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开展依靠谁——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履责化的党员队伍,社会化的志愿者队伍
今天的社区,“居委会大妈”这个流行多年的称谓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记者走访了福州市7个社区,发现社区“当家人”里除了林丹这样慈祥亲切的长者之外,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其中不乏“80后”、“90后”。
2007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的章欢芳放弃外企翻译的工作,考取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工作者。2008年9月,工作成绩优秀的她被调至后县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建起福州首家社区“爱心银行”,成立的“爱心巡视队”、“老爸义工队”、“妈妈鹊桥队”、“环保康乐队”、“红帆义学队”五支志愿者队伍蜚声榕城……这位“80后管家”的社区工作赢得了居民的普遍赞誉。
和章欢芳一样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福州市自2007年实施“千名大学生服务在社区计划”以来共招聘了690名。
“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要走职业化道路,这样才能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涌华告诉记者,福州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采取的策略是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
社区干部也要持证上岗!2004年以来,福州市实施“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每年依托市委党校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有46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4157名社区工作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新时期的社区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党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工作者服务社区的左膀右臂。
自2005年从省红十字会秘书长的职位退休后,何钟生几乎每天都会到居住的开元社区的党员工作室报到。党建理论宣传站、家政便民服务站、健康咨询受理站……开元社区成立的社区党员工作室共设置了九个岗位,无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认领一个岗位,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社区人少事多,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很重要。认岗履职的方式,可以实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平台、人人做贡献!”退休七年来,何钟生帮助社区做了很多沟通协调工作,对党员队伍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有难题,找社区志愿者。在福州,每个社区都活跃着数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共计3000多支队伍40余万人。志愿服务领域由社区服务拓展到绿色环保、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展会服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135’模式下,辖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他们不仅是‘智囊团’,还是推动社区发展的主力军。有了这股中坚力量,社区发展遇到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金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艳感慨颇深。
管理服务功能如何增强?——五项机制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下棋的、读报的、品茶的、上网的、听闽剧的……走进庆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眼前的十几位老人正在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脸上写满幸福感。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福州市针对社区老龄人员不断增多的问题,探索推行的政府补贴购买养老服务的新模式。除提供这些娱乐设施外,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为老人们提供中餐和休息室,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提供免费送餐,有的社区还为部分老人提供长期住宿。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个,提供养老床位6748张,居家养老服务将于今年实现覆盖全市。
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福州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解决助老、助残、助幼等基本需求,福州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社区服务品牌。
针对18岁以上智障人员,杨桥河南社区等20个社区开办“福乐家园”,并在社区开辟专门场所,由党员、志愿者为他们提供简单就业技能培训、搭建交流成长平台。
针对小学生在父母下班前无人托管照顾的问题,许多社区纷纷创办“四点钟学校”。利用社区党员、居民活动中心等场地,每天16∶00-18∶00对辖区内的小学生进行托管,聘请离退休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为孩子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并且开展阅读、游戏、绿色网吧等各项活动。
不论是这些“服务品牌”的打造,还是社区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均得益于一系列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
——建立共同参与组织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动员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探索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建立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推进社区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保证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建立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努力形成较为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着力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