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新时代组织部长的榜样

——追记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

2018年04月02日13:4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新时代组织部长的榜样

他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不做太平官,做闯将;他公道正派,推荐干部大家心服口服;他礼遇人才,甘当人才的“后勤部长”;他牵挂百姓,村民随口一句牢骚,他都当问题解决;他工作拼命,翻开食堂加班盒饭的记录,他是最多的之一;他从不以权谋私,家人至今住在令人难以置信的老旧房子里……

“无论是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皓月当空的深夜,或是夜深人静的凌晨,只要经过党政办公楼,你都会发现有一层楼灯最齐、最亮。不必想、不必问、不必怀疑,那就是组织部的灯……”一篇互联网上热传的文章《组织部的灯》,照射出一代又一代组工干部忙碌的身影。

然而,在武汉市委办公楼里,有一盏灯却不会再亮了。

2017年8月9日下午,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因公牺牲,人生定格在55岁。他是一位近30年的“老组工”,曾任湖北省委组织部秘书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局局长,牺牲时任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他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不做太平官,做闯将;他公道正派,推荐干部大家心服口服;他礼遇人才,甘当人才的“后勤部长”;他牵挂百姓,村民随口一句牢骚,他都当问题解决;他工作拼命,翻开食堂加班盒饭的记录,他是最多的之一;他从不以权谋私,家人至今住在令人难以置信的老旧房子里……

杨汉军离开已经几个月了,但是回忆起他的点滴,干部群众依旧有说不完的话。一位组织部长,在这个重要又时常被认为是神秘的岗位上,到底走过了怎样的人生旅程,为何被干部群众念念不忘?

“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胸怀大局”

这是杨汉军生命的最后13天——

7月28日,他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国,10天行程1.8万公里,为赶时间坐了3趟红眼航班。24场公务活动,除去路上时间,平均每天3场。随同出访的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郑东记得,一路上,杨汉军经常打电话协调武汉的事,“很多工作回去就能接上趟,要无缝对接。”

8月7日,一回国,工作到深夜10点多。

8月8日,忙了一整天,夜里10点多离开办公室。

8月9日,杨汉军原本计划准时下班,去医院看望亲戚,再回家陪老父亲吃饭。下午5点40分左右,他被发现晕倒在办公室……

“他就是太拼了,哪怕稍微休息一下也好啊。”杨汉军的牺牲,让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扼腕痛惜,大家努力回忆着他生前的点点滴滴。

市委组织部干部记得,8月7日那天一回国,来不及倒时差,杨汉军又忙到深夜。

让他一刻不敢耽搁的,是“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这是武汉市2017年干部工作上的一个新举措。

改革攻坚、赶超发展,迫切需要找到一批能攻坚克难、能迅速打开局面的“狮子型”干部。与此同时,随着追责问责越来越严格,却有干部滋生错误思想:怕担责、怕失误,宁可少干事。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担子落在了组织部,落在了杨汉军肩上。

2017年5月,杨汉军带着部里一班人精心设计“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方案,一经公布,全市干部为之振奋。

什么是“狮子型”干部?标准就是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按照方案,“狮子型”干部主要看能力,不唯年龄、学历、资历。特别优秀的,副处直接提副局。

这样一来,如何精准识人用人,党组织把关作用和责任格外重。“不降格以求、不平衡照顾,宁缺毋滥”,“得票高但属于‘老黄牛’型的,也不能进入这次‘狮子型’干部库”……杨汉军反复申明严格标准,调研组出发前,他特别交代,对每一位候选人,要用三件工作实例“画像”。

调研中,有自荐的,有反映问题的,如何正确识别、公正对待干部?“只要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决不能因为调研中有人反映的一点小‘瑕疵’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杨汉军掷地有声,“要真正为那些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5月下旬,17个调研组,走访了全市137个局级单位,谈话4000多人次,不漏一个单位、不漏一名干部。杨汉军一组组谈、一个个过,研究了每名干部的特点和不足。最终,309名“狮子型”干部进入储备库,截至目前已任用近150名,安排到长江新城、“四水共治”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

有位正处级干部有冲劲有闯劲,但已经57岁,在过去,到了这个年龄,很可能就“实改虚”了。调研组拿不准,能不能用?杨汉军坚持提议,将他安排到重要的实职岗位。

有名干部因工作失误受到处分,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努力工作。杨汉军得知后说,这样的干部有一股难能可贵的精神,要大胆地用。后来按照程序,这名干部再获重用。

为担当者担当,从事业出发选人用人,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一时间,鲜明的用人导向唤醒了一批“狮子型”干部。

为了赶上8月8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干部的议程,8月7日回国当天,杨汉军就马不停蹄地研究、核实、准备到深夜。

在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眼里,杨汉军就是这样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部,落实市委决策主动担当作为。身边组工干部都说,“杨部长就是‘狮子型’干部的样板。”

“很多事在我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一名干部、对事业来说都是大事。”他常教导组织部的年轻干部,组织工作是政治工作,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在他看来,组织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他说。

“他把握了时代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组织部长的要求。”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绍良说,杨汉军能够做到学思践悟新理念新思想,真正把它融入大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走到了落实新发展理念、拼搏赶超的关键时期。在杨汉军看来,不能用老套路应对新思维,组织部长不能当个太平官,而要当一名闯将。他很快适应了新打法。

去年4月8日,武汉市成立招才局,由杨汉军兼任局长。全市现有的48项人才工作职能、55项人才政策、9亿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整合到一起,牵头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等。

