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将门布衣——追记许世友将军长子许光

2014年04月05日11:32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将门布衣

许光和父亲许世友将军合影。许光多年来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继承了许世友将军的优良品质和作风。资料图片

▲年轻时的许光。

新县小潢河边,一栋普通的单元楼里,一套简单的居室。

泛黄的墙壁,斑驳的裂痕,上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木床,一根看不清颜色的绳子下吊着昏黄的灯泡……

惊叹、感慨、质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这不到70平方米的“蜗居”,竟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的“寓所”。

3月下旬的一天,许光之子许道仑领记者造访了这间小屋。小屋客厅里的挂历,还停在2013年1月5日那一页。道仑说上一页是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亲手扯掉的。翌日,84岁的老人就永远离开了小屋,离开了他的至爱乡亲,离开了他毕生不愿离开的大别山。

山人同悲。大别山松涛阵阵,为老人的离去悲泣,同时也述说着她忠诚的儿子——许光忠孝两全的动人故事,解读着这位“将门布衣”的不朽传奇……

“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1931年冬天,大别山峻冷的山道上,一位老妇人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几件锅碗瓢盆,一头是一个两岁的孩子。

大革命失败了,鄂豫皖根据地数不清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妇人许李氏就是其中的一员。丈夫早逝,儿子许世友随红军转战川陕,家里只有她和媳妇带着两岁的孙子逃亡度日。

孙子小名黑伢。两年前,红军将领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给了他生命。但仅仅两年相对安生的时光,鄂豫皖根据地失守了,大别山血雨腥风。

“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当干粮”。7岁的黑伢就参加了儿童团,边逃难,边斗争,在大别山深山老林中九死一生。

有一次敌人扫荡根据地,下令放火烧山,姑姑带着黑伢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姑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终于保全了黑伢。后来,姑姑冒险下山给黑伢讨来几块硬窝头,饥饿的黑伢一口吞进去,被噎得眼冒金星。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期盼中的黑伢在解放时仅有5万人幸存的新县大别山区顽强地活了下来,他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传说中的父亲。

1948年映山红盛开的时节,在父亲老战友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黑伢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当时和他一起到山东去见父亲的还有一位亲戚的孩子,许世友拿了两个名字让他们挑,一个许光、一个许辉,黑伢挑中了第一个。从此他有一个很敞亮的名字:许光。

当父亲问及许光想干什么时,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许光的春天真的来了。参军入伍后,许光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

在山东上文化速成中学时,许光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深深地打动了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师,他结合几位将军后代传奇故事,创作出的小说《闪闪的红星》,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黑圆脸、大眼睛的“潘冬子”成了一代中国青少年向往的偶像,许光就是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在北海舰队,许光始终在一线战斗部队接受摔打磨砺,始终向战友隐瞒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子的身份,始终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出色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的嘉许,先后6次立功受奖。

从逃难少年到共和国优秀的舰艇长,脱离苦海的许光可谓否极泰来,风鹏正举。

就在此时,许世友将军却遇到了一个生活中不小的难题:将军的母亲十分惦记一手带大的许光,经常长途跋涉到部队探望,但又不习惯在城市长住,执意回老家。母亲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再来回奔波如何是好?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作出了艰难的决定:让许光回家照顾奶奶,替父行孝。

然而,对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在海军13年,留下,肯定前程无量;回家乡,就意味着舍弃,意味着牺牲。但面对父亲的殷殷重托,许光不能说“不”。他知道在父亲的情感世界里,占有绝对位置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另一个是奶奶。“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老母守坟。”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父亲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奶奶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常为自己不能侍候老人而倍觉歉疚。

父债子当还。许光敬重父亲,也离不开含辛茹苦的奶奶。那天,许世友将军摆下家宴,叫上工作人员,为许光送行。父亲含着热泪对许光说:“你是我的好儿子!我现在军务繁忙,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许光含泪允诺。

家宴之后,许光默默打点行装,回到了新县。

从此,共和国的军营里少了一个聪颖干练的“帅才”,而老区新县,却多了一名勤勉踏实的干才。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回到穷乡僻壤新县,巨大的落差被许光很快“削平”了。这位县人武部普通参谋,除了工作,照顾奶奶成了他的全部使命。

奶奶习惯生活在乡下老屋,不愿来县城,为了奶奶,许光用父亲寄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来回跑。奶奶喜欢吃什么,许光就想方设法给奶奶做什么。一有时间,他就住在乡下,陪伴奶奶。

半年后,94岁的奶奶驾鹤西去。许世友正在东海前线指挥海防备战,实在无法分身,许光代父为奶奶送终。其时,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安葬奶奶,许光从乡供销社借来300元钱,安葬完奶奶已所剩无几。后来,父亲安排人送来了200元钱。欠下的100元债,许光和妻子省吃俭用很长时间才慢慢还上。

办完奶奶的后事,部队有意让许光重返军营,但却被许光谢绝了。后来有人猜疑是不是和父亲怄气?对此,许世友的夫人田普说:“肯定不是,这么多年,我从没有听过许光在他爸爸面前抱怨过一次,许光这一点,和他爸爸非常相像。”

父子连心啊。当年父亲义无反顾地走出大山,那是乡亲们需要革命,需要改天换地。而今天,家乡需要建设,乡亲们需要富裕生活,乡亲们需要他留下。“出走”和“留下”是两代共产党人无私的选择!

除了家乡的建设外,许光留下的理由还有父亲极其看重的一个“孝”字。奶奶去世一个月后,许光的伯母(许世友将军的嫂子)也不幸去世。许光送走伯母,又要照料膝下无子的伯父,许光的心中有太多的难以割舍。当年父亲一走数年杳无音信,是奶奶强劝母亲改嫁,解放后那家“成分”不好,母亲日子难过,从部队回乡的许光承载着母亲的全部希望。许光能撇下他们走吗?

1965年至1977年的这12年间,许光在家乡送走了奶奶、母亲、伯父等五位亲人,还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若干年以后,电视剧《上将许世友》有一集专门演许光替父行孝的故事。正巧被回家探亲的大女儿许道江看到了,她就把父亲拉到电视机前:“电视里正在讲你的故事呢。”许光眯着眼睛,看了看电视里的父亲和自己,非常平静地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有啥可演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