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全力辦好“兩件大事”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斗

——在傳達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 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袁純清
2012年12月26日17: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開創全省轉型跨越發展新局面

近年來,全省干部群眾積極探求山西科學發展規律,著力解決發展不足、結構不優兩個突出問題,發展視野不斷拓寬,發展思路不斷完善,想大發展、謀大發展、干大發展,形成齊心協力謀轉型、促跨越的濃厚氛圍,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一是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全省GDP突破萬億元,人均GDP達到4949美元。二是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有效推進,基礎設施發生歷史性改觀,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轉型項目成為投資重點和發展亮點,支柱產業呈現多元化態勢。三是摘掉了礦難頻發、污染嚴重的帽子,煤炭百萬噸死亡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人居環境明顯好轉,山西整體形象顯著改善,形成了良好發展條件和氛圍。四是城鄉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五是各級領導班子團結和諧、務實奮進、活力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煥發出新的精氣神,全省呈現加快轉型、爭先發展,政通人和、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實踐証明,省第十次黨代表大會作出的辦好“兩件大事”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取得的成效是明顯的,是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的。

目前,山西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轉型跨越處於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更加堅定,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更加自覺,在推進轉型跨越發展上更加有效。

第一,扎實推進全面轉型、深度轉型,在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報告指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我們要正確處理地下與地上、煤與非煤、速度與質量、轉型與跨越之間的關系,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促進“四化”共融互動,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一要通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以新興產業為先導,推動科技和資本在更高層次的融合互動,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新興產業的比重和核心競爭力。以傳統產業為基礎,抓好兼並重組和技術改造兩個關鍵環節,推進焦化、冶金、電力、建材等行業整合重組,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和技術,拓展和延伸資源循環產業鏈,在效益高點和價值高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促進產業產品提檔升級,促進高碳產業低碳發展,實現資源和廢水廢氣廢渣循環利用,企業、園區、產業、社區、城市、社會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傳統產業循環率和原材料深加工率。二要通過抓好實體經濟,進一步發揮發展優勢。報告指出,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培育“旗艦”企業,加快推進“雙千億”、“雙五百億”、“雙百億”工程,以資產和股權為紐帶,推動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以及軍地融合式發展,鼓勵主營業務突出、規模效益明顯、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進軍世界500強。要實施“小巨人”提升工程,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落實信貸支持以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型企業快速成長。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營企業開放,使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相得益彰。三要通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發揮互動優勢。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圍繞農民收入翻番目標,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鞏固領導干部下鄉住村包村增收活動成果,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以太原晉中同城化、上黨城市群、百裡汾河新型經濟帶以及孝(義)汾(陽)平(遙)介(休)靈(石)等城市群為抓手,加快實施“一核一圈三群”總體戰略,把太原都市圈打造成為中部地區重要增長極,深入實施規劃編制、新區示范、舊區提質、百鎮建設、城鄉清潔、宜居城市創建等工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要加大統籌城鄉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四要通過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發揮競爭優勢。著眼於構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重點抓住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突破一批重大技術,轉化一批技術成果,推出一批示范工程,以技術突破帶動產業水平整體躍升,推動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

第二,發揚艱苦奮斗的拼勁,在提高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和速度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鮮明亮點,又是全國人民的最大心願。初步測算,2011年我省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78.4%,比2010年提高3.1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增幅較大、較快的一年,但與全國相比還落后4.8個百分點,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大的努力,實現經濟總量有新提升、產業發展有新體系、區域發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會管理有新作為、生態環保有新局面、發展環境有新氣象,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要加快趕上全國全面小康建設平均水平。抓住國家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扶持力度,支持這些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戰略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更大的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發展條件。要凝聚全省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每年追趕一個百分點,力爭到2016年有一批市縣實現全面小康,全省總體實現程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二要下功夫補齊發展短板。在全面小康社會的評價體系中,我省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指標相對較低。要依據報告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加大對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財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重點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降低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下功夫。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研究制約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工作和政策措施,把自身短板補起來,促進各項指標均衡較快增長。三要切實抓好改善民生這一核心任務。全面小康既是一項發展工程,更是一項民生事業。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各項惠民措施,著力解決生存型、發展型、保障型、安全型等各類問題,重點抓好農民收入翻番、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事業,大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