事業,累計資助捐款80多萬元,被人們親切稱為“平民律師”“人民衛士”。
修保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151 侯振國
侯振國,男,漢族,1964年5月生,民盟盟員,河北省霸州市新利鋼鐵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在大力發展企業的同時,侯振國不忘回報社會,組建愛心團隊為社會捐款1130萬元,救助貧困家庭1464個,貧困學生1619名。
2008年底,霸州市信安鎮年僅4歲的張一凡在出生4個月時就被確診為肺動脈瓣狹窄、大動脈轉位和單心室三種疾病,已經花費20萬元,家庭產生了放棄治療的想法。侯振國得知后,第一時間去他家了解情況。后來,20名骨干員工每人5000元,侯振國自掏2萬元,湊齊了12萬元的手術費,幫助張一凡順利完成手術,“侯振國愛心團隊”也就此應運而生。
侯振國帶領愛心團隊共救助過6名白血病患者。2010年6月,18歲的晶晶被確診患有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無錢醫治。侯振國聽說后,帶領隊員幫她湊齊了醫療費用,但因為沒有找到能成功配型的造血干細胞,晶晶不幸離世。2013年10月23日,“侯振國愛心團隊”志願捐獻造血干細胞,170名愛心團隊成員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採樣,1790余名隊員填寫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志願書,其中1522名隊員成功通過檢驗,入冊中華骨髓庫,成為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造血干細胞捐獻群體。
如今,“侯振國愛心團隊”已由建立初期的334人發展到現在的1885人,救助范圍不斷擴大,編織起一個愛心互動的大聯盟。
侯振國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2 洛桑群培
洛桑群培,男,藏族,1962年3月生,中共黨員,西藏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播音指導。
洛桑群培常年到敬老院、孤兒院照顧孤寡老人兒童,用醫術專長無償為周圍群眾看病,事小情真、不圖名利,集小善而成大德。
洛桑群培的父母早已去世,但他將敬老院的老人視為父母,長年堅持義務照顧孤寡老人。一次,敬老院有位老人因病臥床,他想方設法為老人求醫問藥,親自為老人煎藥、喂服,全天守候在床邊,直到老人痊愈為止。在他的帶動下,妻子、女兒爭先給孤寡老人做可口飯菜,爭著給老人洗衣端水。不管平時工作怎麼忙,他都會抽出時間,陪老人聊天解悶,每當老人有不開心的事情時,他都會耐心開導。他收入不多,但依然會拿出一部分錢為孤寡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每位老人的生日,他熟記於心,都會精心准備一份生日禮物。逢年過節,他都會帶著全家人與老人歡聚一堂,讓老人感受溫暖。
在關愛孤寡老人的同時,他也十分關心孤兒的成長,時常去孤兒院看望兒童,幫助孤兒解決困難。青海省玉樹地震發生后,他曾給玉樹孤兒院寄去現金5000元、衣物100多件。當周圍同事和鄰居有困難時,他都會全力相助,鄰居們大小事情都喜歡找他幫忙。他們一家不但夫妻恩愛,而且從未和鄰裡發生過爭執。
洛桑群培榮獲西藏自治區道德模范稱號。
153 姚貝娜
姚貝娜,女,漢族,1981年9月生,生前系華誼兄弟音樂公司簽約藝人。
作為廣受群眾喜愛的優秀青年歌手,姚貝娜熱心公益,全力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不幸患絕症早逝,家人按照她的囑托把眼角膜捐獻給多位眼疾患者,使他們重獲光明。
姚貝娜2005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並考入解放軍海政文工團,任獨唱演員﹔2008年,她參加第十三屆青歌賽,奪得流行唱法金獎。
姚貝娜熱心公益,用行動奉獻愛心。自2006年起,姚貝娜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多個公益品牌欄目錄制,並隨中國文聯慰問團赴“遼寧艦”演出。她先后擔任了“粉紅絲帶乳腺健康粉皮書”宣傳大使、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抗癌宣傳健康公益大使、“愛的小桔燈·兒童關愛行動”愛心大使。2010年7月,姚貝娜在深圳舉辦公益音樂會,將演唱會全部收入捐贈給南方貧困地區。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姚貝娜被查出患乳腺癌。得知自己病情嚴重,姚貝娜主動提出捐贈全身器官,讓它們挽救更多的生命。然而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她全身,僅僅剩下眼角膜還有功能,所以姚貝娜做出捐贈眼角膜的決定。即便在臨終昏迷之前,她還一再表示:“隻要是有需要的東西都可以拿走”。2015年1月16日,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病逝。根據姚貝娜的遺願,她的眼角膜捐獻給了深圳、武漢和成都的三位年輕人,使他們重獲了光明。
