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副身板 两副担当——帮东村少校“村官”吴军

2014年02月17日08:54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一副身板 两副担当

立足民愿抓基础

困难村变成希望村

吴军让村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一致寄予重托。

帮东村党员群众向乡党委提出请求:让吴军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经当地党委和省公安边防总队批准,2011年5月4日,吴军被勐堆乡党委任命为帮东村党总支书记。

新官上任三把火,无水、缺电、没路,先烧哪一把?

以前的帮东村,村民要用竹筒到一公里外的帮东小河背水喝;每年停电大半年,灯泡、电视机都成了摆设,照明靠煤油灯、松明子;村民到乡里办事要往返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骑摩托车要骑一段、推一段,运输靠的是人背马驮。

傣族村民金国友向记者讲述:他开拖拉机到乡上拉化肥,每次都要带着五六个青壮年,带上锄头,在关键路段放下一两人修路;返回时再把他们一一“捡”回来,“来去一车人,货能拉多少?”

村官吴军的“三把火”相继点燃:多方协调争取上级支持,并带领村民风餐露宿、投工投劳,砍龙竹做电杆、讨要废旧电线,修压力池、铺设引水管道,挖坡地、填沟坎,一举解决了帮东村的用水、用电难题。

“现在一拧水龙头水就来了。”村民李长娣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没水,村里人像她家一样,雨季腌些酸竹笋,一年四季吃。

5.2公里的“兴地睦边”道路,52公里的田间砂石路、通村水泥路……吴军带领村民修的路多得数不过来。

还有一条路,在吴军心里占了别样的分量。

蚌孔村是吴军担任责任区民警时所管辖的一个村,蚌孔完小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坐落在山头上,上学的山路崎岖难行,下雨天泥泞湿滑特别危险,孩子们上学要拄拐棍。

吴军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多方奔走协调,最终为蚌孔完小免费修成一条长约300米的柏油路,该校也成为全乡唯一通柏油路的小学。

学校通路当天,吴军正带领村民在地里修剪烤烟,校长张明智赶到地里,为吴军系上红领巾,上面是全校120名学生的签名。“支书啊,几代人没解决的问题你给办了,这可是改变这些穷孩子命运的路啊!”张明智眼圈红了。

村民、师生亲切地把这条柏油路称为“边防爱民路”。

立足民意抓队伍

涣散村变成和谐村

其实,吴军的“三把火”点燃之初并不顺利。

“一腔热血遭遇一盆冷水,几乎是这样。”吴军告诉记者。

经过争取,上级决定支持帮东村扩宽、硬化道路,吴军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支持修路的举手:满票!当即安排村干部分工画线、钉标记,他决心带领村民轰轰烈烈打一场漂亮仗,迅速改变脏乱差面貌。

第二天,施工人员和机械及时到位,但钉好的竹子标记全没了,被涉及土地的村民连夜拔光了。

两眼一抹黑,吴军傻眼了。“群众工作不是简单地举举手、表表态。”吴军领悟到,即使你掏心窝子、无私地为他们做事,如果他们不理解,好事也做不好甚至做不了。

吴军无奈,心里一阵酸楚,但没有退缩。他开始“补课”:利用晚上的时间,他一家一户去摸情况、作动员。7天时间,他走访了50多户人家。

长期以来,帮东村群众人心涣散,不信任村干部,不关心集体的事时有发生,发动工作难;修路要拆除部分人家的猪圈、厕所、洗澡间等建筑,面对利益损失,村民口头支持,但内心抵触,是一颗一颗的“软钉子”。做工作、讲道理、说发展,得到大家真心支持,“软钉子”变成了硬支撑,路修通了。

“看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把村委的班子建起来,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形成合力、凝聚力,才能带领群众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吴军领悟。

吃饭,读“金烤”……吴军的工作笔记写满这些词语,这是他用最笨拙的办法学习傣族话。为了快速融入村民之中,解决出门带“翻译”的困难,他尽力改变自己浓重的山东口音,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并努力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方言。

2013年2月,帮东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民把967张选票中的952张投给了吴军。

新班子成立后,吴军加强班子建设,对班子成员做了明确分工,并结合帮东村实际制定了“四不、四戒”制度。同时,吴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队伍的作用,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并配置了队旗,凡事党员扛着旗冲在前面,带头做。“要培养党员的荣誉感,党员冲在前面,群众就跟上来了。”他说。

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村寨进入了良性发展。“以前跑到群众家动员,效果还不好;现在只要在村委会的喇叭里喊一嗓子,就能把群众聚拢。以前催着还不干,现在都是抢着干、比着干。”说起群众前后的变化,帮东一组副组长杨文华最有感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