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就找于海河
七星泡是全县17个乡镇中最大的一个镇,也是全县经济最差、债务最多的一个镇。2001年3月,经过撤乡并镇,拥有1.8万人口的凉水乡被并入七星泡镇。至此,七星泡镇共有28个村40个屯近7万人口。
当时刚上任两个月的七星泡镇党委书记徐顶国大体核算了一下全镇的财务状况——镇政府欠外债2000多万元,各村欠外债8000多万元。别的不说,仅镇里欠一个饭店的“白条”就装了一编织袋。
债务多,矛盾就多,干群关系紧张,镇政府经常被上访的农民围攻。三层的办公楼,很难找到一扇玻璃完整的窗户。因为镇机关干部常常开不出工资,上班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社会治安更是糟糕透顶,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凶杀案。不到三年换了两任镇长,但工作局面变化不大。
徐顶国的心里就像长了草,找时任县委书记的范凤阳请求换岗:“七星泡的情况太复杂,我的工作压力很大,给我配一个得力的镇长吧!”
范凤阳说:“我知道,你这三年挺不容易。我一定给你选一个最好的镇长!”
不久,徐顶国等来了于海河。上任那天,温和、厚道的于海河笑着说:“徐书记,我不怕麻烦,也不怕累,以后有事你尽管交给我吧。”
当时,七星泡最难缠的问题就是群体性上访,镇政府的走廊里总是挤满了上访的群众。于海河每天一上班,就对上访群众说:“来来来,都到我办公室门口排队,有事进来和我说。找别人,最后也得到我这儿解决。”
于海河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上访人的“诉苦”。从三年五年的旧事到十年八年的老账,他都一件件认真记下来……到了饭口没谈完,就带着上访人去食堂边吃边谈;晚上下班时还没谈完,就加班接着谈,直到上访人满意地离开。碰到没钱回家的,他就自掏腰包给上访者买车票。对那些不方便来镇里的,他就通过电话谈。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便上访者深更半夜打来电话,他也耐心接听。
有人对于海河的工作方式很不理解:“净是些胡搅蛮缠的农民,你天天把功夫耗在接访上,就不烦?”
“我爹妈都是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有啥烦的?”于海河说得心平气静。
有人说,于海河有一副菩萨心肠,看到他的慈眉善目,气就消了一半;有人说,他的心就像一盆火,再冷的坚冰都能焐化了。
因为镇政府没钱,所以冬天也没暖气。于海河在零下四五度的办公室里,坐着一把冰冷的硬椅子接访,时间长了,生生把腿冻成了脓性关节炎。
深知基层工作难处的人都说,接访是“天下第一难”。来上访的大多是一肚子气,有开口就骂娘的,有拎着棍子揣着刀的。“别人见了上访的都躲,只有海河从来不躲事。他来了,可给我解了围。在我俩的分工上,海河在家接访、坐镇,处理日常事务;我跑外,协调上下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徐顶国说。
更令徐顶国感动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于海河将镇财政所和28个村40个屯十几年的乱账,什么三角债、罗圈债,都捋得一清二楚,并制订了详细的还债计划。
出人意料的是,年底收农业税的时候,镇上没有像往年那样怨声载道。过去,七星泡镇的税收进度总是全县排老末,而这年竟破天荒地进入了先进行列。这让徐顶国对于海河的看法从颇有好感变为肃然起敬。
“你说他得下多大功夫?他真是太了不起了!”至今,徐顶国说起于海河的那股认真劲,依然钦佩不已。
2004年年末,七星泡镇各项工作考核从以往的全县末位跃至全县前茅,信访工作更是破天荒地从全县倒数第一升为排名第二。
2006年,徐顶国升任东升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临别时,他搂着于海河的肩膀动情地说:“兄弟,没有你,我在七星泡很难坚持到今天!”
徐顶国说,这些年每次聚到一起,他都要先敬于海河一杯。开始,于海河不接受:“过去你是我的班长,现在又是县领导,你先敬我,我怎么承受得起啊!”
“我是发自内心地敬重他的品格——无私、大度、厚道、善良、高尚!不是他走了我才这样评价他,他活着时,我在内心就这么认为的。他也看出我是真心实意地尊重他,后来我再先敬他酒,也就不推辞了。喝了之后他就敬我,然后我俩再共同干一杯。逢个年啊节的,两家都要在一起坐坐。每次我俩至少要喝三杯酒。”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