姚貝娜榮獲廣東好人榮譽稱號。
154 賀軍
賀軍,男,漢族,1962年9月生,陝西紫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2010年開始,賀軍把公司年利潤的10%用於幫助他人,打造了“愛心香粥”志願服務品牌,5年送出“愛心早餐”800多萬份,被稱為“愛心香粥掌勺人”。
“愛心香粥”志願服務活動每天早上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費的白粥、饅頭、小菜等愛心早餐,2010年以來從未間斷。不僅如此,賀軍每開一個分店就會向當地需要幫助的人群免費提供400份早餐,隨著分店的開張,他的愛心早餐奉送數量也從剛開始的每天1200份增加到現在的4000份。5年間,累計受助人數達600萬人次,成本超過1000萬元。
賀軍盡己所能,堅持在靖邊、榆林、橫山、米脂、綏德、西安等地常年幫扶70多家貧困戶,這些貧困戶每年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還有孩子們上學的食宿費,全部由賀軍提供。2009年,賀軍在企業內部成立了員工兩元愛心基金會,六年來共幫扶300多名困難職工﹔為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災區等地捐款20多萬元﹔向靖邊縣慈善協會捐款100萬元﹔向榆林市慈善協會捐款100萬元。
賀軍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5 秦坤
秦坤,男,漢族,1981年4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有線電視台編導。
2011年,他與團隊創辦公益視頻欄目“歡行手語”,用自己的真誠和執著向聾人世界發出最溫暖的“聲音”。
2011年,秦坤參加一個電視手語大賽,幾百人一起表演手語的場景讓他深深震撼。賽后,秦坤嘗試著去跟一些聾人孩子學習手語。在學習中,他發現這些孩子非常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普通人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
中國目前有聽障殘疾人2054萬人,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群體?秦坤和同伴們制作了許多宣傳手語的公益短片在網上播出,而且還推出了一檔全新的公益性視頻節目——“歡行手語”。“歡是歡樂,行是行走。”在節目設計編排中,主持人在手語表現形式上加入一些面部和肢體語言輔助,或用唱歌、舞蹈、模仿情景劇等手段,將原本枯燥簡單的手語形式,變得更加生動和歡快。作為“歡行手語”公益項目的創辦人,秦坤到全國各地推廣“歡行手語”。如今,成都、福州、廈門、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都有手語推廣志願者的身影。熱愛公益的秦坤還推出一系列關愛特殊教育的公益活動。
秦坤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者、四川好人·首屆感動四川十大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156 敖其爾
敖其爾,男,蒙古族,1957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中心支行保衛科主任科員。
30多年來立足平凡崗位學習雷鋒精神,他自掏腰包幫助困難孩子讀書,積極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把愛心和溫暖送給最需要的人。
