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2日16: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记者手记
积跬步至千里
吴思
与龙梅相处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我却已经感受到了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不遗余力为永模村谋发展的一腔热血。是什么让龙梅在永模村坚持了两年,并且还愿继续坚持下去?
龙梅告诉我,是上一辈的精神影响了她。龙梅父母都是有着近6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优秀共产党员的职责,耳濡目染下,龙梅对党务工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知,正如父亲对龙梅常说的:要尽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驻村两年,龙梅始终坚持基层工作要依靠群众来开展。走村串寨,龙梅对自己的身份体会很深:在群众心里,“驻村第一书记”就是党派来的代表,能不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就是群众衡量书记当得好不好的标准。龙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的韧性一点点推动着永模村向前发展:她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不放弃一丝希望,积极清理了脱贫道路上的绊脚石,深谙扶贫就是要改变村庄活力不足的现状,改变观念,培养出带头人,带动青年人返乡创业。
这些看似普通却又踏实的每一小步,恰是以星星之火燃起了脱贫的希望。没有等靠要,没有大而全,龙梅带头做力所能及的改变,推动永模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
■故事
一个垃圾箱带来的巨变
初到永模村时,龙梅对村里的卫生环境状况很是上心。她发现野狗经常扑倒矮小的垃圾桶觅食,垃圾拖得一地都是,加上缺乏清扫管理,村道变得脏乱。
龙梅找到村支书陈亮,商量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习近平总书记说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永模的青山绿水,我们要保护好。”
虽然心里觉得龙梅“想得有点远”,但陈亮还是跟着她到县城考察垃圾收集设施。当得知光一个垃圾箱就得要1.2万元时,囊中羞涩的两位书记悻悻地回了家。
正当陈亮以为这事不会有下文时,一个月后,龙梅却突然领着陈亮来到村道边,那里杵着几个外观大方的垃圾箱。龙梅自豪地告诉他,这是她根据永模村实际情况进行改良的垃圾箱,造价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而经费是从“娘家”河池供电局申请到的。
随后,龙梅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宣传“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将每月9日定为劳动日,号召全村村民一起清洁村道,保护环境。村民们热情高涨,还自制了“河池供电局赠”的大贴纸,贴在了垃圾箱上。2014年底,永模村出乎意料地捧回了“广西自治区生态村”称号,是东兰县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村。
因为整洁干净的村貌和迤逦的山水风景,在自治区、市里、县里组织的多次招商引资考察中,永模村逐渐成了外界关注的对象。2015年1月,一家香港集团在考察后,决定注资7亿元将永模村巴社山打造成养生旅游区,预计可为永模村解决600人的用工问题,还可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最近光是修建景区的栈道,当地村民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该项目现场负责人陈申乾说。
“如果不是龙书记当初带着大家从清理垃圾这一件小小的事情做起,永模就难以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陈亮认为,这件小事让大家的观念开始转变了,主动地去做力所能及的改变。
去年6月,巴社队篮球场因修缮资金不足,前期挖山平地之事未能动工。村民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次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硬是把半壁石山一点点砸碎,平整成一整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节约了前期3万余元费用,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陈亮感叹,脱贫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资金投入,最重要是大家团结起来,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才不会返贫。
80岁老人存下了第一笔钱
“阿奶,我来咯!”
6月9日上午,记者跟随龙梅来到永模村。爬上一个小山坡后,龙梅老远地就朝在门口张望的“阿奶”罗春花老人挥手招呼。
走近了,80岁的罗春花认清来人是自己的“女儿”,高兴地笑着,用壮语说着:“中午一定留下来吃饭,我煮了米饭。”
在两年前的一次摸底调研时,龙梅来到罗春花家。这位孤寡老人住在危房里,靠政府兜底政策和自己门前的一分地种的包谷维持生活。从那以后,龙梅每个月都来罗春花家,给她带来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膝下无子孙的罗春花,逢人便说“这个书记是我的女儿”。
去年,龙梅自掏腰包买了两头猪崽让阿奶好生养着。今年春节时,她帮阿奶把两头肥猪卖了,拿回4150元送到老人手中。老人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又惊又喜不知道把钱往哪儿藏好。最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阿奶到农村信用社存入了自己80年来的第一笔存款。
这一次,龙梅照例带了些粮食给阿奶。当揭开米缸时,记者诧异地发现,这些原本有些“奢侈”的食物在老人家中有些“滞销”:过年时龙梅送来的20斤大米还剩一半,上个月送来的20个鸡蛋和10斤面条都还剩一半。
“不是不喜欢吃,是不舍得吃。”罗春花用壮语说着,“女儿”说了,现在党和国家搞扶贫,再远的穷人家一户都不会落下,“共产党好,给了我很多照顾,我要节俭一点,不能给你们添负担。”
永模村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识别中,仍有65户为贫困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和缺劳力的占了75%。作为驻村干部,龙梅是其中13户贫困户的指定帮扶人。
每个月龙梅都争取去这13户人家走一趟。“不是说我每次去能给他们带去多少物资,有时候陪陪他们,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慰藉。”龙梅说,自己想让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知道,全面小康,谁也不会被落下。(记者 吴思 通讯员 程华铃 廖柳伶 黄炎翮 陆婕)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