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琳
2013年09月17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走到田间地头随机调研摸实情。 |
【核心阅读】
调研本是件好事,可现实中往往却是事先打好招呼,视察层层陪同,路线被规划,对象被圈定。这类调研常常让领导干部摸不准实情,影响决策。同时,频繁接待调研也成为基层单位不能承受之重,往往调研人员还没下去,基层已忙成一团……为解决此类问题,2012年8月,云南省委组织部试行新机制,在全省组织系统内开展随机调研。目前,该制度已开始在云南全省领导干部中推广。随机调研到底如何进行?能否找出真问题?能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1.改变上级“被调研”、基层“备调研”
“以前下去调研,路线基本被指定,听到的往往是形势一片大好,有的调研对象甚至被要求背台词。”一次调研,让云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张文旺哭笑不得:“当地老百姓一看到我们就对我们说‘领导疯疯癫癫地来了,真辛苦!’后来才知道是他们被要求背台词,当地群众文化水平低,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讲,被要求说‘风尘仆仆’,一紧张就说成‘疯疯癫癫’了。”张文旺直摇头。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街道宝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文华对之前的调研模式也颇有看法:“以前上级领导干部下来,我们都会事先接到通知,让我们好好打扫卫生,准备几个像样的菜,为了迎接调研,我们都忙得团团转,而且领导下来调研,陪同的人特别多,市里、县里、乡里的,想和领导说上话都特别难,更别说反映问题了。”
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干部到一些地方调研,往往“被导航”、“被调研”,看到的只是下级精心准备的“盆景”;调研对象常常背台词、花拳绣腿,如同演戏;接待调研也成为许多基层单位的重负,为了迎接调研,基层忙着讨论方案,忙着研究参观路线,忙着准备汇报材料……针对这些“痼疾”,2012年8月,云南省委组织部专门制定《全省组织系统随机调研制度(试行)》,提出在全省组织系统内开展随机调研。
随机调研到底有何独特之处?
“随机选点,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要求到田间地头,特别是困难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平时去得少的地方,开展专题性、抽查式的调研。”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崔茂虎介绍,“还得自带行李、轻车简从,提倡吃住在农户家,食宿费用自理,过县不扰官,进村不扰民,每组成员2—3人。”
随机调研会不会是漫无目的地到基层走走、看看、聊聊,随便调研?
常规的调研一般都有书面材料,有规定程序,调研者基本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只需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就能获得较多的信息。然而,随机调研如果不做准备,就可能抓不住重点,找不到问题。昆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彭琪对随机调研体会颇深:“东看看、西问问,乱抓一把,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浪费时间精力。”
随机调研要摸准实情,必须精心策划、充分准备。“下去干什么?怎么干?要了解哪些情况?解决哪些问题?都得做好准备,要背着‘问号’,带着任务下基层,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说。
为了强化调研的问题导向,云南省委组织部每季度都围绕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确定1—2个统一主题,同时,各处室可根据业务职能和工作需要,增设自选主题,做到主题突出,防止盲目调研。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