1981年退伍以來,他拿出26萬多元幫助48名貧困和殘疾孩子讀書、找工作,為此曾經一度負債﹔四處奔波,借助傳媒力量和社會幫助,積極爭取愛心善款120萬元,幫助400多名貧困大中小學生順利走進學校大門,幫助100戶殘疾、特困和重病患者家庭的300多人次得到及時的救助﹔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移動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安裝移動信號接收塔,解決了幾百戶農牧民家庭的手機通信問題﹔為汶川、蘆山、魯甸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區慷慨解囊,捐出了包括為女兒讀研所備學費在內的6萬余元﹔呼吁和爭取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為巴彥淖爾市轄內的100名貧困中小學生愛心捐款3萬元﹔2014年12月,“敖其爾愛心基金”成立並啟動,將所籌集到的3萬元善款全部捐給了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殘疾人和重病患者家庭。
由於用多年的積蓄做了愛心,夫妻倆沒錢買房,現在臨河城區租住一套60平方米的陋室。
敖其爾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57 賈維義
賈維義,男,漢族,1934年1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河北區司法局退休干部。
20年來,賈維義退休“不退崗”,通過開通熱線、舉辦講座、成立工作室,無償為社區群眾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務,累計解決涉法問題2000余件,被譽為“不退休的好律師”。
2006年,賈維義被河北區江都路街如皋裡社區群眾推選為居委會兼職委員,主管社區議事會工作。平日裡他忙著議事會的工作,在社區舉辦義務法律咨詢日活動,解答社區群眾的涉法咨詢。他制作發放《法律服務便民卡》,開通“法律求助熱線”,提供全天候的法律服務。他關注老人、未成年人和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和困難家庭,無償進行法律援助,從調查取証到代寫訴狀,分文不取。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就是他辦案的交通工具。他為一對借錢創業的下崗夫妻追回了8萬元的經濟損失﹔舉辦法制教育課30余場﹔開展“律師送法進社區”活動﹔舉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繼承法》知識講座。在他的幫助下,父親服刑、母親離家、沒有戶口、與奶奶相依為命的鄭曉晨,在9歲的時候終於走進了校園。
2013年,經賈維義提議,在所在街道、社區的支持下,成立了“老賈調解工作室”,數不清的家庭得以破鏡重圓,數不清的鄰裡重歸於好,年逾八旬的賈維義始終服務在一線。
賈維義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司法部銀星獎章等榮譽稱號。
158 倪岩
倪岩,男,漢族,1973年2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惠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倪岩幼時因患小兒麻痺症,雙腿殘疾。20年來,他自強不息,手搖三輪車或拄著雙拐,奔波於海原、同心、原州三地扶貧幫困,幫助1000多名貧困農民、殘疾人走出了困境,勤勞致富。
2004年,倪岩自己掏錢辦“天龍網絡信息中心”,將信息服務引入七營鎮。免費為農民發布土特產、種養殖業、勞務輸出、貨運等信息。2006年,網站每天點擊量超過400次,信息網絡固定客戶達70多家,為七營鎮打開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2007年,倪岩成立“惠農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吸收54名農技人員,開展農技培訓、新品種推廣等業務。幾年來,舉辦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班85期,培訓農民2.5萬人次、殘疾人1500人次﹔聘請農技人員到農戶田間指導3000余次,組織輸送務工人員3000多人次﹔與外地客商聯系,推銷當地農副產品價值1億多元,幫助農民增加了收入。
為幫助殘疾人,2010年2月,倪岩成立“海原縣殘疾人創業協會”,為85個殘疾人擔保貸款340萬元,幫助他們自食其力﹔投資98萬元成立“陽光殘疾人藝術團”,走出一條寓教於樂的培訓路子。2011年,倪岩創辦殘疾人打火機廠,通過培訓,174名殘疾人學會了打火機組裝技術。
倪岩榮獲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寧夏青年五四獎章、自治區道德模范、感動寧夏人物等榮譽稱號。
159 高君芷
高君芷,女,漢族,1920年12月生,國家電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訓中心離休干部。
