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该怎么建?

李树明
2013年05月30日09: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年来,记者每到一地采访党建工作时,都要向当地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基层党务工作者了解流动党员及其管理情况。他们反映,流动党员目前存在着“落户难”、“回家难”、“生活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流动党员的“三难”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及其社区党组织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借助网络技术,创新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诸如网络党支部、网络(手机)党课、网络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等,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看法。有的组工干部、社区党务工作者认为,这些创新探索只能算是现行流动党员管理体制的网络版,与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表明,实行网络化管理是对流动党员实现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但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的探索需要寻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

这启示记者——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4G)、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正在改变着当今的社会生活,影响着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针对众多流动党员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的现实以及大趋势,如果党的组织部门建立一个地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对流动党员实现全面、独立的网络化管理,必将有助于化解流动党员的“三难”之困。

这一管理平台应当具备三项基本功能。

党员组织关系网络转移——化解流动党员“落户难”

在一家农贸市场,记者采访了一位农民党员。三年前,他与妻子一起来此赁摊卖菜,执有该村党支部颁发的党员活动证。可是,自来到这个城市后,他就没有与当地党组织联系过。

记者问:“你居住的社区有党组织、农贸市场有党组织,为什么不和他们联系呢?”

他面露难色,叹了口气说:“挺麻烦的。”

流动党员持党员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属于临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难在何处呢?

通过采访,记者将部分组工干部、社区和农村党务工作者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难在“步骤繁琐”。持证流动党员要想“落户”到所在社区、就业场所的党组织之中,一般都要经历查询、拜访、说明、填表、待审、上级党组织同意或备案等步骤。有时,流动党员在某个环节要跑好几趟。二是难在“抹不开面子”。流动党员新到一地,与那里的党组织及其党员素不相识,总有一种“外人”心态甚至自卑心理,主动登门难免有心理压力。三是难在某些“不确定性”。许多流动党员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不知何时会再流动,普遍存在住址、职业、身份的不确定性。四是难在“感觉不被信任”。按照党员活动证的相关规定,流动党员在参加“落户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后,要由党支部在党员活动证上予以证明、支书签字,还要定期接受正式党员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的审核,挫伤了一些流动党员及时转移临时党员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于是,许多流动党员变成了“口袋党员”。

从技术的角度看,党员转移组织关系与上网注册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在网络时代,实现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一键通”是完全可行的,既简单方便,又快捷低成本。因此,建立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党员组织关系网络转移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党建工作的技术化水平。

党员组织关系网络转移平台可考虑由以下四项制度组成:

一是全党统一的党员登记号码制度。借鉴居民身份证模式,由中组部按区域、党员入党时间、识别号进行组合设计,给每名党员分配一个独有的登记号码,同时也是流动党员登录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的号码。这个号码由党员终身、唯一享有。

二是党员自转移组织关系制度。当党员流动到某地后,可以自己登录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再登录党员组织关系网络转移平台,向当时所在地的党组织主动转移自己的党员组织关系。

三是中央组织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在流动党员通过党员组织关系网络转移平台自转移组织关系的同时,中央组织部就自动通过该平台对其组织关系状况进行备案,并进行党员统计。该统计信息与省市县委组织部共享。

四是流动党员登录“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免费制度。由该平台自动免除流动党员登录该平台所产生的上网费用。

这个办法也可以适用于正式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