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党委书记鄢静:

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

 

2013年08月27日10:3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

经过公推直选,鄢静在第四次选举中,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36岁。

临危受命的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白手起家,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数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

“当初修路时,村集体债台高筑,一些群众也不买账。一位女村民因为公路要穿过自家的荷塘,死活不同意给公路让道。”鄢静记得,当时她声称就是推土机从她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她。

面对此情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男儿膝下有黄金,这真情一跪,让阻挠修路的群众默默地离开了。自此,再也没有村民阻拦过修路。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说,鄢静给村妇下跪“丢了面子”。但鄢静说:“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不管受多大委屈,都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不把发展的重任担在肩上,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谁还跟你?!”

在海龙村展览厅的墙上,有一篇短文题为《小岗之行的思考》,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当年勇敢迈出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创新步伐、带动全国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为什么“一朝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进小康门”?作者鄢静的思考和回答是:小岗人停留在前一步改革,没有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自费考察小岗、华西、刘庄、大寨等40多个村镇的过程中,鄢静悟出一个道理: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调动了农民个体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同时尊重并发挥好农民希望组织起来共建共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鄢静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抓住了两次大机遇,推动海龙村发展跨出两大步。

第一次是2003年初,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急需找到新的“落脚点”。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职工宿舍、商业门面,组建建筑安装、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始了做大集体经济的步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