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資助失學女童,捐資創辦全省首個“春蕾”女童班,累計捐款20余萬元,資助學生百余人,被譽為“愛心媽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君芷被下放到崇安縣,看到許多女童因為家境貧寒而失學,這讓她走上了一條漫長的資助農村女孩重返校園之路。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資助3名失學女童。2002年福建省實施“春蕾計劃”,高君芷捐出1.5萬元積蓄與25名邊遠貧困山區失學兒童結對助學。2003年1月,高君芷捐資在三明市大田縣太華中心小學創辦了一個“春蕾”女童班。
除了捐資助學,高君芷還時常心系災區人民,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捐款1萬多元,印度洋海嘯捐款2萬元,南方冰災捐款4000元,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又捐款1萬元,她還將省吃儉用存下的1萬元認捐10口西部水窖。她將自家珍藏的一幅珍貴書法和61件書畫作品無償捐贈給福建省博物館。
其實高老家庭並不富裕,家具陳舊斑駁,日用品也是最普通最便宜的。2009年,由於身體原因,高老已無法親自參加公益活動,但每年她從退休金中擠出1.5萬元資助邊遠山區的失學兒童。在她的感召和帶動下,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訓中心全體員工自發成立了“高君芷助學基金會”和“高君芷助學基金”青年志願隊。兩年來,基金會募集助學金7萬余元,資助了27名寧化縣失學兒童和4名貧困大學生。
高君芷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
160 高寶華
高寶華,男,漢族,1955年4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農安縣寶華骨科醫院院長。
他醫者仁心、醫術精湛,心系困難病患,自籌資金創辦骨科醫院,10余年間累計為2萬余名患者減免費用600多萬元。
1978年,高寶華成為一名外科大夫。2003年,他在朋友、同學的幫助下籌資200多萬元,創辦農安寶華骨科醫院。建院之初,高寶華向社會公開承諾:凡下崗職工、生活困難的患者、軍烈屬和五保戶,免收處置費,免收20%手術費,先、后天肢體畸形患者100%免收手術費。
高寶華深知農民看病不易,提出“少用儀器多出力氣”,能夠通過體格檢查確診的不做儀器檢查﹔能不做手術的不手術﹔能不吃藥的不開藥,盡量為患者省錢。農安鎮南關村一位老人高位截癱,高燒不退。在一家醫院住了18天,花費3萬多元,欠下上萬元的外債,老人硬撐著回了家。老伴哭著找到高寶華,高寶華二話沒說,騎上自行車來到10公裡外的患者家中,為老人做檢查。此后,他每天午飯后就跑來給老人檢查,經過3個月不間斷治療,病人病情終於好轉。治療過程中,高寶華沒收一分錢。
12年間,醫院共為患者減免手術費604萬元,連續10年為新陽鄉順山小學解決冬季取暖煤問題,為災區18名大學生捐款助學,定期為全縣老干部、勞動模范、千名教師做免費體檢,累計捐款達20萬元。
高寶華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
161 黃小清
黃小清,女,漢族,1969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家電網三明市清流縣供電公司余朋供電所職工。
24年來,黃小清收養了20多位孤寡流浪老人,以“親閨女”身份為老人送終,即使丈夫意外身故也不離不棄,被譽為“幸福養老院的守望者”。
1991年冬,黃小清夫婦到鄉政府辦事,正巧碰上兩位衣著破舊、步履蹣跚的孤寡老人來領補助,憐憫之心油然而生,隨即向鄉裡提出想贍養那些孤寡老人。不久,他們用鄉裡騰出的閑置舊房辦起了幸福敬老院。第二年開春,簡單而溫馨的敬老院迎來了首批5位孤寡老人。每天下班后,黃小清就到敬老院給老人打掃房間、做飯、洗衣服、陪老人聊天。碰到老人生病,夫妻倆就輪流看護。24年來,她先后為16位老人送終。每一次,黃小清都會以“女兒”的身份為老人擦淨身子,換好壽衣,送行安葬。
1993年,丈夫經營的企業倒閉,全家生活陷入窘境。黃小清一家節衣縮食,甚至向親朋好友借錢,以渡過難關。即便如此艱難,老人們的生活標准一點也沒降。
慢慢地,舊的敬老院變成了危房。2011年,黃小清夫婦決定拿出自家的空地和十幾萬元的積蓄新蓋一幢敬老院。就在大家躊躇滿志准備大干一場時,丈夫陳誠文不幸遭遇車禍身亡,黃小清不僅要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還得面對一大攤子事。在單位同事、朋友、鄰居們的幫助下,幸福敬老院終於落成並投入使用。如今,很多人都被黃小清的執著所感動,紛紛加入到愛老助困中來。
