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跑部”实属无奈
一些基层县乡领导反映,地方之所以要争跑上级专项补助,主要是基于发展压力、政绩压力。
江西一位县级领导告诉记者,在一些地方,跑到了专项转移支付就意味着当地经济发展有了资金,有了增长点,也有了政绩。“要搞经济建设就得往省里跑要资金。你不跑,别的县跑到了手,那我这个县发展会落后。”
广西财政厅一位负责人表示,许多地方宁可跑一个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不愿引一个企业。道理很简单,对市级财政而言,引来一个百万元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意味着实打实有百万元可用,而费很大力气,引来某个企业,按年纳税百万元计,留给市级财政的税收,有30万就不错了。在当前这种考核体制和政绩观作用下,跑专项比拉一个项目更容易,来得更快。
浙江某县一位财政局副局长透露,该县主要领导不仅要求财政部门去跑,而且要求其他各部门都要往上级部门跑,像招商引资一样,列入政绩考核。当地一名涉农部门的副局长因近年争取到6000多万元专项补助,被提拔到一个实权部门任正职。
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一位基层干部说,一个部门争取到的资金越多就越受到赞扬,受到重用;如果比别的县少,就面临调整,位置就不稳。他告诉记者,一个管农村低保工作的民政局长,因为严格把关,一年之内本县低保人数锐减了50%,指标少了,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少了,这引起了主管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不满,局长岗位不久就换人了。
也有一些地方跑专项,是出于生存压力。这些地方的财政基本属于“讨饭财政”,如果不去上面跑要专项补助,一些县市财政就会“揭不开锅”。江西某农业大县财政局副局长告诉记者,以自己所在县为例分析:2012年这个农业县财税收入为15.02亿元,实际可用财力为11.56亿元,而同期县财政支出为19.16亿元,7亿多元缺口要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来平衡预算。现在中央严禁地方出现财政赤字,而县里要保吃饭、保运转,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向上面要资金跑项目更为频繁。
这位县财政局副局长说,他们每年都往省里和中央部门跑,一旦出变故,财政预算平衡就麻烦了。这意味着农口不少部门经费要泡汤,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收入要缩水。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巨大好处,一些地方出现了争戴贫困帽子的现象。有的原本属于“吃饭财政”的贫困县,近年随着转移支付资金的注入,经济快速发展,但总以各种理由“拒绝摘帽”。浙江一名不愿“摘帽”的县领导说:“如果县里失去上级各种专项转移支付待遇,每年县里就要减少2亿多元资金,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所以,还得年年跑,月月跑。”
河北一位市领导对记者感叹:“自己原来是不屑于‘跑部钱进’的,还为此批评过一些县乡干部。可是上面专项资金给谁都行,你不跑不送,就得不到更大支持,这种大环境还得适应,除非从中央建立机制将这种风气遏制住,使潜规则失去市场。”(记者 王勉 张涛 谢云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