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與民族偉業風雨同舟

中鐵建工集團:建筑銘刻歷史 創新打造未來

2012年12月10日09: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南極冰川到雪域高原

  文化支撐,鑄就責任國企

  2012年11月5日上午,廣州南沙碼頭內人潮涌動,旌旗獵獵。在領導、戰友和親人們的歡呼聲中,中鐵建工集團20名勇士登上中國南極科考船“雪龍”號,跟隨中國第二十九次南極科考隊第十一次出征南極。此次出征南極,中鐵建工集團勇士肩負著建設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設”內陸站后勤保障系統建設任務,主要包括越冬宿舍樓和主發電棟工程。

  平均年齡25歲的青年突擊隊隊員身著繡有鮮艷國旗的南極科考隊服,個個英姿勃發。突擊隊長羅煌勛代表大家鏗鏘表態:“一定不會辜負國家和人民的囑托,一切為了祖國南極科考。保証完成任務!”錚錚誓言響徹雲霄,在海面上久久回蕩。

  從2002年到2012年,中鐵建工集團連續11次出征南極,參加南極科考基地建設,相繼建設了長城站和中山站。自從參加南極科考建設以來,中鐵建工集團高度重視,科學謀劃,抽調集團公司的精兵強將組成了一支被外界稱為“鋼人鐵馬”的超強隊伍,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攻堅克難,奮勇拼搏,譜寫了中國南極科考建設的傳奇。

  中鐵建工集團勇士在南極的卓越表現,不僅為中鐵建工集團贏得了光榮,更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寫給中鐵領導的信中說:“你們要為擁有南極項目部這樣一支隊伍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為中鐵建工爭了光,為中國中鐵爭了光,為祖國和人民爭了光”。也正是因為中鐵建工勇士為中山站的修建做出的重要貢獻,中國第二十四次南極科考隊黨委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中山站停機坪以“中國中鐵”命名。

  “經過60年的不斷發展和幾代中鐵建工人的薪火傳承,中鐵建工集團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財富,積澱了底蘊深厚的企業文化。”中鐵建工集團黨委書記崔寶華說,“這種文化優勢與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形成合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兩大驅動力。中鐵建工人憑借著這種‘敢為人先,永爭一流’的大無畏精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永葆創新發展的活力。”

  從中鐵建工集團成立伊始,他們就把企業發展與民族偉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中鐵建工集團總是不講困難,挺身而出,完成了大量急、難、險、重的工程。青藏鐵路32標段工程從達瓊果站到拉薩站,總建筑面積是16萬平方米,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60%,面對多年凍土,生態脆弱等世界級難題的嚴峻考驗,中鐵建工集團員工發揚“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在“世界屋脊”鑄就一座豐碑。

  被稱為“虎膽指揮長”的段永傳,敢抓善管,沖破“禁區”,科學組織了5000余人參加的冬季施工大會戰。中鐵建工集團青藏鐵路32標段所有參建員工以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嚴、緊、細、實的工作作風,冒嚴寒、頂風雪,戰缺氧、斗凍土,攻克高寒缺氧、高原凍土、生態脆弱等多項技術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32標段特別是拉薩火車站的建設,確保了全線試運營目標的順利實現。施工過程中,他們還推行不同民族的員工同學習、同勞動、同管理、同生活、同報酬的“五同”管理,營造了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危難時刻顯身手。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彰顯國企的責任擔當,是中鐵建工義不容辭的使命。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鐵建工集團3000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集結唐山,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修建好機務段和鐵路醫院等設施,贏得了廣泛贊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中鐵建工集團立即抽調精兵強將奔赴災區,搭建移動救災板房4000余座,榮獲“抗震救災先進單位”稱號。在德陽援建過程中,他們幫助羅江縣中小學率先遷址,受到了各級領導贊揚。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大地震,中鐵建工集團代表中國中鐵作為參建援建的4家央企之一奔赴災區,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他們迎難而上,敢於挑戰,甘於奉獻,高揚“勇於跨越,追求卓越”的中鐵精神,挑戰極限,永爭一流,確保了“開工必先,全程領先”,實現了“大干三年,讓玉樹跨越二十年”的援建目標。

  目前,中鐵建工仍有3000余名員工在玉樹堅守。“一切為了援建,一切為了百姓早日住進新居”,是每一名援建者的信條。今年38歲的羊東昌,是中鐵建工西南公司玉樹項目部副經理,長期在高原工作,到玉樹后他負責4個項目。今年他妻子生孩子,當他趕到家四五個小時后,他的雙胞胎兒子就出世了。但他在家僅呆了8天,便又匆匆趕回工地。

  在玉樹,聶成玉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42歲的副指揮長,高級工程師,在玉樹工地一干就是3年。3年來,他克服高原缺氧引起的高血壓、頭痛失眠、大把脫發等身體不適帶來的種種困難,晝夜穿梭在工地。他母親病重時,工程正急,現場離不開,未能見上老母親最后一面,他隻好淚洒高原,在繁忙的工地遙祭母親。他對玉樹人民的愛心,感動了大家。被推舉為“玉樹好人”和“青海好人”。

  “從這些看似‘無情’的員工身上,恰恰體現了他們對玉樹人民無私的真情。這也是我們中鐵建工的文化優勢所在,正是這種文化優勢,使中鐵建工集團這支隊伍始終具有為國家和民族創新發展貢獻力量的崇高使命感。”崔寶華說。

  當我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展廳時,展廳內的員工笑臉牆展示著中鐵建工員工們自信、喜悅的神情,我們有理由相信,靠建筑銘刻歷史的中鐵建工集團,一定會在不斷創新中打造更加輝煌的未來!(記者 田 豐 戴榮裡)

(責編:李晨陽、權娟)


相關專題
· 國企黨建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