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當代發明家”,李超用了25年的時間,完成了創新路上的一次超越。1月14日,中宣部發布2015年第一期全國“時代楷模”,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作業長兼黨支部副書記李超榜上有名。
 
鞍鋼工人李超,立足一線,執著創新
工人發明家這樣煉成

    “創新不僅是科學家的事,工人也能擦亮‘中國制造’”
1989年從鞍鋼技工學校畢業至今的26年裡,李超從鉗工做起,掄了十余年大錘后,成長為負責設備運行維護的技術“大拿”,最后成為主導完成國內外首創技術改造項目的“大師”。李超有很多項發明革新,他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第一次。
  “創新的源泉在於發現問題,一線崗位給我最好的機會”
2014年,鞍鋼集團為李超設立了“李超創新工作室”,董事長張廣寧親自授牌。如今,“李超創新工作室”已有28人。“碰到難題,大家來這裡查資料、磋商,多數能快速解決。”工作室成員王楊說。[全文]

·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李超

 

李超:生產一線是最好的創新舞台

高德榮在獨龍江鄉檢查安居房建設進度和質量(10月27日攝)
李超在講解

  探秘成長

  擔任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四號線設備作業區作業長的李超,目光炯炯有神,言談充滿自信。參加工作25年,他從鞍鋼一名普通鉗工,到負責設備運行維護的技術“大拿”,再到主導完成國內外首創技術改造項目的創新“大師”,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成長軌跡呢?

  成就驚人

  2006年12月,李超團隊破解冷軋生產線的乳液清掃難題,使得鋼板表面質量提高了兩個等級,累計為企業創效近5000萬元。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都感嘆地說,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首創,“由工人發明,難能可貴!”
    善於總結
    李超還總結出一套“創新要點”:經常出現故障的地方,產品沒有達到用戶要求或國際先進水平,與國內外同行對標存在的差距等,都是改進創新的重點。“說白了,創新的起點和源泉在於發現問題,而生產一線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他說。[全文]

 

李超:一名工人發明家的發明之路

  勤干肯專研

   1998年5月,一個月的婚假剛休一周,李超就被電話召回了廠子:一條早年引自奧地利的冷軋生產線,活套段事故頻發,平均兩天一起,每次事故都要處理6個小時以上,維修人員苦不堪言。“徹底改造這個設備。”李超萌生了這個想法。他每天盯住活套車尋找故障根源,測取了1000多個數據,最后確定了改進方案。連續一個月,他白天在廠裡工作修檢設備,晚上在家裡畫圖,每天都要干到深夜兩點多。

  老帶新 成立工作室

    李超創新工作室已經挂牌一年多,整潔明亮的室內除了各種榮譽証書,更多的是《機械設計手冊》《電氣工程師手冊》等常用書籍,電腦裡還存放有全廠設備的圖紙和數據。“平時碰到難題,大家來這裡查查資料、碰頭磋商,多數都能快速解決。”工作室成員王楊說,這裡都成會診機器設備的前哨“指揮所”了。 如今,李超的創新工作室已經發展到了28人,最近李超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工作室打造成開放式平台。[全文]

高德榮在研究果苗。
李超在工作
 

“當代發明家”鞍鋼工人李超二三事

高德榮走過危橋去村裡看望村民。
李超工作照

  一項技術增效5000萬元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會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李超憑借《冷軋機乳液分區自動吹掃裝置的研發和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成為遼寧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一線職工。

  從掄大錘到技術“大拿”

  冷軋廠專門召開專家論証會,對方案進行完善,決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圖紙對活套車進行改造,並指定由李超擔任技術總監。最終活套段的改造非常成功。次年,活套段全年設備事故隻有半個小時,原來制約生產的大難題成為助推劑。全年,冷軋廠用一條線完成兩條線的產量,干出了100萬噸。

  設備不再“鬧脾氣”,軋出了穩定合格的產品,李超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創新能換來生產穩定順行,能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這給李超的職業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