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省城下来的“老实人”——追记“优秀驻村干部”郭建南

2012年12月07日10:40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2年11月22日那一晚,这一刻已成永恒:

  郭建南斜靠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身子微微向后仰着,那双经常忙东忙西的手似想抬起,却已无力。

  桌面,A4纸上,画着整整齐齐的计划书,一边是种植何首乌,一边是养乳鸽、种油茶树,项目、地点、投资预算、承包方式,资产构成……密密麻麻。

  2009年6月,广东吹响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号角,先富帮后富,下最大决心破解“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的历史难题。在这场战役中,广重集团重点帮扶出了名的贫困村: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

  作为广重集团派出的驻村干部,老郭从2011年4月19日起正式接过同事手中接力棒,开始了他在荔潭村583天的扶贫之路。

  程村镇荔潭村平山自然村地塘岭那块山坡,一垄一垄已经平整了出来。“山这边种油茶树,山那边养鸽子,鸽子粪是油茶树的绝好肥料”,也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老郭在这个山坡上指点谋划,豪情万丈。

  可这一切,不复重来。数日的冬雨,细细绵绵,似低诉,又似呜咽。

  现在的荔潭村,村路平整,青山环抱,田畴清润,作物葱茏,新的村委会建好了,贫困户的房翻新了,两条村路铺好了,经济合作项目建起来了,教育发展基金开始运作了。

  而老郭,却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凯旋的前夕,年仅50岁。

  实实在在的“自己人”

  簕竹村是荔潭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70岁的郑昌能老伯戴着棉帽提着饲料桶走到池塘边,鸭群如同听到号令般,争先恐后、一摇一摆冲上岸来,围着郑老伯发出嘎嘎的欢叫声。

  可这些天,郑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一提起那个名字,眼眶总是湿润。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郭,是在去年4月。斜挎着一个黑色包,穿着一件黄色T恤,见人就派烟,不论年纪,阿哥阿嫂叫得自然,“一看就觉得亲,好老实,和我们农民差不多。”

  当时老郭刚驻到荔潭村,挂任党支部副书记,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研——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村民的情况。“拿个本子,坐在那里,一笔一划记,像个学生,好认真。”郑老伯回忆说。他告诉老郭,他和老伴、33岁的小儿子一起生活,收入就靠那几亩地,很困难。老郭一一记下,没多说话。

  可过了没几天,老郭兴冲冲跑来田里告诉郑伯,扶贫组和村委会商量好了,要给他家无偿提供一笔生产发展基金,先买300只鸭苗,从养鸭子开始!这一下,郑伯就彻底忙开了。

  又过了两个月,老郭又兴冲冲跑来,问郑伯的小儿子愿不愿意去广州酒楼打工。“一家人听了,开心得像过年似的。”

  很快,村民们就发现,这个“好老实”的驻村干部很不一般,很实在,能为老百姓干实事。

  阳西阳西,阳江之西。阳江本已是广东欠发达地区,阳西更是偏远。再到荔潭村,那是相当穷:从325国道入村,一条土路,晴天尚可勉强通车,一遇阴雨天,车轮陷进去就出不来,村民们、孩子们出入就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泥里走。

  老郭一到,就对村干部袁安家说,“村路一定要想办法整一整。”很快,启动资金就通过老郭所在的帮扶单位广重集团和上级政府筹到了。

  可没想到的是,修村道也遇上了“征地难”。

  按照设计,茶地尾村硬底化的村道要经过好几户村民的承包地,这一下,有些村民就不乐意了,“地都没法种了”。见此情景,老郭很着急,带着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

  “他一进门,总是先拉家常,问寒问暖,然后再讲修路的好,听得人心里舒舒服服的。有些村民开始怕我们进屋,听他一说完,都赶着烧水斟茶。”作为村干部,袁安家很佩服老郭。

  只用了一个礼拜时间,受影响的村民都表示:同意让村道通过。

(责编:李晨阳、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