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與民族偉業風雨同舟

中鐵建工集團:建筑銘刻歷史 創新打造未來

2012年12月10日09: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北京南站。 資料圖片

  照片無言,卻訴說著艱辛與輝煌。獎杯不語,卻見証了成就與榮耀。

  行走在中鐵建工集團的企業展廳裡,你會被那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所吸引,會被那一座座閃光的獎杯所震撼——

  他們風餐露宿、四海為家,先后承建北京站、拉薩站、北京南站等鐵路客運站房103座,被譽為“中國鐵路站房建設王牌軍”﹔

  他們適應市場、搶抓機遇,堅持綠色低碳理念,打造建筑全產業鏈,“諾德”房地產品牌已遍布國內一二線城市,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改善環境、創造幸福”的企業承諾﹔

  他們勇於開拓、穩步推進,海外經營布局已覆蓋亞、歐、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被坦桑尼亞總理稱為“永遠值得信賴的朋友”﹔

  他們挑戰極限,追求卓越,連續11次隨中國科考隊出征南極,建設長城站、中山站,被譽為極地“鋼人鐵馬”﹔

  他們牢記使命、甘於奉獻,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災后重建現場,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身影和勤勞的汗水,也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尊重和贊譽。

  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中鐵建工人,“誠信、執行、創新”是他們永恆的品質,“敢為人先,永爭一流”是他們不懈的追求。

  從“共和國七項第一”到“找米下鍋”

  迎難而上,率先走向市場的“探路者”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新中國鐵路建設者到率先走向市場的“探路者”,中鐵建工集團前進的每一步,都與共和國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戰爭給民族工業帶來的巨大損傷讓新中國的造血功能亟待恢復,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從車站、軌枕廠到機車車輛廠的建設都成為振興工業刻不容緩的基本建設工程。

  在這種形勢下,鐵道部建廠局(中鐵建工集團的前身)應運而生。這支1953年成立的建設隊伍,職工分別來自鐵路設計單位、運營單位和施工單位。作為先遣兵,他們在沒有路的地方踏出路來,建設了一座座為中國鐵路輸送“血液”的大型工廠。

  作為首都的門戶,北京站於1959年2月開工,同年9月10日竣工。僅僅7個多月時間,建廠局就建成了這座總建筑面積153672平方米、體現當時國內最高建筑水平的鐵路站房大樓。驗收組經過縝密檢查,給出了“工程宏偉、堅固適用、功能先進、質量良好”高度評價。如今,北京站經歷了50多年的風雨,特別是隨著最近十幾年來旅客數量的大幅增加,站房在超負荷數倍運量的情況下運營,依然能保持設施完好無損,滿足使用要求,透出施工質量的堅實與完美。

  正是在這種求精、求實、高速度的建設理念指導下,中鐵建工第一代建設者完成了共和國初創時期的一系列重大鐵路站房、廠房的建設施工任務。他們設計建造了新中國第一座枕木防腐工廠(漢陽)、車輛修理廠(西安)、機車車輛廠(成都)、內燃機車廠(資陽)、鋼筋混凝土軌枕工藝生產線(豐台橋梁廠),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火車站(北京火車站),援建了第一座國外火車站(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火車站)。“共和國七項第一”的驕人成績至今為人稱道。

  時光轉入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在全國吹響。“當時,隨著鐵路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和指令性計劃的逐漸減少,鐵路施工單位的基建任務已不能滿足鐵路施工單位的生存需要。是因循守舊得過且過,還是勇敢嘗試改革?中鐵建工的前輩們選擇了后者。”中鐵建工集團董事長劉榮耀說。

  “20世紀80年代,我們面臨著市場份額減少、工程任務量不足、員工收入下降等諸多困難,企業走到了發展與變革的十字路口。”談到當時所面臨的困境,時任鐵道部建廠局深圳分處處長、現已是耄耋之年的姜丕強感慨地說,“當時企業率先走向市場,面臨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大家要不是有一股子闖勁,企業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發展。”

  迎難而上,敢為人先,鐵道部建廠工程局主動出擊謀發展,成為當時中國鐵路工程系統率先走向地方建筑市場的“探路者”。

  這是一段艱難的陣痛期,習慣了鐵路工程建設的中鐵建工人嘗到了初涉市場的艱難。他們首先從傳統的工業廠房、站房向民用建筑市場轉軌,提出了“三高”的轉型目標,即通過參與招投標,進軍高層、高級裝修、高度機械化領域。在當時,全國超過百米的高層僅20座,他們承建了高達112米的北京亮馬河大廈並獲得了全國首批魯班獎工程稱號。這也為日后承攬高層建筑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儲備了人才。

  當“找米下鍋”成為當時所有國有施工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立足點的選擇成為昭示施工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環節。當時,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是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鎮,也是眾多施工企業矚目的焦點。鐵道部建廠局毅然決定:“進軍深圳!”

  很快,鐵道部建廠局承擔了建設深圳鐵路新客站建設任務。這是一座為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和香港回歸,配合深圳特區整體建設,充分發揮深圳特區“窗口”作用的現代化大型新客站。站房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復雜,裝飾標准高,再加上施工場地狹窄,交通運輸繁忙,施工難度極大。中鐵建工實行項目法施工管理,精兵強將雲集深圳站,工程於1990年6月26日全面展開,1991年10月12日竣工,僅用時一年零四個月。1992年,新客站站房工程獲深圳市質量評比第一名,1993年先后榮獲建設部優質樣板工程和建筑業最高獎魯班獎。初戰告捷,深圳特區的這一窗口工程,為中鐵建工集團樹立了建筑鐵軍形象,也為在深圳地區打開市場奠定了基礎。此后在深圳一系列的非鐵路工程的承接,得益於中鐵建工人在深圳樹立的“深圳速度”,得益於他們的扎實行動所呈獻給深圳市民的建筑品牌。

  如今,在深圳街心公園,有一座等身建設者雕像時常會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雕像的原型是中鐵建工集團員工魏振(現任玉樹抗震救災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當時他在深圳建筑工地還是一名工程技術人員。這座雕像便是中鐵建工人在深圳建功立業的象征。

  深圳是一個縮影——不失時機地搶佔新開工的鐵路項目,同時迅速擴展路外市場。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中鐵建工集團在國內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布局日漸合理,逐步形成了華北、華南、華東、西南、西北、中南、東北等七大核心區域,進而覆蓋全國的經營格局。

(責編:李晨陽、權娟)


相關專題
· 國企黨建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