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科研,一切為實戰
2002年,國產某新機01架試飛前,梁萬俊作為試飛小組成員在參加完品模、鐵鳥台及機上試驗后,感覺駕駛杆的橫向控制難操縱。職業習慣告訴他,在空中,飛行員操縱是否靈巧順手,直接影響飛行的質量,未來戰爭,戰機稍縱即逝,不順手的操縱很可能貽誤戰機,甚至給飛行員帶來災難。
梁萬俊多方查找資料,提出調整的可行性建議。工廠被他認真的工作態度折服,專門組織人員攻關。在多方求証和試驗基礎上,對駕駛杆進行了調整。事后証明,這個小小的改進,對改善飛機的操縱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時代的試飛員既是新機定型的鑒定者,又是新機性能的探索者,更是新機設計的參與者。“試飛員其實是在空中工作的工程師,參與科研是我們的責任。但緊盯實戰,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為戰友‘鑄利劍’、‘磨鋼刀’,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能夠時刻感受到梁萬俊對試飛的深刻感悟和對習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的思考。“作為試飛員,我們的頭腦中要時刻想著部隊飛行員的實戰需要。”
在某型新機人機界面測試過程中,梁萬俊和其他試飛員一起,嚴把簡捷、明了、易讀、准確等實戰標准。為達到最佳效果,他們和研究所、工廠人員一起,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反復試驗,多方征求意見,從部隊抽調飛行員進行測試,終於形成了一比較完善的方案。
但當他真正駕機試飛的時候,總感覺飛機操作起來有一點“肉”,飛機快速滾轉、快速建立過載、快速指向的反映總是慢那麼一點點,操作動作做完后,飛機的響應有一點滯后。他不放過任何一點缺陷,甚至一點點感覺不舒服的地方。那段時間,他甚至在下班開車回家的路上,還在體驗速度與拐彎半徑的關系。
對於飛機來說,其操縱性和抗擾動品質(平衡能力)是矛盾的。就像兩個敵人對射,出槍射擊速度越快,越能佔得先機,但平衡卻越難把握,越難瞄准射中對方。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搭配、達到最佳效果,他和研究所、工廠人員一起,反復試驗,直到調出最佳戰技指標。
“在試飛過程中,我們第一位考慮的,是部隊的使用,作戰是否方便。”梁萬俊說,“這很自然,就像已經融入我們骨骼、肌肉和神經的條件反射!”
飛行員作為空天作戰的主體力量,是國家重要的戰略人才資源。從飛行員中精挑細選的試飛員,更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梁萬俊,作為空軍試飛員隊伍的杰出代表,正在新時期的科研試飛歷程中,努力實踐著我們的強軍夢、強國夢。
來源:空軍政治部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