黃小清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2 黃桂提
黃桂提,男,漢族,1972年6月生,海南創新書店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桂提堅持16年熱心公益事業,累計捐款捐物3000多萬元,資助3000多名大中小學生及一大批困難群眾。
10多年來,他支持海南教育事業、希望工程事業,精心呵護莘莘學子成長成才﹔關愛失學少年、貧困大學生等弱勢群體,累計捐款250多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500多名,創造了支持海南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個人捐款最多、資助貧困大學生最多的紀錄。為了支持海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2006年,他向海南師范大學捐款50萬元,設立“為人師表獎”,獎勵為海南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師。2008年,他捐款20萬元,為海南瓊中鄉村小學捐建教學樓。他分別向海南海口、萬寧、屯昌等9個市縣教育基金會捐款800多萬元。
為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2012年9月,黃桂提向海口市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2013年,他投入100萬元在海南主要媒體刊發大篇幅公益廣告,致力於提高婦女、兒童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免受家庭暴力的傷害。他捐款49萬元,幫助保亭縣報什村村民喝上了干淨水﹔捐款70萬元援建廣東城中中學多媒體教室,捐助價值100萬元教學設備及報刊給新疆、河南、廣西、河北、貴州等地區。
黃桂提榮獲全國青年創業提名獎、全國民族青年團結進步獎、海南省道德模范、海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63 盛春德
盛春德,男,漢族,1938年9月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閆家鎮大張家村村民。
大張家村地處偏遠,通村通鄉路經常出現雪阻和淤泥堵塞等問題,村民出行不便。他義務修護村路,早出晚歸,不論冬夏,一干就是30多年,總計步行2.2萬多公裡,運送土方近2.5萬立方米,被當地群眾稱為“村路愚公”。
1962年春,24歲的他隨父母來到黑龍江省樺南縣閆家公社大張家村第二生產隊安家落戶。村裡的公路,在冬季出現雪阻、夏季涵洞淤泥堵塞是常事兒,嚴重影響村民出行。44歲那年,他決定義務修橋補路,從此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到15公裡外的修路點,一鎬一鎬刨、一鍬一鍬挖、一筐一筐擔,一干就是一整天。
從縣城通往公心集村的車輛大約每十幾分鐘就有一趟,每年入冬以后道路經常被雪阻,為了讓過往車輛節時省油,盛春德堅持每天清理這個路段。2011年春節期間,他凌晨兩點“開戰”,每隔30米挖一個錯車位,苦干六天三夜,硬是挖出了6個錯車位,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極大方便。每年開春季節,白天冰雪開化,晚上就會結冰,起早駕車的司機如履薄冰,而校車走在這樣的路上更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這個時節,他凌晨兩點起床,推起獨輪小車趕到現場清理路面。等校車通過時,路面的冰雪早已被清理干淨。
38年來,大張家村附近一條條平整的村路,記錄了盛春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勞作和艱辛。附近15個村屯的村民也因為他的默默付出,方便了出行,得到了實惠。
盛春德榮登“中國好人榜”。
164 康洪寶
康洪寶,男,漢族,1977年12月生,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盞西鎮中心小學德育主任。
16年任教期間,康洪寶為學生慷慨解囊,用微薄收入幫助孩子們﹔建“青愛小屋”、組“公益聯盟”,帶動更多人獻愛心、做好事,給更多人帶來希望和溫暖。
1999年,康洪寶在盈江縣普關小學任教,剛上任就碰到學生生病沒錢,每月隻有600元工資,他仍出手相助﹔學校沒有教材、生活費他及時墊資,高時一個月就墊300多元。
