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時代先鋒)

他有一腔草原柔情—— 追記四川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下)

記者 劉裕國

2014年04月04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畢世祥(左)在丹巴縣八底鄉文化站與村民跳“鍋庄”舞。
  資料照片

畢世祥被稱為“雪域鋼鐵漢”,在難事大事面前鐵骨錚錚,對群眾卻有著草原一樣的柔情……

家鄉的群眾都說:“他走了以后,我們在縣電視台找不到他生前的影像資料。”丹巴縣宣傳部的同志說:“他不讓我們派記者隨行。”因為畢世祥總是說:“要那麼多人干嗎?”

雖然,他的笑容和身影極少映入鏡頭,卻深深地印在了雪山腳下、草原深處,印在了鄉親們的心窩裡。

手拉手,心貼心

“群眾就是爹和娘,別把自己當‘官’當”

近兩年來,甘孜州一場大規模的“結對認親”活動轟轟烈烈,將關愛和溫暖送遍雪域高原的帳篷和村寨。

畢世祥的“結對認親”活動聯系點,是白玉縣河坡鄉先鋒村和布格村。

這兩個村山高路險,距離甘孜州政府所在地康定城有近700公裡路程,而在畢世祥心裡卻似乎沒有一點距離。村民們說:“他兩年來我們村20多次,就是兒子看望爹娘,也難走得這麼勤啊!”

畢世祥常說:“群眾就是爹和娘,干部要像走親戚一樣走近他們。”

河坡鄉先鋒村支書扎西澤仁感慨萬千:“畢部長是個‘大官’,可來到咱們這窮鄉僻壤,沒有一點架子。他一到先鋒村就對我說‘我是和你們認親戚來了,生活還過得好吧,家裡有什麼困難?’他每次來總是帶著微笑,看不到一點當官的派頭。”

每到“親戚”家,他總是拉著他們的手,促膝而坐,噓寒問暖,將他們反映的問題認真記錄下來,及時幫助解決。

畢世祥心裡無時不裝著群眾,隻要發現一絲陰冷,就送去一縷陽光。

白玉縣沙馬鄉政府旁有條小路,彎進一個旮旯,裡面兩間低矮破舊房裡,住著一對老人,無兒無女。

畢世祥在縣裡蹲點,發現了他們。2012年3月12日,畢世祥去看望老人。碎磚頭、瓦片,一條坑坑窪窪的土道,蜿蜒500米。一場大雨剛停,路很難走,畢世祥雙腳都是泥。他低頭進到屋裡,俯身問候躺在床上的老阿媽珍措。

珍措70多歲了,和老伴常年住在破舊漏風的房屋裡,患有風濕病,一疼起來就蜷縮在床上。兩個老人的生活,就靠幾塊坡地維持。一口被柴煙熏得黑漆漆的土灶,一張斷了腿的小方桌,一張鋪著破舊棉被的床,是這個家的全部家當。

眼前的一切,讓畢世祥掉了眼淚。他對隨行人員說:“要是我們的父母生活條件這麼差,我們心裡會咋想?珍措家的困難得馬上解決!”

臨走時,他從自己衣袋裡摸出1000元錢,送到珍措手裡:“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意,拿去抓點藥,買點吃的,我還會來看你們。”

中午,畢世祥回到沙馬鄉黨委政府,立即同鄉上干部一起想辦法,最后決定把珍措家納入低保,納入全鄉“危舊房改造計劃”。

回到州裡,畢世祥還放不下對兩位老人的牽挂,多次打電話催問縣鄉政府:老人的危房改造動工了嗎?多久能封頂?他們什麼時候能搬進去?不久,珍措家住上了新房。

走在今天的甘孜高原,聽不少干部這樣說:“群眾工作很難做,但如果像畢世祥那樣,別把自己當‘官’,扎下去實干,也就不難了。”

畢世祥對人民群眾的情懷,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他平常衣著朴素,司機問他為啥總穿那件洗得發白的牛仔褲,他說:“下基層穿得太講究,群眾會有距離感,走訪調研也不方便。”

當年,他在丹巴縣中路鄉克格依村牽頭搞了一片玉米示范種植基地,從種植到收獲,每個關鍵時段,他都走進玉米地。查種植、看長勢,撕開外殼細心數著玉米粒。村民丹增說:“他為試種玉米新品種,扑下身子操盡了心。”

2011年夏末,畢世祥在石渠縣長須干瑪鄉調研,走進山裡,他看到山坡上一群學齡孩子在挖虫草。他走過去,用當地純熟的“牛場話”問他們:“最好的虫草在哪裡?”孩子都說在很高的虫草山上。畢世祥搖搖頭,和藹地對孩子們說:“不對,最好的虫草在課堂。”

這句話,后來傳遍了整個甘孜州,成了高原孩子讀書的動力。

下一頁
(責編:喬業瓊、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