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当代发明家”,李超用了25年的时间,完成了创新路上的一次超越。1月14日,中宣部发布2015年第一期全国“时代楷模”,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榜上有名。
 
鞍钢工人李超,立足一线,执着创新
工人发明家这样炼成

    “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事,工人也能擦亮‘中国制造’”
1989年从鞍钢技工学校毕业至今的26年里,李超从钳工做起,抡了十余年大锤后,成长为负责设备运行维护的技术“大拿”,最后成为主导完成国内外首创技术改造项目的“大师”。李超有很多项发明革新,他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第一次。
  “创新的源泉在于发现问题,一线岗位给我最好的机会”
2014年,鞍钢集团为李超设立了“李超创新工作室”,董事长张广宁亲自授牌。如今,“李超创新工作室”已有28人。“碰到难题,大家来这里查资料、磋商,多数能快速解决。”工作室成员王杨说。[全文]

·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超

 

李超:生产一线是最好的创新舞台

高德荣在独龙江乡检查安居房建设进度和质量(10月27日摄)
李超在讲解

  探秘成长

  担任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四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的李超,目光炯炯有神,言谈充满自信。参加工作25年,他从鞍钢一名普通钳工,到负责设备运行维护的技术“大拿”,再到主导完成国内外首创技术改造项目的创新“大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轨迹呢?

  成就惊人

  2006年12月,李超团队破解冷轧生产线的乳液清扫难题,使得钢板表面质量提高了两个等级,累计为企业创效近5000万元。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都感叹地说,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创,“由工人发明,难能可贵!”
    善于总结
    李超还总结出一套“创新要点”:经常出现故障的地方,产品没有达到用户要求或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外同行对标存在的差距等,都是改进创新的重点。“说白了,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在于发现问题,而生产一线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他说。[全文]

 

李超:一名工人发明家的发明之路

  勤干肯专研

   1998年5月,一个月的婚假刚休一周,李超就被电话召回了厂子:一条早年引自奥地利的冷轧生产线,活套段事故频发,平均两天一起,每次事故都要处理6个小时以上,维修人员苦不堪言。“彻底改造这个设备。”李超萌生了这个想法。他每天盯住活套车寻找故障根源,测取了10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了改进方案。连续一个月,他白天在厂里工作修检设备,晚上在家里画图,每天都要干到深夜两点多。

  老带新 成立工作室

    李超创新工作室已经挂牌一年多,整洁明亮的室内除了各种荣誉证书,更多的是《机械设计手册》《电气工程师手册》等常用书籍,电脑里还存放有全厂设备的图纸和数据。“平时碰到难题,大家来这里查查资料、碰头磋商,多数都能快速解决。”工作室成员王杨说,这里都成会诊机器设备的前哨“指挥所”了。 如今,李超的创新工作室已经发展到了28人,最近李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工作室打造成开放式平台。[全文]

高德荣在研究果苗。
李超在工作
 

“当代发明家”鞍钢工人李超二三事

高德荣走过危桥去村里看望村民。
李超工作照

  一项技术增效5000万元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超凭借《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辽宁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线职工。

  从抡大锤到技术“大拿”

  冷轧厂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对方案进行完善,决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图纸对活套车进行改造,并指定由李超担任技术总监。最终活套段的改造非常成功。次年,活套段全年设备事故只有半个小时,原来制约生产的大难题成为助推剂。全年,冷轧厂用一条线完成两条线的产量,干出了100万吨。

  设备不再“闹脾气”,轧出了稳定合格的产品,李超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创新能换来生产稳定顺行,能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这给李超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