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地方干部自曝“跑部钱进”潜规则

2013年06月05日17:11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违反“八项规定”,摊大行政成本

  据退居二线的某省财政厅长回忆,几年前,他到某个部委跑项目,先让手下到部委某处长办公室附近“蹲守”,等到第二天,这个处长终于出现,手下便扛着一大箱子南方柑橘到处长办公室。当时这个省发生了几起大的贪腐案件,一些部委同志听说这个省来的人,都不敢开门。

  他说,一个地方实权部门一年往上级送的香蕉、芒果等有几千箱,一次性送500多箱。每到芒果、香蕉、荔枝等成熟的季节,总有大量的水果坐上飞机、火车进京城。

  为了跑关系,一些地方政府笼络主管干部的家人,提供优质服务,吃喝玩乐一条龙。太行山区某县一位林业局长说,他们县林业局管着一个森林公园,本来可以盈利的,可是经常用来接待大量能用得着的人,基本上年年倒贴。不光领导来,七大姑八大姨,能沾点边的都来,一住就是七八天。“不过钱花了,人熟了,能争取到补贴资金也值了。”

  广西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当他还是镇长时,曾经到自治区某厅局跑重点镇市政设施维修的项目,第一年跑两次。头一次是项目分配的时间过了,分不到项目;第二次是申请项目的当天也有另一个县来争取,并且是县委书记和副县长带队,晚宴安排在同一家酒店。两边都争取同一个项目,他一个镇长自然敌不过县委书记,第二次还是不成功。

  但他不服气,第二年开春,他通过内线得到信息,赶在项目分配之前两次到厅里打点机关处室,最终争取到了两个15万元的项目。每次出去,几乎把当月镇政府的公务费开支压缩了一半,才有1万元到2万元经费出门。在自治区首府,只能请一桌几千元的普通晚宴。看起来寒酸,但是拿一两万元,换来10多万元,也算赚了。

  有人士透露,一些地方政府跑专项的成本开支,甚至能占到专项资金的30%~40%。

  游走灰色地带,花样竞相翻新

  广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级领导对半月谈记者说:“过去送钱、送卡,但现在有些人觉得有风险,怎么办?他把这个专项给你,会安排一个他熟悉的设计院,到你那里去象征性地弄弄设计,或者搞搞调研,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合理合法地将原本不敢要的红包,变成了设计费、调研费。有的甚至直接介绍自己熟悉的公司去做这个项目。”

  浙江一位知情者透露,近年来一些地方流行所谓的雅贿,送石头、送字画。一幅名人字画动辄百万,为了规避纪检部门检查,一般对名人字画不装裱,这样就构不成行贿。个别地方为了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领导的行踪,甚至开始给相关领导家庭免费提供保姆,把这些实权派干部的家务活全包了。

  河北某贫困县县长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自己跑补助的亲历。有一年,他争取一笔项目资金,但主管处长“严肃认真”,他便托人打听了解处长媳妇的喜好,以及孩子在哪个学校念书,并派熟人和秘书专门“做工作”。当得知处长媳妇喜欢某一品牌的高档包后,他一下子买了五个不同颜色的送去。他还委托一位在中学教课的老乡给处长孩子专门“照顾”,购买各类学习资料,并有意让孩子将信息透露给他父亲。

  如果说停留在灰色地带的暗中交易“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赤裸裸的受贿行贿则表明部分专项补助资金成为腐败分子进行权力寻租的“唐僧肉”。

  家中两枚废弃的炮弹壳装满了收受的100余万元赃款,而受贿资金主要来源是利用自己掌握湖南农村公路建设、交通扶贫等与专项转移资金直接捆绑的项目计划安排权力。湖南省检察部门最近披露了原湖南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省交通运输厅计划统计处副处长陈京元受贿案的案情。因为掌握审批大权,陈家的新房装修,都有一批趋之若鹜的乡镇党委书记主动替他操心。

  像陈京元这样利用手中审批权力寻租的人,并非个别。部分专项转移资金从国家部委到省、市、县、乡乃至村,面临层层截留、雁过拔毛的风险。

(责编:乔业琼、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