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用胆略开拓致富路
如何让穷了几辈人的村庄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2002年,鄢静自费考察小岗、华西等名村后悟出: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时不我待。
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开始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需要找到新的“落脚点”。在鄢静带领下,海龙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里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迈出做大集体经济的步伐。
一些村民对此不理解。张治友冲进村“两委”会议室,对着正在开会的村干部大发雷霆:“搞集体经济,无非是让公家的票子落入你们的腰包。”
村“两委”顶住了压力。鄢静说:“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建厂房的资金不够,村干部一起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严重,鄢静就动员租住自家房屋的企业第一个搬进村里建的厂房扩大生产,自己不惜每月损失5000元房租。从此,海龙村入驻企业开始多起来,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
2007年,鄢静再次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领全村进行“二次创业”。村里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第二年,入股1万元的村民就分红1800元。
截至2012年底,海龙村共引进企业153家,引进资金25亿元。全村经济总产值达到27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0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