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代先锋: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报道
郎丰伍:港口圆了俺的梦
郎丰伍幸福的一家
“儿子考上了大学,我的又一个梦想实现了”,8月5日,记者走进前港公司装卸三队副队长郎丰伍的家,一进门,女主人贺志香便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
老郎来自沂蒙老区农村,入港前曾漂泊流浪、四处打工,吃尽苦头,现在,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不仅成了青岛港集团“丰伍平车”员工品牌的持有者,被提拔成了副队长,而且在黄岛买了车、买了房,一家人都把根扎在了海港。
“在老家的时候,心里想着只要能挣到钱,能给老人看病,够孩子上学,就很知足了”,老郎不善言谈,妻子贺志香向记者讲述了一家人生活的变迁。
贺志香收拾工作服准备上班
但是,这看似简单的愿望并不好实现。贺志香说,新婚不久,为了生计,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家等待的自己一颗心始终悬着。“我对象干过建筑、做过馒头、进过砖窑、捕过鱼……在威海打鱼的时候,遇到黑老板,不光血汗钱打了水漂,逃出来的时候还被人用鱼打得满身都是鱼鳞。1999年底,听一个老乡说青岛港招打冻煤的工人,我真不想让他再去外地冒险,可是,家里连过年的钱都没有,又没有别的办法,还是让他来了青岛……”令贺志香意料之外的是,没回家过年的丈夫寄回300块钱,一家老小第一次宽裕地过了个年。
“来到青岛港,那时的感觉就是这里跟以前打工的地方不一样,终于找到家了”,说起2000年初来港时的情景,郎丰伍非常感慨。他说,来了之后不是立马就去干活,而是拿着工资去学习培训,这是自己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培训结束,上班的第一天就是打冻煤作业。恶劣的天气,持续的低温,车皮上的冻煤层,足有30多厘米厚。一个镐头猛砸下去,仅仅留下一个白点。尽管只穿了单薄的衣服,也被汗水完全湿透了。一个班下来,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浑身酸软。虽然十分辛苦,但看到队领导与大家一起战斗,公司专门为大家做了可口的饭菜和姜汤,亲情融融的氛围,让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装卸作业平时不轻松,节假日更加繁忙。港上有句俗话:“港外过年,港内大干”,郎丰伍入港之后的6年里,一直没有回家过一次春节,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每年当他看到“春节大会战”中人员非常紧张,清理冻煤量特别大,职工都在连续作战,他就选择了留下。
老郎的很多春节都是在公司度过的
“能一家人在一起,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成了老郎一家新的愿望。
2001年,贺志香带着儿子来了青岛。初来时,一家三口虽然挤在一个只有7平米的小门房里,“蜗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盏煤油灯,但是贺志香的心总算踏实了,“只有丈夫、儿子都在身边,我才感觉这个家团圆了”。
可是,没有工作无法在城市立足。贺志香先后打了很多份零工。在假发厂“抢活儿”成宿地缠假发,在织布厂和制衣厂一直干到厂子倒闭。夫妻俩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儿子的一日三餐基本需要自理,饥一顿饱一顿都是常有的事。“这是做母亲的失职,所以我总觉得亏欠儿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母亲的心总是最柔软的。
买了新房,朗丰伍把老母亲接到青岛旅游
2006年,青岛港为帮助优秀农民工解决和家属两地分居的问题,让贺志香也进入了前港公司,并且有了一份长期稳定、收入颇丰的工作--前港公司保洁员,主要负责办公楼卫生保洁的工作。“我简直欢喜死了!”贺志香的脸上透着满足的红光。“从前打零工,每个月100块钱还没有保险,到了这里,我第一个月就挣了673块!不怕你笑话,我做梦都没想过我能挣这么多钱啊!”
也是在2006年,贺志香和丈夫咬了咬牙,告别“蜗居”,在黄岛买了一套58平米的新房。“搬家的那一天,我老远就听着儿子唱着歌朝家走,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终于可以一个人睡了’!”
2009年,贺志香和前港公司已经小有作为的丈夫,又换了一套139平方米的大房子。2012年,花十几万元买上了私家车。
两人一起开着私家车去上班
曾经的梦想一个个在眼前变成了现实,贺志香和老郎很满足:“想想过去,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哇。现在,我们就希望家中的老人健健康康,孩子有出息,没了后顾之忧,我们将以全部的身心努力工作,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