貧困地區需要資助的人太多了,康洪寶感到個人力量非常有限,隻有依靠社會才能幫助更多人。於是,在2012年8月,康洪寶通過大盈江公益慈善組織平台向其他公益組織提出資助申請,當年9月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就為盞西30名孤兒爭取到每人500元的特困補助。2012年8月,在大盈江公益慈善協會的支持下,他向北京青愛辦申請建立盈江“000288號青愛小屋”,以這個平台發動和結盟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來獻愛心。當年11月,康洪寶為3個村60個嚴重貧困的家庭爭取到救助﹔為2個鎮爭取到盈江地震災區少數民族貧困村寨老人幫扶示范項目。
康洪寶加入全國80多個公益群,通過網絡、QQ、微信發布慈善信息,得到北京仁愛、北京青愛辦、福建佰福林、盈江儒林公司等多家基金會的幫助。截至2015年5月,康洪寶共籌到資金40多萬元,使140多名貧困生受益,募集愛心物資20批次,受惠學生4000多人次。2015年3月,康洪寶發起成立盈江縣民間公益聯盟。
康洪寶榮登“中國好人榜”。
165 董永才
董永才,男,漢族,1949年3月生,重慶市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村民。
他收養聾啞走失老太太,而且父子接力義務贍養10年,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2003年11月26日清晨,通城鎮清泉村,時年54歲的村民董永才推開房門,在自家院壩內看見一位步履蹣跚、衣衫襤褸的老奶奶。上前詢問后,董永才發現這是一位從家中走失且右眼失明的聾啞老人。他頓時心生憐憫,立即將她迎進家中,悉心照料。盡管董永才家中並不富裕,但全家人不忍心看到老人繼續流浪、挨凍受餓,商量后決定先將老人收留下來,再慢慢幫其尋找家人。就這樣,老人在董家住了下來。從此,董永才就帶著家人承擔起了照料老人日常生活的重任,他們始終把老人當成是自家親人。
4年后,為照料患病住院的妻子,董永才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兒子董興樹,將贍養老人的愛心接力棒傳給了兒子。返鄉后的董興樹靠開車送貨維持生計,他每次出門都不忘幫老人打聽家人的消息,幫她實現尋親願望。一晃10年過去了,董興樹跑遍了巫溪及鄰近各地,卻始終杳無音訊。董興樹最后決定把老人的戶口落到自家,使老人成了名副其實的董家人。2013年底,巫溪電視台播出了董永才贍養走失聾啞老人的事跡,老人的兒子看到報道后立即與董家取得聯系,並確認老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母親張明芝,老人終於與家人團聚。
面對親戚鄰裡的稱贊和媒體的追問,董永才說,助人為樂是人之常情,董家人從上一輩起就是孝順賢惠的,這一代、下一代也要做好事、做好人。
董永才榮獲重慶好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6 董貴生
董貴生,男,漢族,1963年1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蘇坡鄉黃土村九組村民。
退伍后,替27位犧牲戰友盡孝28年,董貴生用盡全部積蓄,付出全部精力,是戰友父母的“好兒子”。
1981年冬天,18歲的董貴生是陸軍某師特務連偵察排一班的班長。他和戰友們每天都面對著生死考驗,在並肩作戰中結下了深情厚誼。戰后,董貴生接到一個徹底改變他一生的任務:送達戰友遺物和陣亡通知書。帶著陣亡通知書,董貴生走進一個又一個烈士的家庭。面對同樣撕心裂肺的傷痛,想起與戰友的深情厚誼,董貴生暗下決定:替陣亡戰友盡孝。
28年中,董貴生成了27位犧牲戰友爸媽共同的兒子,每逢春節,他都將“爸爸媽媽們”接到家中團聚,讓他們感受到兒子的孝心和家人團圓的親情﹔清明節前夕,他總要帶上“爸爸媽媽們”到雲南看望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建軍節,他都要與“爸爸媽媽們”一起參加慶祝活動,同敘親情……
1996年,董貴生創辦“聽濤園俱樂部”,專門為犧牲的戰友設置紀念堂。19年來,董貴生每天都會准時奏響嘹亮的軍號、軍歌,為戰友上香、行禮。多年來,“聽濤園俱樂部”的收入幾乎全部用於照顧“爸爸媽媽們”。
28年來,董貴生照顧“爸爸媽媽們”的足跡遍及四川、雲南、重慶等地。烈士楊模山與董貴生是老鄉,楊模山父母年邁體弱,董貴生經常幫助他們料理生活。楊爸爸去世后,董貴生更是精心照顧著楊媽媽, 房子破舊漏雨,董貴生就在鎮上為她租房子﹔2015年1月和4月,楊媽媽先后兩次食物中毒,都是董貴生及時發現並將她送到醫院搶救過來。
董貴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7 蔡美岐
蔡美岐,女,漢族,1952年5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渝中區第一建筑公司退休職工。
