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劳模是什么样的?”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劳模是‘孺子牛’,那我更希望新时代的劳模是只‘领头雁’……”
走近全国劳动模范、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胡耀华,朴实的外表透出坚定与豪迈的气度。他说,工人靠“一把十字改锥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只有知识和创新才能圆中国工人赶超世界同行的梦想。
这个梦,胡耀华追逐了24年。
1989年的春天,24岁的胡耀华来到世界级深水良港宁波港,当上了一名机械维修工。“一身油、一身汗”的日子里,他练就了一身绝活,修理、绘图、制模样样精通,保持着272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他挑起了技术创新的重担,勇于改造革新机械设备,累计节约经费900多万元;只有高中文化,却成为宁波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整天维修机械,却主持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只是一名一线工人,却拿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用实践证明: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够书写壮美的人生画卷。
洋机器听懂中国话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00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2012年突破4.53亿吨,位居世界第四。“也因为这样,港口新添了不少进口机械设备,他们可听不懂‘中国话’噢。”胡耀华打趣道。
面对每年都在更新的新设备、新知识,他开始像一个学徒工一样从头学起,真正的蜕变从此开始。
“以前只是按部就班地修修机器,直到洋机器进来,频频出难题,才警觉我们该和世界机器比一比了。”胡耀华记得,有一次一台德国叉车的重要零件发生碎裂,若按常规更换进口配件,光海外采购就得三四个月。
这台叉车体积小、吨位高、行动灵活,每天24小时运转,港口生产少不了它,更没有其他设备可以替代。怎么办?公司上下急得团团转。“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一个新的零配件?”提出这样大胆的想法,连胡耀华自己也惊了一下。
“不练哪会有‘中国功夫’?”宁波港集团领导得悉后,鼓励他试一试。没有退路的胡耀华,把修理车间当成家,通宵达旦连轴转。4天后,满眼血丝的他终于交出了成果。进口叉车一装上新零件,立刻“起死回生”,至今已正常运行7年多。
技高人胆大。
胡耀华一次次创新的火花,让冷冰冰的机器变得“乖巧听话”,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与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他由此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亲切地称为码头上的“发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