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蘇興華在村裡走一圈,簡直像在走親戚。
晒太陽的長者欠身、抱著孩子的新村民立定,開著車子的年輕人減速搖窗下來,人人見到他都笑,脫口而出:蘇書記,你好哇!
老蘇也不含糊,一路問好一路說明:這家的老人生什麼病,這家的孩子讀幾年級,這家的兄弟為什麼事情不開心……如數家珍。是因為地頭熟嗎?58年前,老蘇生於嘉定區江橋鎮的太平村,18歲下田,做過生產隊長,去過村企工作,一生他都未曾離開過這裡。是因為走得勤嗎?24年來在這裡當著村支書,他每年都走訪村民,1300多名本地人,4000多名外來者。他都認識。
這不,到了下班時間,他又要去走訪。這是每月的村兩委干部聯系點走訪時間。要去的那戶人家,他已經去了十多年了。可都那麼熟悉了,為什麼還走訪不停?
因為不走不貼心
“因為不走不貼心。”這是老蘇的經驗。上世紀90年代,太平村隻有財力31萬元,還有20多萬元債務。蘇興華剛上任,就起早貪黑帶著村干部籌資金、跑貸款、修公路,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短短幾年間,村級經濟總產值達到6.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口袋鼓了起來,但村民給出的回應竟然不是滿意,反而是不滿意:對村集體資產管理不放心,對村干部收入打問號,對村裡財政支出起懷疑……
最終,一場“筑路風波”和一場“轉制事件”,把矛盾激發到白熱化。1998年,幾位村民鬧到村委會要說法,激烈者甚至掀翻了桌子。硬著頭皮,蘇興華去向村民說明工程支付情況和村企轉制資產,等待詰問的他,卻不料等來了掌聲。村民說:“你們早點開座談會,我們就早點明白了。有困難,我們都理解。”
一席話讓蘇興華豁然開朗,也讓他明白了干群問題的症結。之后一個多月,他在下班后挨家挨戶走訪,拒絕村民留餐的他總在回辦公室后吃方便面果腹。方便面吃掉30多箱,人也掉了十斤肉,但老蘇卻從中領悟:村民對集體資產管理、工程資金支付、土地補償費分配等六個方面關注最多,但這又恰恰是當時村兩委工作不公開、不透明的集中領域。
來自村民的訴求,激發太平村建立起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系列制度,並通過布告欄和電子閱讀欄將村務向村民公開。此外,太平村建立起重大事項實施前必須經“一聽、二議、三表決、四公開、五反饋”的方法,即凡重大事項須首先召開村兩委會進行討論,並形成書面意見,再發放到70余名村民代表手中,然后召開戶代表會議,征詢村民的意見,最后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按大多數人意見再做決定。在老蘇的推動下,《太平村村民自治章程》、《太平村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太平村村務公開制度》被印制成冊,分發到戶。隨之細化的村規民約等各項制度達到了72項。村民的廣泛參與和監督,讓橫在干群之間的隔膜少了。而從此老蘇的一雙腳,“不是在村民家,就是在去村民家的路上”。
相關專題 |
· 致敬基層好干部 |