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文章,注重提升人生境界”
《文章選讀》集納了散文、評論、札記、雜感,甚至題詞、碑文、檄文。目錄看來似乎鬆散,但讀后的人卻普遍反應,文章與文章之間有一種奇妙的內在緊密感。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偏好。有的作者我選了好幾篇,比如馮友蘭先生的,傅雷先生的﹔有的主題就一連出現兩篇,比如紀念徐志摩的。其實我只是按我這個標准來,簡潔、干淨、明白、通暢、有思想、有學養、有情趣。符合這個標准的,我就會多選。”
在葉朗看來,文風背后是思想和學養,思想和學養背后是人生境界。學會寫文章,是“術”的層面,但感受這些作者們“籠罩百家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高遠平和的精神”,卻是在日臻於“道”。
文選中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有被黑體標注出的關鍵句子,每篇文末都有葉朗的點評。有讀者向本報記者反饋,這些點評亦有“大家寫小文”的意思,和選讀的文章“一樣精彩”。
在人物回憶《鄧稼先》一文中,作者楊振寧寫給鄧稼先夫人許鹿希的悼念信被葉朗用黑體圈出,其中有一句是:“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裡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隻有真正永恆的才是有價值的。”
這種從歷史角度看待人生的寬闊胸懷讓葉朗深為感動。“讀楊振寧這篇文章,隻覺得眼前一片光華燦爛。”
葉朗的點評更像要與讀者共同含英咀華,分享對這種氣象與境界的體驗。文選中那些已經為讀者耳熟能詳的名篇,正因為這樣的點評而有了新的角度、新的意涵。
在點評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時,葉朗的第一稿寫了幾百字。“我早年研究過梁啟超,他的創作背景、他的文章風格、他的文體革命、后人對此文的評價,要說的話太多了。”但幾經斟酌后,出現在書中的點評隻剩下了一句話——
“有長江大河一瀉千裡之勢。”
“文章本身已經氣象充沛。點評一句話,只是希望將讀者帶回到文章的情境中去。”葉朗說。
“學會寫文章,注重提升人生境界。”那些歷史深處的回響,宇宙高處的觀照,就隱藏在這些文章的字裡行間。
葉朗說:“要讓我們的年輕人,把眼光朝向這些大思想家、大藝術家、大學者,追尋他們高遠的精神境界。”(記者 劉文嘉 徐丹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