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試飛才意味著一切
國際航空界有一句名言:“設計一架飛機並不難,制造一架飛機也沒什麼了不起,而試驗它才是艱難無比。”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原院長沙長安說,事實上,試飛與設計、制造早已並列為航空工業三大支柱,試飛員正不同程度參與到新型飛機的研制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開始攻克空中加油難題。
是時,某海域海權益糾紛已起。有海外媒體評論,中國要維護某海域利益,能做的也僅僅是口頭抗議,因為中國飛機“腿短”,中途就會掉進大海。
憋著一口氣,常慶賢、湯連剛等試飛員埋頭攻關。
然而,激情並不能減少困難。要想在亞音速的轟油-6上為超音速殲擊機加油,將面臨對接、加油、脫離3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需要攻關的難題都數以百計……
3年后,試飛員駕駛殲-8戰機,按照3年來探索了數百遍的方案,在5000米高空緩慢地接近空中加油機,8米、6米、5米、4米…… 成功了!加受油機完美對接,並在保持狀態后安全脫離。從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這一核心技術的國家。
與空中加油技術一樣,空警-2000也是一項“爭氣工程”。
預警機是現代空戰的“千裡眼”“順風耳”,是不可或缺的空中指揮中樞。1986年6月,以色列在貝卡谷地大空戰中創造了0:72的戰績,預警機居功至偉。
本世紀初,空警-2000開始試飛。
改裝過的飛機氣動外形與原機差異太大,試飛困難重重。使命,再一次落到了從未飛過大運輸機的鄧友明、張海等試飛員肩上。
“雷達分扇區掃描”“降低余油飛行”“增大最大側風飛行”……試飛員和研究人員攻克了數不清的難關,窮盡了加快空警-2000研究進度的辦法。
5年后,空警-2000翱翔於共和國的天空。
相對於先進飛機定型的輝煌,航空發動機的研制卻多了些篳路藍縷的艱辛。
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明珠”的航空發動機,其研制風險遠遠高於試飛一種新型飛機。世界上能研制飛機的國家不少,但能開發航空發動機的隻有少數幾個國家。
1995年,包括張景亭、李中華、徐勇凌在內的8名試飛員,與科研人員一道沖擊這一制約中國航空工業騰飛的“瓶頸”。
鄒建國試飛過程中遭遇10多次空中停車險情,徐勇凌駕駛兩台發動機起火的飛機在300米高度跳傘……
摔斷肋骨的徐勇凌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對發動機試飛的風險有充分認識,但我們絕不會回避,因為中國航空工業隻能背水一戰。”
2001年9月9日,我國第一台完全自行設計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渦輪噴氣發動機誕生。
就在同一年,由畢紅軍擔任首席試飛員的“太行”發動機也開啟了試飛之路。從此,我國實現了從渦輪噴氣發動機到渦輪風扇發動機研制的跨越。
藍天作証。60多年來,一代代空軍試飛員始終牢記強軍報國使命,先后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200多項,獲得國家、軍隊和航空工業部門科技進步一等獎以上獎項30多項,為國家和軍隊掌握了一大批事關核心競爭力和戰斗力的尖端技術。
相關專題 |
· 空軍英雄試飛員群體先進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