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有思想 有學養 有情趣——美學家葉朗談文風

2013年03月01日14:0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平和,不要火躁”

愛因斯坦宏文無數,但《文章選讀》選擇的卻是他對各種來信的答復。

這些信有的是向他詢問哲學、科學和人生的,有的僅僅是希望他能“勉勵自己兒子幾句”或為某雜志寫段“格言”。“他都回信,而且字字推敲,絕不敷衍。”葉朗說。

那些短短的回信所涉及的科學、宗教、藝術見解高屋建瓴。但葉朗選文還有一個重要的著眼點,是愛因斯坦回信時溫柔敦厚、彬彬有禮的姿態。在文末的點評中,他寫道,愛因斯坦的“開闊、善良、溫厚、光明、純淨”和那種“武斷、驕橫、偏狹、刻薄的所謂‘名人風度’真有天壤之別”。

他希望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能看到這樣的文章,而不是被某些媒體和讀物的暴戾和浮躁所污染。真正的好文章,尤其是學術文章,應該有這種平心靜氣的氣度。

在媒體和網絡上,因理論分歧而導致的“掐架”隨處可見。批評方常常將觀點爭辯變成諷刺、謾罵和人身攻擊,被批評方則往往沾火就著,容不得一點異議和評論。

“論戰當然是正常的,但要扣住問題本身,要講道理。真正的道理都不需要諷刺謾罵。”葉朗說,“在‘文革’時代,有的報紙社論都能寫出‘蘇修混蛋們’這樣的罵人話。正是那個時代,把整個民族的文化品格都降低了。”

平心靜氣的文風,自是一份理性、一份涵養。隻有這樣的文章“令人讀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謙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

“平和,不要火躁。”葉朗說。

“低俗可以有市場,但不能登上國家舞台”

文風不僅指遣詞造句,藝術形式亦是一種廣義的文風。幾十年來葉朗推進美育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古典文化走進現代,讓高雅藝術走近大眾。

葉朗深知,市場化的時代,文化產品的產出亦要遵循供求關系。“在西方國家,低俗的藝術在歌廳當然可以有市場,但在他們那裡也不能登上國家舞台。”他說:“比如,有一些明顯在嘲弄弱勢群體、嘲弄殘疾人或無病呻吟的節目,怎麼能放到國家舞台上向世界展示呢?”

作為美學學者,葉朗並不主張違背市場規律,人為阻止多樣化的文化產品供給。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須要動用國家的力量,保持和推廣經典、高雅的文化品位。

2005年,滿大街都在放周杰倫的《七裡香》,公共場所都是《超級女聲》選秀的畫面。葉朗和台灣作家白先勇卻將昆曲《牡丹亭》帶進北大,唱腔唱詞頓時在青年學子中“姹紫嫣紅開遍”。大學生們說:“現在北大隻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牡丹亭》的,一種是沒有看過《牡丹亭》的。”“昆曲熱”從那一年開始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除昆曲外,10年來,葉朗還努力推動將眾多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高雅藝術引進大學校園,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思。

“我深深感覺到,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和傳統的藝術經典的心是相通的,這是一種沸騰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葉朗感慨,媒體和社會必須給高雅藝術以平台,讓年輕人見識經典文化的格調與品位。

隻不過,對經典文化的推廣,不能完全仰仗所謂的“文化明星”“文化偶像”。“就工作性質而言,文化明星,包羅一切的‘文化學者’,他們的工作可能有助於推動經典走近大眾。但做這樣的工作應該對中國文化有敬畏之心。有的人現在什麼都講,體育、唱歌、電影、戲曲、文學,碰到任何問題,甚至國際問題,他們都能以專家身份說上一通。面越來越寬,口氣越來越大,很多沒有研究過的東西都敢下論斷。”

在葉朗看來,一個人學問上的特長和特點,換個角度看也就是一個人的局限性,“最好在自己的局限的范圍之內、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內發言。不要對什麼都以專家身份發表意見,因為超出一定的范圍,你就不是專家了。更不要隨便下結論。”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