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
文化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为我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绝大部分省区市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区或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级区域性规划中,文化建设的比重大大增强。《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部门规划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相继颁布实施,初步构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体系。社会各界关注文化建设、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民营企业家表现出投资愿望,城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热议文化体制改革。大众传媒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聚焦日益增多,报道的篇幅比例不断增加。
(二)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活力”的要求,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抓重点、攻难点,把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按照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目标,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加强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目前,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按照“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2093家,占总数的99.5%,其中转企改制占比61%。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等均已完成改制任务,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041种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省级党报发行机构基本完成剥离转制,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绝大部分省区市、地级市和全部县级电台电视台实现两台合并,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保留事业体制院团在管理方式、剧目创作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
三是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副省级及以下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对改革尚未有统一要求的新疆、西藏地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全面完成,创新了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单位服务意识日益强化,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十六大以来,文化系统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团结奋进,克难攻坚,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目前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努力从“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目标基本实现。
(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我们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我国长篇小说出版量超过3000种,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超过1000种、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达155万场次,生产电影558部、电视剧1.5万集、影视动画片22万分钟,出版图书37万种、报纸1928种、期刊9849种、电子出版物11154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三)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骨干文化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发展。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85%。2004-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
(四)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平台丰富、手段多样,任务明确、目标一致的对外文化工作制度网络逐渐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成绩显著,主流媒体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迅速,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从2001年的30.8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6.88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