她是一位視力殘疾的好大姐,自強不息學醫術,15年義診兩萬多人次,組建“愛之光”志願服務隊開展義診,組建“特殊旅行團”帶領盲人“看”世界。
蔡美岐克服右眼先天失明、左眼視力微弱的困難,自學獲得了中醫主治醫師職稱和保健按摩中級証書,此后,她十幾年如一日為社區群眾義診,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巷子醫生”。她生活的石板坡社區處於一個巨大的坡地上,群眾出門就醫十分不便,蔡美岐常年背著藥箱穿梭在小巷間,送醫上門,照顧患病老人,為殘障人士提供醫療服務,並向盲人朋友免費傳授按摩技藝。93歲的田景秀老人因患病毒性濕疹,每天都需要對病灶進行局部護理,但因老人住在一棟舊式住宅的頂層,出門很不方便,蔡美岐得知后立刻答應了下來。此后,她每天背著大藥箱,爬上300多級台階上門為老人家護理病灶,一天也沒有耽擱,直到老人痊愈。2000年以來,她共為兩萬多名群眾提供了醫療服務。
蔡美岐了解到許多盲人朋友都有“出去走走”的夢想,就決定幫助他們實現這一心願。在多次聯系旅行社未果后,她決定自己動手,組織“盲人旅行團”,旅行途中,她親自帶隊,熱情照顧每一位團員,從2008年至今,先后帶領了300余名盲人完成了夢想之旅。蔡美岐還成立了由60多位盲人組成的“愛之光”志願服務隊,以志願者的身份,為農民工、環衛工人、空巢老人按摩診療,累計服務群眾千余人次。
蔡美岐榮獲“十一五”全國殘聯專門協會工作優秀個人、重慶市道德模范、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
168 嘎羅
嘎羅,男,藏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中學校長。
注重師德、愛生如子,善幫樂帶、扶貧幫弱,建立“貧困學生檔案”資助30余名學生完成學業﹔經常利用自己所學所長,熱心幫助職工和周邊農牧民,被稱為“愛心教師”。
1995年7月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他先后資助30余名學生完成學業,金額達10萬余元。工作之余,他經常翻山越嶺,步行數公裡家訪,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建立“貧困學生檔案”。一次,當他得知一個學生考上青海師范大學卻上不起學時,立即步行15公裡,趕到學生家中,把2000元錢交到學生手上。2005年至2008年期間,他從雲南、四川等貧困地區招收15名孤兒在鹽井中學就讀,自己出資給這些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日常用品,還給他們零用錢。
鹽井一直沒有閉路電視,都是靠衛星電視信號接收器接收電視信號,而且會調信號者寥寥無幾,嘎羅就是其中一個。不管是誰,一旦衛星接收出現問題,隻要一個電話,他都會及時趕到。有一次,他在給一位牧民調電視時,一蹲就是3個小時,因為大腦缺氧,暈倒在地。
嘎羅竭盡所能幫助他人。一次,正值秋收秋種季節,一戶人家隻剩下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家撥通了他的電話,他聞訊后,利用周末組織16名學生幫忙。17年裡,他共幫助過18戶人家播種、收割。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學心得介紹給其他教師,對新教師,他幾乎是全程協助。在他扶助下,5位教師成了教學骨干,8名班主任成了“班級管理能手”。
嘎羅榮獲西藏自治區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169 廖理純
廖理純,男,漢族,1965年10月生,無黨派人士,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副院長。
從成功企業家轉變為環保公益人士,廖理純投入資金上千萬元,帶領148批共5000人次志願者參與綠化封沙活動,在綠化沙丘的同時綠化人們的心靈。
廖理純24歲就成為聯想集團廣州分公司總經理,27歲創立北京晨拓集團。2005年,廖理純決心走公益綠化之路。2014年,他毅然“棄商從樹”,辭去董事長職務,全身心投入環保綠化事業。
渾善達克沙地是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北京85%的沙塵來自於這個方向。2011年5月1日,由廖理純帶隊的首批綠化志願者奔赴渾善達克沙地,開始了第一綠化基地的建設。2013年,他又在位於內蒙古高原上的河北省張北縣建立了第二綠化基地。這兩個綠化基地的總投資達到1200多萬元,幾乎全部來自廖理純的個人積蓄。
每年4月中旬到11月中旬,廖理純都在基地種樹。短短5年,廖理純帶領志願者們自己動手建立了隔離牛羊的圍欄,解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嘗試種植赤峰楊、新疆楊、樟子鬆、油鬆等多類樹種,已經種植了100萬棵樹苗,可以綠化40000畝的沙地。
