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时代先锋: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报道

李文亮
2013年08月14日17:44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时代先锋: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报道

  知识分子梦想成真的舞台——青岛港

浙大博士庄开宇

  浙大博士庄开宇

  在青岛港,有一批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有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他们选择青岛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用他们的话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

  大学生干装卸,是不是听错了?没有。眼前的西联公司装卸二大队三班班长薛剑,就是已经有了3年装卸工龄的大学生装卸工,而且是集团“优秀大学生装卸工”。西联公司有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装卸队伍。全队89人,平均年龄29岁,其中大专文凭78人,本科以上文凭11人。有知识就有力量。这支团队每年成果200多项,可用于生产成果80多项,提升作业效率为10%以上,创出纪录100多项。

  对新来的大学生,青岛港鼓励引导他们从基层、基础干起,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1988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的高吉凯来到了青岛港。当时像他这样的大学生青岛港还不是很多,没想到被分配去一线干起了维修工。高吉凯说:“当时感觉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有点失望,也很不安心。”在高吉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青岛港引进了不少新型的装载机和叉车。机器多了,维修就成了问题,特别是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老师傅们不熟悉,高吉凯所学的知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高吉凯说:“我明显地感觉到只要踏踏实实地干,自己的专业知识肯定有用。这也坚定了我在港口成就事业的决心。”

  此后,随着青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高吉凯又转向了集装箱桥吊设备的维修工作。如今,高吉凯从一名助理工程师升为高级工程师,成了公司的“技术大拿”。他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感到,大学生要跪着做事,站着做人,如果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一线工作,离开了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2002年5月,从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庄开宇,婉拒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到青岛港,参与青岛港的信息化建设。一些学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学友认为庄开宇的选择很“傻”,因为如果跟着导师搞公司,研发项目,经济效益是非常好的。但庄开宇说:“是青岛港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打动了我。”

  庄开宇来到青岛港不到2个月,就负责了信息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青岛港还将集装箱控制系统项目交给他。由他开发完成的国家级创新项目《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从全国3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专项项目。

  庄开宇说:“我在这里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干事业的空间比较大,我刚来时第一个合同签了5年,后来我认定我的合同要再签下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港将信息化作为港口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着大批知识分子一展才华。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朱静霞就在海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1991年,朱静霞从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1995年,被公派到荷兰进修。在欧洲,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让她震惊。在感慨于中西方计算机差距的同时,她也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躲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了,要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2001年,朱静霞来到了青岛港。2010年9月15日,由朱静霞带领的攻关小组,自主研发集装箱拖车智能调度系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世界讲台。在美国斑马公司(Zebra)全球企业用户峰会上,朱静霞团队代表全球253家用户、100多个著名港口,向欧美发达国家宣讲青岛港智能拖车调度系统运行经验,为中国码头工人赢得了尊严和荣耀。如今,朱静霞团队又成功改造升级集装箱生产系统,把桥板头从集装箱桥吊下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世界港口史上第一次桥吊下的无人化作业。

  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参与到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青岛港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港战略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了符合实际的港内职称评聘体系和评价标准。近年来先后表彰奖励了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奖励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对集团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实行津贴制度,推行高技能岗位津贴,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中,实行岗位首席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每月给予一定津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大批技术工人、知识分子在港口发展中脱颖而出,走上集团中层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梦想成真的舞台!

(责编:赵健、秦华)


相关专题
·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