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校训雷同,缺失的是什么?

2013年03月06日09:1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你还记得母校的校训吗?

你是不是对这样的校训特别眼熟?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乍一看,你或许以为粗心的学生写错了顺序,但实际上,这些差不多的校训分别出自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

“求实”“创新”“团结”……这些经常出现在校训中的“高频词”,最近也被网友评选为“通用校训万金油”。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还有在校工作七年的教师不知所在学校的校训。而在这些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一时间,“同质化”“摆设式”成为不少网友对于校训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精神、治学思路的指责。

校训怎能“生憋”

“别说毕业了,在校时也记不住校训。不过闭着眼我也能想出来,勤奋、求实、创新、爱国……就那几个词,没什么新意。”毕业才四年,说起校训,王岩一脸漠然。

王岩毕业于兰州一所二本院校,想不起来的校训,比他自己还晚“入学”一年。

“大约是2005年,不知学校是为了迎接评估还是换了领导,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过校训意见,备选方案不是四词八字,就是两词八字。”王岩因为是班干部,还稀里糊涂地在网上“随便投了一票”,可更多的同学却“连关注都没关注”。“师兄师姐说,2003年也征集过一次,两年不到就又换了。不管是拍脑袋想的,还是大动干戈投的,纯粹瞎折腾。”

朱晓是一名跑教育口的老记者。2006年高校评估季前后,他突然觉得不少过去没有或是不重视校训的学校开始在这上面大做文章,“‘选’的校训大多掺杂求实、创新等时髦词,却一点看不出创新和特色”。

对这些“没新意”的应景校训,网友总结了几大出处,“就是‘生憋’。要么‘寻章摘句老雕虫’,到古老经典里去找;再或者‘征文启事’,由领导凭其偏好打钩。看似句式工整、形式优美、词义明快、朗朗上口,却缺乏历史的厚重,情感的亲切,故事的精彩,榜样的激励。”

“一提大学文化建设,各校校训就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还有的学校像割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换起来没完。”在王岩看来,如此“应景”的校训被遗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实在太干了”。

“细想,也并非校训干瘪这么简单。”朱晓一直念念不忘采访时听到的故事,“战火燃烧的岁月里,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教导学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校训同理,说到底是大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看到校训、走进学校都不知你是哪个学校的人时,折射的是整个大学育人理念、治学思路的盲从与迷失。”

校训要有“特色”

武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史专业,她的硕士论文,主题就是校训研究。

“好的校训绝不是‘憋’‘造’出来的,而是从内到外升发出来的。”在武薇看来,“生憋”的校训是“不懂自己历史、不知现时使命、不明未来去向”的简单拼凑。

武薇特别推崇南京大学校训中的“诚朴”精神。“南大的校训其实也一直在变。但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另一源头金陵大学的‘诚真勤仁’,大学风骨和治学理念特色一直不变。”

朱晓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全国高校从几百所增加到两千多所,但在他看来,迅速扩张的高校版图,丢失的也恰恰就是“特色”。“千篇一律的校训折射了千篇一律的办学路径。教育者对学生期望同质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学校有什么特点,高校的个性化、内涵式发展根本没有内生力。”

(责编:李晨阳、杨媚)


相关专题
· 学校党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