每一位綠化志願者去一趟基地,吃住行等費用人均450元,相當於雇用當地農民的4—5倍,勞動量卻不足后者1/4。即便如此,廖理純還是堅持用這種高成本模式來治沙。他希望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感受到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並讓更多志願者參與進來。綠化人心,這也是廖理純的公益行為背后更深遠的考量。
廖理純榮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北京榜樣等榮譽稱號。
170 熊寧
熊寧,女,漢族,1978年8月生,生前系陝西省兵器工業管理局家屬院居民。
熊寧把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每周到兒童福利院做義工,4次前往青海玉樹奉獻愛心,2008年3月在前往西寧做公益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去世。
大學畢業后,熊寧對公益事業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逐漸發展成為自己的理想。從2007年起,她堅持每周到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做義工,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節假日到福利院為孩子們發糖果、講故事、輔導功課、做飯洗澡。熊寧還經常和丈夫一起接孩子回家,帶他們出去玩。她總是說:“我要讓這些孩子享受到家的溫暖!”熊寧的愛讓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熊寧媽媽”。在她的感召下,周圍的許多朋友也紛紛加入到關愛孤殘兒童的志願服務活動中來。
一次去青海的旅游,讓熊寧和藏族同胞結下了深深的情緣。從青海回來以后,她深深地牽挂著那裡的孩子,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此后,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為當地貧困兒童捐款捐物、籌資助學,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2008年春節后,熊寧得知玉樹地區遭遇罕見雪災的消息,立即發動身邊朋友捐款捐物,還到多家企業開展募捐,跋涉顛簸兩天來到玉樹地區,給村民發放衣物、凍瘡藥等急需物品。3月10日,熊寧和同伴搭便車前往西寧商談助教事宜,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去世,年僅29歲。
熊寧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71 魏國升
魏國升,男,漢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朝陽市地稅局社保科科長。
他以雷鋒為榜樣,滿懷愛心、樂於助人,持續捐助貧困學生,擔任課外輔導老師,組建志願服務隊做公益,始終走在幫人助人的快樂道路上。
1989年參加工作至今的26年裡,魏國升每月都捐出部分工資給貧困學生,目前已累計捐款32萬余元,先后資助過176名中小學生、1名殘疾人大學生,幫扶過8位孤寡老人,協調有關部門為3戶困難農民建起400平方米住房,為13戶農民工義務討薪8萬多元。他積極引導企業接納聾啞學校的學生和殘疾人就業,至今幫助安排3275位殘疾人就業。2008年,他組建“魏國升志願者愛心服務隊”,目前已發展了一個總隊、27個支隊,志願者達3.5萬余人。幾年來,服務隊開展各類公益活動500余次,累計捐款120余萬元,拓展愛心基地4處,捐贈愛心圖書5600余冊,義務講課近5000課時。“魏國升志願者愛心服務隊”已經成為遼寧省朝陽市志願服務的重要力量和社會品牌。
聾啞男孩小李的母親患先天性心臟病,姐姐先天小腦癱瘓。2006年,小李考取職業技術學校后,因學費一籌莫展。魏國升承擔了他上學5年的全部費用,2012年畢業后,又幫他找到工作。2010年,魏國升被聘請為“遼寧省大學生思想教育課外輔導員”。他聯系大學生跟聾啞學校的殘疾學生結對子,為困難學生捐款,幫助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聯系就業單位……魏國升熱愛稅收事業,刻苦鑽研業務,創造的社保費征收辦法在全國推廣。
魏國升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