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一位知识分子的“长征”——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3】

2017年07月13日09:4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位知识分子的“长征”

  “拼命黄郎”

  总怕“赶不上”的黄大年,是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不断透支着自己。他是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战士,带着团队冲锋、再冲锋。

  在助手的眼里,黄大年的工作有两个状态:加班和出差。同事们背后送给他一个雅号——“拼命黄郎”。

  是的,他真的是在拼命!

  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早上八点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周而复始。地探学院所在的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这条“禁令”却对黄大年不起作用。“黄老师总是后半夜来敲门,刚开始我们不高兴。”地质宫门卫庞春江回忆,“但后来时间长了,我们觉得他才是真不容易,就告诉他‘无论多晚进出,喊我一声就行’!”

  生活上,黄大年不讲究——饿了,有时吃两棒烤苞米,有时干脆不吃;困了,灌一杯黑咖啡;倦了,披着旧夹克眯一会儿,或是大冬天干脆打开窗户冻得一激灵继续工作。

  工作上,他追求无懈可击——哪怕凌晨一点发现汇报材料上有一个错别字,也必须重新修改打印校对,哪怕忙到天亮也不歇气。

  除了加班,就是出差。7年间,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而几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秘书问他订哪一趟航班,他总是头也不抬:“就今天最后一趟吧。”

  司机刘国秋说,黄大年出差往返总是在半夜,“一上车就开始接打电话说项目的事儿,一说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突然没声儿了,一转头,原来是他举着电话歪在后座儿睡着了。后来,刘国秋干脆从自家拿来枕头被子,常备在后座上。

  助手于平说,黄大年出差,在飞机上不是写材料就是修改PPT,“从来不闲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田梅说,每次在北京开会碰见黄大年,他总是“带着小跑,一头汗”。

  只要黄大年在学校,办公室门口就经常排着长队。秘书王郁涵说:“黄老师健谈,别人问一个问题,他能给讲两三个小时,等他的人排也排不完,简直需要个叫号机。”

  忙碌的黄大年也有铁汉柔情的流露。

  2016年元宵节,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的黄大年,发了一段文字到微信朋友圈:“办公楼内灯稀人静,楼外正是喜气洋洋。我们被夹在地质宫第5层,夹在‘十二五’验收和‘十三五’立项的结合部,夹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取舍的中间。”

  难以取舍,终究也要取舍。

  为了赶项目进度,女儿在英国的婚礼被一推再推,2016年5月8日,黄大年好不容易挤出时间赴伦敦参加了婚礼,而这,竟成了他和女儿见上的最后一面。

  2016年教师节,在外出差的黄大年在微信中感叹:可怜老妻一再孤独守家,周末、节日加平时,空守还空守……回国6年多,在长春南湖边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孤独的妻子“从灿烂到忧郁”“从微笑到焦虑”,总说“忙完这一年就好了”,却一年之后又一年。

  因为有取舍,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2016年6月27日,在前往北京参加“深部探测”项目结题会的前一天,连着熬了三个晚上的黄大年晕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开会前,他倒出几粒随身带的速效救心丸,一仰头扔在嘴里,就走进了会场。

  后来的几个月,昏倒和胃痉挛的频率越来越高,助手劝他去体检,他总以忙来推脱,自己从家里拿几粒药生生顶着……王献昌很心疼:“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这么下去,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他在微信里回复得干脆:“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凌晨两点,因为胃部剧痛,黄大年晕倒在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里,医生想伸手抽出他怀里的笔记本电脑,却发现被他箍得死死的。苏醒过来的黄大年,睁眼看到电脑,才长舒一口气:“里面的研究资料可不能丢,我万一不行了,千万要交给国家。”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肿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手术前,在病房里,黄大年一边叮嘱着于平“把咱们的经费再砍掉一些”,以确保项目其他机构能积极参与,一边对前来探望他的吉林大学校领导说:“手术后两个礼拜就回来上班,绝不会影响工作!”

  然而,2017年1月8日,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病床上,这个“铁打”的战士再也没有醒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黄大年常把人生比作战场,把自己当作战士,为什么?

  这要从他家里的一把刀说起。

  20世纪80年代,从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的黄大年新婚,一个在军工厂工作的朋友用废钢给他磨制了一把刀,作为贺礼。刀刃极锋利,简直削铁如泥。黄大年一直珍藏,说“像极了自己”。

  朋友们知道,黄大年虽是一介书生,但心中始终有一个“英雄梦”。

  他向往英雄的豪气干云。

  中学时代,在贵港中学,他的同学很多是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野战部队的子弟。每天同学们聚在一起,神往的是以一敌十的战斗英雄,吟诵的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直到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年仍然走路咚咚响、讲话嘎嘣脆。

  他倾慕英雄的壮怀激烈。

  在海外工作期间,有一次他和好友孙伟两家一起回国到长白山旅行,回程路上,孙伟不经意提起:“这附近不远就是靖宇县了。”“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当即,黄大年改变行程,拉着两家人直奔杨靖宇将军的牺牲地。孙伟记得,在那里,他看了很久很久。

  黄大年的英雄梦渗透在每一个项目中。

  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启动伊始,他效法军事演习,提出“红蓝军”对阵的思路——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平台,对照着自主研发原创装备,时时参照。

  他在主持项目中严格执行军事化管理——引入世界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把项目进度严格分割到每季度、每月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必检查,谁偷懒谁勤奋,一清二楚,任何人都拖延不得。

  他的英雄梦澎湃着热血,有时执着得不禁令人莞尔。

  有一年,黄大年与妻子和助手团队赴欧洲讲学。会场外,是一片社区健身场地。“大年,你也很久没抽时间运动了,这会儿趁着没事儿,就在这儿锻炼锻炼吧。”妻子拉着他的手,就往场地上走。“算了,赶紧走吧。”黄大年瞥了一眼场地,扭头就走,妻子和秘书追都追不上。后来,在开会间隙,黄大年偷偷对秘书说,“不是我不想动动,但场地上那么多外国人,人家做十个俯卧撑,我就能做五个,咱绝不能给中国人丢人哪!”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