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展现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更加广阔的前景。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为了深入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经济建设的论述,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请他在预测未来的同时,深入解答中国经济即将面临哪些挑战和风险,以及如何用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审时度势:认识“变化”和“挑战”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请您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来阐明这段论述的深刻含义,并说明“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余斌: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9.9%,接近10%。在“十一五”的五年中即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为11.2%。“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可以说,到二0二0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只要达到7%,就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过去的3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被称之为“经济奇迹”的国家不多。日本、西德经济奇迹发生在二战以后,保持了20多年年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在未来30年中,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长,就可再造中国经济奇迹。
在看到中国经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即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步伐或未富先老。未富先老将会降低中国总体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将会提高医疗、养老费用的支出,将会降低经济社会的活力;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从过去长期以来的供给大于需求转变为目前的供求基本平衡,以及由此带来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三十多年来,我国众多产业领域在技术装备水平上达到、接近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不断缩小。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变到自主创新为主,意味着成本上升、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明显下降。
从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速度及其排位看,东部发达省市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明显回落,排在前面的几乎都是西部省区。东南沿海4省1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的GDP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2010年达到42.7%。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足以支撑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过去十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体稳定在25%左右。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达到27%以上。但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目前,大概只占22%。
从今年外贸增长情况看,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美欧债务危机阶段,其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有可能带来发达经济体长期的经济低迷。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很长时间,中国的出口难以达到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长期处在较低水平。
从明年的情况来看,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但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实际上,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符合追赶型、压缩式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有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和短缺而引起的通胀,并将其控制在合理水平上,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兼并重组,从而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但需要警惕经济发展大幅度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风险。
其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以后,能否依靠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高增长呢?回答是否定的。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积累新的风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刺激性经济政策的教训值得吸取。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以后,过度依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反而会加重泡沫经济。
其二,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征。当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以后,财政收入的增幅会下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央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地方的财政风险问题。这是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以后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其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还本付息的压力会增加。在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如果预计中国经济增长10%,10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这个项目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经济增长下降到8%,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个项目的还本付息就没有预期那么好。
其四,当经济增长下降以后,产能过剩的问题会集中出现。由此带来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和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大量企业经营困难。
稳定发展:实现增长动力转换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请说明经济结构的内涵有哪些?经济结构应该如何调整?
余斌:经济结构调整,既涉及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的调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东、中、西部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等内容。但是,从本质意义上说,经济结构调整是转换增长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原有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唯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培育起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