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一位知识分子的“长征”——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2017年07月13日09:4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位知识分子的“长征”

  黄大年在松科二井科钻项目现场。资料照片

  82年前,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一个英雄倒下了,红军战士掩埋好同伴的遗体,抹去眼泪,踩着泥泞,向前、向前……

  这样的场面何其悲壮,在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脑海中,浮现了一遍又一遍。

  多少个深夜,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办公室的一盏台灯下,他放下手中厚重的图纸,揉着酸涩的双眼,翻开手边的长篇报告文学《长征》,触摸着那些饱蘸血火与光彩的故事,一股热流仿佛又重新回注疲惫的身体。

  正是这股热流,驱使着他从西南跨越几乎整个中华大地来到东北求学。

  正是这股热流,驱使着他胸怀报国之志跨越亚欧大陆前往英国深造。

  正是这股热流,驱使着他18年后从伦敦奔回期待已久的祖国,更驱使着他像一架飞速行驶的列车,从地上,跨越地表,“奔向”地心,引领中国科学家冲入“深地时代”。

  直到,在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那本鲜红色封皮的《长征》,定格在564页,在那一页上,主人做了最后的折角。

  他叫黄大年。

  生前,他有许多个头衔,国家“863”环资领域主题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时代楷模,是杰出科学家,是全国优秀教师……

  然而,他最喜欢的称呼是——战士。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上,黄大年抱着“活一天就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的信念,在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留给后人的,是悲伤,是惋惜,是嗟叹;更是鼓舞,是激励,是继续奋力向前的澎湃激情。

  “国家需要黄大年”

  “大年的离世,是地质界和国防系统的重大损失。”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的这句话,绝非过誉。

  大国崛起,竞争无处不在。

  在大宗矿产资源领域,我国矿产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3,依赖进口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未探明的“2/3”,究竟在哪里?在陆地下500米至4000米乃至更深的地方!

  当西方发达国家勘探开采技术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时,我国却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面对国际能源竞争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其中的关键。

  做地球深部探测最重要的技术装备有四类:地震仪、电磁仪、无人机用航磁仪、钻机。

  “这些装备,我们95%都要依赖进口。而航磁仪这种高精尖装备,除了探明地下矿藏,还能在空中和水下精确发现隐伏目标,用于军事防御。因此,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对我们施行严格的装备禁运和技术封锁。”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董树文说。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没有深部探测装备,能源安全、向深地进军,一切都是空的,更遑论国土安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崔军红一语道破,“正因如此,国家需要黄大年。”

  1992年,取得原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已留校任教的黄大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英国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这个来自广西的青年人成为这批公派留学生中唯一的地学成员。

  1996年,黄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主攻的正是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研究。学成之后,尽管导师极力挽留,黄大年仍第一时间返回了母校。

  回国后,老校长孙运生听取了他的汇报,敏锐地预见到,培养人才机不可失,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让黄大年继续留英工作。

  背负着师长的殷殷期待,38岁的黄大年又一次出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这一去,就是13年。

  这13年里,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历任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一支由牛津和剑桥毕业生组成的顶尖团队,致力于高效率地球探测技术。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世界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早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家庭,学医的妻子张艳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在剑桥大学旁拥有超过500平方米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

  但这段经历,在黄大年的回忆中,就像是一场战斗,“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强大后盾,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从未言败,也几乎从未败过!”

  但这仅仅是序曲,18年潜心磨砺、18年蓄势待发,黄大年心中,有更强烈的渴望,那才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战斗。

  “在这里,我就像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

  “咱们回去,马上!”2009年年底,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坚定地对妻子说。

  这源自时任吉林大学地探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

  这封邮件让黄大年心潮澎湃。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

  “我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

  “是时候了!”18年来,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就禁不住泪流满面的他对自己说。

  没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办好回国手续。妻子张艳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诊所。那天,处理完诊所的所有善后事宜后,蹲在医疗器械中间的张艳失声痛哭。毕竟,18年的英伦生活,有很多不舍……

  他的科研团队再三挽留:“大年,别走,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你走了,就再不能使用以前的研究了。”

  他却说:“在我的祖国,这个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我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那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成功。”

  朋友们不理解:“年过半百,正该安心享受人生,你还要折腾什么!”

  他却说:“在这里,我就像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

  他的回国,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黄大年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