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时代先锋)

他有一腔草原柔情—— 追记四川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下)

记者 刘裕国

2014年04月04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些,再近些

“群众就是老师,多走一步路,多问一句话”

走进3月的康巴大地,白云蓝天下,一朵朵鲜亮的白色帐篷,像羊蹄花盛开在鲜绿的草原上。牧民们搬进温馨的新帐篷,都十分感恩毕世祥为之付出的心血。

2008年10月,时任副州长的毕世祥,牵头落实四川省下达给甘孜州的一项任务——设计帐篷新生活蓝本,让牧民们在游牧过程中也能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

毕世祥接到这个任务,既为乡亲们感到高兴,又觉得很有压力。帐篷新生活的设计,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毕世祥说:“我们要围绕群众的利益来开展工作,汲取群众的智慧来改进工作,群众就是老师。”

毕世祥一头扎进牧场,住进帐篷,与牧民抵足而眠。

草原深秋的夜晚,寒风呼啸,寒气透过篷布阵阵袭人,冷得让人无法入睡。他想着,这种草原老式帐篷,牧民们一住就是几代人,漏风、漏雨、不防潮、不保暖。室内设施简单,没床具,牧民席地睡,年龄上了50的人,大都风湿病缠身,走路直不起腰来,他们的草原生活,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

牧民说:“我们的游牧生活长期就是这样,要是有一间能搬得走的保温房就好了。”

一连几个夜晚,毕世祥就着酥油灯,和牧民促膝交谈,听取他们的想法,一起探讨帐篷应该咋样改进,设备应该咋样配置。

住在不保暖的帐篷里,毕世祥的头疼后遗症每晚都会发作。随行工作人员劝他:“住帐篷太辛苦,你又有头疼病,还是住到条件好点的县城去吧。”他说:“离群众远了,怎么学得到东西?我们就是要近些,再近些。”

那段时间,他带着相关人员整天在帐篷和牧场转悠,牧民们的建议和他自己对牧民帐篷生活的设计构想,记了满满几大本。不久,就设计出防风抗冻、拆卸方便的新式帐篷;设计出可支撑,又透气的晒奶垫,可改变长期随地晒奶渣的不卫生习惯;设计出不用电、使用方便的手摇牛奶酥油分离器,帐篷搬到哪里,牧民都能吃到新鲜酥油。他还带人设计出折叠床、多功能组合桌、太阳能照明等,共计9大件帐篷新生活的设施样本。

2009年的藏历新年,新型帐篷在石渠县色须镇发放时,牧民们围着新型帐篷跳起“锅庄”舞,夸赞不已。如今,甘孜州牧区帐篷新生活“9大件”已普遍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牧民们的生活质量。

毕世祥常提醒身边的干部:“下基层要多走一步路,多问一句话。只有接地气,才能生灵气。”多年来,毕世祥坚持在基层多走多问。从广袤高寒的草原牧区,到延绵湿热的河谷农区;从东部、南部到北部,他进村入户,把田间地头当课堂,以牧场草甸为书本,拜农牧民群众为老师。他与基层群众共探讨,齐商量,找到了制约甘孜州农业发展的症结;他提出,要跳出传统农业来抓农业,加大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投入。

不要“光面子”,不做“夹生饭”

“群众就是口碑,钱进兜才算服务到位”

位于半山腰上的泸定县烹坝乡沙湾村,大棚连片,蔚为壮观,嫩油油的菜苗跃跃生长,正在地里忙活的菜农们绽开笑脸,无不感激毕世祥。

沙湾村是甘孜州的科技推广示范村之一。2008年5月27日,毕世祥来到这里。他一边查看地膜栽培的茄子、辣椒、黄瓜的长势,一边与菜农亲切地交谈。

他问菜农:“你们对种科技大棚蔬菜满不满意?”

菜农回答:“既满意又不满意。”

“为啥?”毕世祥皱起了眉头。

原来,蔬菜成熟时,菜农都只在家门口和公路沿线卖菜,量大了就销售不完,有的还烂在地里,收入比过去高不了多少。

毕世祥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他立即把随行的县乡干部召集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科技推广到了农户,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子上是好看了,但增产不增收。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工作还差把火,‘差把火’就是‘夹生饭’,钱要装进老百姓兜里,才算是服务到位。”

毕世祥提出改变“坐商习气”,开拓州外市场,培养新型农民。不久,一批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在泸定等地涌现。他们不仅会科学种植,还懂得如何打开销路。如今的甘孜州,新事连连,农民上互联网找销路,农业股份合作社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超市直接对接。

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村民格绒拉姆说:“在毕部长的关心下,我们家的3亩葡萄一点都不愁销路,去年收入3万多元。”得荣县按照毕世祥的要求,瞄准老百姓的腰包发展葡萄酿酒基地,去年已迅速增加到6707亩。

“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毕世祥走到哪里都把这个口号叫响。

前些年,甘孜州的景区亮点迭出,红红火火,而毕世祥头脑很清醒:旅游业是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但依托旅游富起来的群众并不很多。为此,他又出了两招:

提升景区品质,促进当地居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他反对一建景区就让住户往外迁,支持他们加入旅游服务链,在家门口致富。如今的海螺沟、木格措、美人谷等一批著名景区都让当地群众收入倍增。住在美人谷的卢阿姆,新盖了楼房搞接待,她说:“我家年收入达30万元。”

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开发“民居接待”。

走进丹巴县甲居藏寨。一幢幢藏式新民居,白墙红壁,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地分布在大山深处,掩映在绿树和鲜花丛中,与古老的碉楼交相辉映。卵石镶嵌的条条小径,如彩带在寨子里飘来绕去。小径上不断涌动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毕世祥曾无数次来过这里。这是他抓的首批“民居接待”试点之一。

甘孜州有许多像甲居这样上百户人家聚居的藏寨,寨子古朴自然,历史悠久,有的还保存着明代古建筑。毕世祥一直在琢磨如何将这些具有浓郁藏乡文化特色的古老寨子变成聚宝盆,让这些地处偏远的群众尽快富起来。

2004年6月,在一个旅游发展研讨会上,毕世祥首次提出要打造“民居接待”旅游新模式,他说:“对那些有独特风貌的偏远藏寨,政府要投入,要舍得花钱。”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即便打造好了,领导来剪彩,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有这笔钱,还不如在景区修宾馆。”

毕世祥坚持自己的想法:“领导剪彩不如群众喝彩!”

一锤定了音。甘孜州“民居接待”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一大新兴的特色旅游产业。全州“民居接待”户已达2800余家,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8000余人。

走在甘孜州,最美的村庄是藏寨,藏寨最热闹的地方是“民居接待”点。

寨子里的群众都打心眼里感谢毕世祥。他走了几个月了,寨子里的群众还常在夜里手捧酥油灯,举目星空,用高原上藏民族古老的习俗,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毕世祥祈福……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4日 06 版)

上一页
(责编:乔业琼、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