陈东升、雷军、汪潮涌……从武汉高校毕业的知名企业家,杨汉军一一去拜访,“半夜接机”的故事不止一个。

4月8日凌晨1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乘坐的航班抵汉,他走下飞机,看到出现在面前的是杨汉军,十分惊讶:“组织部长来接机,还是第一次遇到。”此后,雷军几次来汉,小米武汉总部落户,仅用了5天。

武汉大学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说,那个镜头他一生都忘不了。7月20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来武汉,杨汉军赶到宾馆接风。蹇宏和孙宏斌吃完晚饭10点多到了酒店大堂,看见杨汉军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上前轻轻把他拍醒。杨汉军和孙宏斌一见如故,聊到夜里12点多,孙宏斌感叹,有这样的干部,武汉想不复兴都难。

有企业家坦言,如果武汉没有大发展,他们来也只是站个台捧个场,但他们在杨汉军身上看到了武汉的希望,身处在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中,找到了被唤醒、一同干事业的感觉。跟企业家交往过程中,杨汉军从来没提过自己的一点事,说的最多的就是“你来投资,需我们做些什么”“你回武汉,我们就是你的服务员”,给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5月,500位华中科大校友齐聚,达成总投资约989亿元;8月,武汉大学举办校友招商专场,签约项目1576亿元……截至去年底,武汉校友招商总计签约1.3万亿元,占了去年武汉全市招商引资半壁江山。

这都是招才局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作为一名组织部长,被推到任务艰巨的招商接待一线,杨汉军不仅丝毫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成果丰硕。

“因为他对‘资智回汉’的理解很深刻,他想的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他认为吸引大企业投资、留住大学生,是关系到武汉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计。”蹇宏回忆,杨汉军最常跟他说的,就是要提高站位,这让蹇宏也发生了思想转变:“过去以为那些都是概念、提法、报纸上的宣传语,在杨汉军身上看到了真实的体现。”

不久前,杨汉军身边工作人员欧阳俊做了一个梦,梦里,杨汉军像以前一样侃侃而谈,畅想着:“如果一百万大学生都留下,组建家庭,再把父母接过来……那样武汉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是对党的不负责任”

“物业不是房管局的事吗,跟组织部有什么关系?”去年春天,市委组织部刚提出要开展“红色物业”时,遭遇了不理解。

但杨汉军说:“问题在哪里,群众期盼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应该在哪里。”

“红色物业”是武汉市基层党建创新举措“红色引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如果任由市场失灵、政府失管、自治失效,那么群众就会失望。我住的小区也没有物业,居民也想出点钱,但是没人来组织。”在杨汉军看来,这可以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契机。

探索“红色物业”是个开创之举,一开始谁都没个谱。

问计于民,暗访!2017年3月28日这天下午,杨汉军拿出全市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名册,选了一家,叫上组织二处处长何慧超和一位身边工作人员,三人开着导航找去了。来到江汉区民族街和平社区,杨汉军和社区党委书记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拉起了家常,询问小区物业情况、党员开展活动情况,一直聊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给社区书记留下电话:“我是市委组织部杨汉军,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我反映。”

事实证明,开展“红色物业”不是空穴来风,该市群众来信大数据显示,物业管理问题老百姓的反映很集中。经多次调研,市委组织部拿出实招,分类推进。几个月后,19家公益性物业公司陆续组建,进驻全市500多个老旧小区,355名党员大学生派驻“红色物业”。楼道干净了,“牛皮癣”没有了,找社区党员更方便了……基层从自身看到了变化,群众从身边得到了实惠。中央组织部高度评价,郑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前来取经。

同事们都说,杨汉军从来没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并且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凡事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虽然日子过得舒坦,但党的事业难以发展,这就是对党的不负责任。”杨汉军常说。

这种极端负责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杨汉军在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工作当学问、当事业来做,干什么都能搞成体系,相互配套、科学可持续;他摸实情出实招,喜欢暗访,喜欢“回马枪”;他坚持问题导向、痛点思维、精准理念,不搞花架子,不绕弯子;他做事宁可“举轻若重”,也绝不掉以轻心。

2015年6月到2017年8月,杨汉军共签批6880份文件,平均每月255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招才局常务副局长孙志军整理一年来的笔记和批件发现:“很少能找到一个材料他只是画个圈签个名,很多工作一签就是大半页纸。”需签批的文件材料,杨汉军逐字逐句读,看得很仔细。他的签批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落实”,他最担心以文件落实文件,总是想方设法解决根儿上的问题。

“部长都可以做到这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这样。”组织部许多干部都说,杨汉军就是身边的榜样,给他们树立起一个标杆。

凡事精益求精,需要大把的时间。他把自己当成了海绵,挤了又挤。

在省委组织部担任综合干部处处长时,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一次,杨汉军腰上整整长了一圈带状疱疹,医生让他住院治疗,手续也办了。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输液,完了再回单位加班,这样就算“住院”了。

来到市里工作后,杨汉军更忙了,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很少有周末是完整休息的。2017年春节刚过,杨汉军初三就开始上班了。长时间伏案,颈椎病一年发了五六次,每次医生都建议按摩理疗几个疗程,但他做个一两次,觉得缓解了就不再请医生按了。

同事们说,他喜欢做事,也许身体已经很累了,但他不觉得累,内心很充实,沉浸在工作的快乐之中。2017年度“成绩单”显示:市民评出的武汉“二十件大事”,杨汉军直接负责的,就有三件。

下一页
(责编:宋鹤立、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